陳秋伶
【摘要】“以寫促說”的教學模式為大學英語教學指明了方向,也為獨立學院英語教學提供了一種可行模式?!跋葘懞笳f”、“以寫促說”讓學生輕松學習,敢于開頭,減輕了學生認知壓力,繼而提升表達能力,為不同語種環(huán)境下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新的路徑。探究大學英語課堂主題式教學中以寫促說模式,希望促使大學英語課堂主題式教學向預期目標發(fā)展。
【關鍵詞】英語 課堂 主題式教學 以寫促說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112-01
流利外語的掌握需要在長期過程中形成一個良好的外語語言環(huán)境。而結合國內高校當前教學環(huán)境看,非英語專業(yè)學生每天英語課程不足,缺少充足的英語有效語境,學生課后被母語所淹沒?!耙詫懘僬f”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為前提,結合學生英語學習不會用的情況,大量輸入特定的情境語言后,設計有關能激發(fā)學生欲望的題目,提出一定作文長度要求,開發(fā)學生協(xié)作潛質,借助“寫長”激發(fā)學生頭腦深處語言符號,配合教師積極的鼓勵,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信心,以“寫”的形式消除消極的情緒體驗,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輸出環(huán)境,使英語教師開展進行教學,讓學生掌握良好的英語應用能力,衡量實際的教學效果[1]。這種教學模式的使用,消除了學生外語學習當中存在的心理障礙,整體提升了英語水平,切實凸顯以寫促學的作用。
1.研究假設
在“聽說領先”英語教學環(huán)境中,“聽說領先”教學模式為外語應有教學指出了正確的方向,在多元文化融合條件下,各大獨立學院英語教學比較適合采用此種模式“聽說領先”、“以寫促說”緩解了學生的焦慮壓力,讓學生放開口,不再承受言語者認知太大的壓力,表達能力得到提升,為學生在各語種環(huán)境下,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手段。
2.研究目的
對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教學表現(xiàn)特點及實際情況做出分析,結合現(xiàn)階段學生口語應用能力出現(xiàn)的問題,以國外及國內“以寫促說”中學英語教學模式為依據,嘗試探究此種教學模式在具體實踐教學當中的使用情況,尋求有效實施的重要過程及其中條件,利用實驗探究的方式,分析此種模式于各獨立學院英語課堂教學當中是否可行,以此指導指導各大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的具體開展。
3.研究思路
①研究文獻資料。參考學者李慧、范岳宏的《高職英語課堂由“以寫促學”模式向“以寫促說”轉化的可行性探究》及《基于分層的“以寫促說”主題式教學模式對提高高職生英語口語能力的作用探究》。把握國外及國內對“以寫促說”教學模式、民族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取得的理論成果及實驗成果,掌握民族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實際情況,為課題研究的開展創(chuàng)造條件。
②課題選取大學新生入學后,安排課題組成員以隨機抽樣的形式抽取本校16級2個自然班80名學生構成一個實驗班另外2個自然班80名學生用作對照,以問卷形式開展調查,問題設置,答案設置,提問學生對大學英語課堂主題式教學以寫促說模式的認識,10~20題之間。易在前,難在后,答案要科學準確完備,單選式,符合本次調查活動思路,突出目的及重點。深度訪談,安排優(yōu)秀的訪談技巧的調查員深入訪問調查對象,掌握受調對象的口語策略,尤其是和寫作有關的策略,針對問題,給出研究假設。
③兩個實驗班開展為期3個月的“以寫促說”實踐教學。對兩個班學生口語與寫作進行測試,同時以“大學生應用能力測試及CET-4的機考成績”為依據來分析數(shù)據。
④研究方法。該次項目用作課堂行動研究,研究方法是注重定量及靜態(tài)的評價,主要特征是注重對整體性的評價,靜態(tài)評價僅評價教學現(xiàn)有成就,圍繞評價者。動態(tài)評價從多個時間段來觀察學生學習狀況把握學生學習能力與發(fā)展?jié)撃?,使教學和評價相結合,促使師生互動。著重分析及討論社會文化因素。提倡使用“過程”概念注重于實際任務情境中來評價行為。
結束語:
大學英語課堂主題式教學以寫促說模式經過多年實踐已初見成效。寫作要求語言具有較高的準確性,讓學生更加注重語言形式,促使其余語言技能的開發(fā)。寫作整體上為運用語言的輸出技能,“以寫促說”主題式教學模式更好地消化及吸收英語課堂教學當中的語言知識,同時使用已經生成的詞匯、句子結構等來完成作文的寫作[2]。尋求有效開展這種模式的環(huán)節(jié)與條件,通過實驗研究的形式探討此種模式于各大獨立學院三本院校英語教學的實施情況,因此引導獨立學院英語教學實踐的開展。
參考文獻:
[1]曹瑞斕.英語語音教學動態(tài)評價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3):56-58.
[2]卓雷.“以寫促學”模式對提高高職學生聽說能力的影響[J].林區(qū)教學,2014(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