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陳
【摘要】語文是一門藝術,也是漢語的表達,新課改以來,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方法、理念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進步很明顯。但是冷靜思考過后會發(fā)現(xiàn),這一過程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說仿佛是極端的轉移。語文教學是以語言為基礎的,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回歸語文的本真,那么面對當下這種失真和浮躁的語文教學,高中語文教師該如果應對呢?本人已從事多年的高中語文的教育教學,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下面談談個人對于如何在語言的基礎上探索語文本真的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基于語言 探索 語文本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057-01
一、復得返自然
語文相對于其他的學科來說,其伸縮性、延展性、靈活性都很強,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多樣化,很多教師不喜歡拘泥于課本來進行教學,還有的教師甚至完全拋開課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法來進行教學,可能是因為受高考的影響,所以,教師只注重讓學生把知識點都吃透,再進行鞏固,除此之外再掌握答題的技巧和方法。長期下去,學生對語文就漸漸的失去了興趣,學習語文的目的也就轉化為了應付高考。究其原因,因為學生沒有感受到語文的美、語文的樂趣,做個簡單的比喻,如果別人沒有吃過葡萄,只是聽葡萄被夸得很美味,最多只是腦子中有個大概的模糊的印象,具體葡萄是什么味道的,只有親自品嘗才能體會到。學習語文亦是如此,只有學生自己感受到了語文的樂趣后,才會想要積極主動地學習。之所以有教材這種東西的存在,是因為它是集合了很多優(yōu)秀的、可借鑒的文章為一體的,適合教學的工具。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非常典型的、精彩的文章,值得學生學習和欣賞,教師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不可以完全拋開課本,即使有部分的課外拓展,最終也要回歸課本,回歸語文的自然本真。
二、博觀而約取
我們探討的是基于語言探索語文本真的方法,如果只注重方法和技巧的培養(yǎng),而忽略積累的過程,就好像是要建造一座大樓,只有建樓的方法和技巧,全然沒有實物,沒有一塊塊磚頭,沒有鋼筋混凝土,都是空談。隨著教學方法越來越多樣化,很多語文教師都忽略了傳統(tǒng)方法,多以技巧的培養(yǎng)為主,忽略了學生的基礎。比如在高中必修一戴望舒的《雨巷》,其中描寫“撐著油紙傘的姑娘”,凄清又唯美。一般教師會讓學生描寫他們筆下的美麗姑娘。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文知識,只有有日常的積累作為基礎,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一段精彩的人物描寫。因此,想要讓學生有個堅實的基礎,在日常教學中就要給學生灌輸要多背多讀多積累的思想,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回歸基礎,回歸語文的本真。
三、疑義相與析
人在吃東西的時候,張開嘴巴吃下去是一個過程,吸收和消化是一個更為重要的過程。學習更是如此,教師不僅僅要教會學生知識,也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更要教會學生學會反思、感悟,讓學生通過自我感悟獲得語文素養(yǎng)。蘇東坡曾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通過文本多角度探究文本內涵,語言即是最基本的一環(huán)。比如高中必修二中的《離騷》,學生琢磨屈原《離騷》的寫作目的,“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這便是《離騷》的綱!古人云:“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那么屈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的“憂愁幽思”的感嘆和司馬遷“意有所郁結,以舒其憤”的感嘆是否是同一種心理契機?
那么為什么要讓學生通過文本語言進行反思和感悟呢?“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感悟反思的過程教師是無法替代的,更不是通過教師講解就能完成的,必須由學生通過自己來完成,多次練習,最終形成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自我教育就是讓學生進行自我思考、反思、感悟,讓語文教學回歸本真,首先要做的就是以學生為核心,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會反思、感悟。
綜上所述,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也暴露出了新的問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語文教學越來越失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基于語言探索語文的本真,首先要回歸課本,因為它是集合了很多優(yōu)秀的、可借鑒的文章為一體的,適合教學的工具;要求學生多背多讀多積累,增加自身的知識基礎;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感悟,通過自我感悟獲得語文素養(yǎng)。語文的教學方法可以多變,但要注意萬變不離其宗,不能失去語文的本真。
參考文獻:
[1]田江.追尋語文本真,構建高效課堂.《華夏教師》.2015(5):68.
[2]姚小紅.堅持語文本真打造高效率課堂.《開心:素質教育》.2017(6):41.
[3]莊鴻海.打造高效課堂,回歸語文本真.《考試周刊》.2016(7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