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道禪是中國古典思想的主干,道是它們共同的思想核心。儒家主要言說社會之道,道家主要言說自然之道,禪宗主要言說心靈之道。三者共同構(gòu)成了與中國人特有的關于現(xiàn)實世界的天地人結(jié)構(gòu)相對應的精神世界的整體。在天地人的現(xiàn)實生存結(jié)構(gòu)中,人的欲望、技術(shù)、大道之間表現(xiàn)為一種由大道所規(guī)定的單邊游戲。在大道的規(guī)定下,在中國現(xiàn)實的天地人世界整體中,既沒有極端的生命欲望的沖動,也沒有極端的技術(shù)手段的創(chuàng)新。由此導致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發(fā)展的停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必須克服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危機,通過賦予天人關系、人我關系、心物關系以新的時代內(nèi)容,從古老的儒道禪思想中導引一種新的中國智慧的誕生。
關鍵詞:中國智慧;儒;道;禪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8)05-0056-06
一、中國智慧
眾所周知,中國古典思想有極其悠久和豐富的歷史。在這樣一個歷史的語境中,什么是中國思想的主干?對此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說是儒家,也有人說是道家,還有人說是儒道互補。事實上,中國思想既非無限的多,也非只是有限的一;既不是獨尊儒術(shù),也不是唯崇道家,甚至也不是儒道互補,而是儒道禪三家構(gòu)成了中國思想的主干和核心。
但儒道禪自身的思想結(jié)構(gòu)也是極其龐雜的。按照一般對于思想的區(qū)分,思想可分為道與術(shù)兩個方面。道是大道、道理、道說,是關于存在的真理,是關于人在世界中存在的規(guī)定的知識。術(shù)是方法、手段和技術(shù),是從屬大道并為實現(xiàn)大道而服務的。據(jù)此,儒道禪自身也可以分為道與術(shù)兩個維度。如儒家之道包括了仁義禮智信,而術(shù)主要為六藝,它包括了禮、樂、射、御、書、數(shù)。道家主要論說道與德,但道教則發(fā)展了術(shù),如吐納、導引、符箓、丹道等。禪宗和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也包括了道與術(shù)。其慧學是道,是一種特別的般若智慧;其定學是術(shù),是一種關于禪定的技術(shù)。
但我們討論儒道禪的時候,主要不是關注其術(shù)的學說,而是關注其道的學說,也就是關注它們是如何言說關于人的存在的真理的。大致來說,儒家主要是社會之道,是關于人在家國之中如何生存的學說;道家主要是自然之道,是關于人在天地之間如何生存的學說;禪宗是主要是心靈之道,是關于人如何從心出發(fā)在天地家國中生存的學說。千百年來,正是儒道禪的思想給中國人建立了世界,讓人在此世界中思考、言說和存在。
作為一種獨特的智慧形態(tài),儒道禪既非哲學,也非宗教。中國思想不是哲學,這在于它不是西方意義上的理性的科學,亦即關于一種說明根據(jù)的思想的系統(tǒng)表達。同樣,中國思想也不是宗教,它沒有一個作為最終存在根據(jù)的上帝或者諸神成為信仰。但它兼具哲學與宗教的某種特性。中國思想具有哲學性,這是因為它雖然沒有一個外在的知識系統(tǒng),但具有內(nèi)在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國思想具有宗教性,這是因為它雖然沒有一個最高的神,但具有一個最高的天。
儒道禪思想的核心集中在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jīng)》和慧能的《壇經(jīng)》,這三本經(jīng)書構(gòu)成了儒道禪的思想的開端。《論語》是儒家的開端,《道德經(jīng)》是道家的開端,《壇經(jīng)》是禪宗的開端。
二、孔子《論語》:仁愛
作為中國思想主干之一的儒家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他的繼承者包括了孟子和荀子,他們一起構(gòu)成了原始儒家??鬃拥暮诵乃枷胧顷P于仁愛的學說。比較而言,孟子主張性善論,建立了內(nèi)圣的心性論;荀子則主張性惡論,倡導了外王的禮樂論。漢代儒學的代表為董仲舒,他將儒學與陰陽家相結(jié)合。宋明儒學一方面吸收了道家的學說,另一方面也接納了佛教的理論,為儒學的基本思想建立了各種本體論的根據(jù)。20世紀的新儒學實際上是新宋明儒學,它們力圖返本開新,主要是開出民主與科學。
儒家的核心文本是孔子的《論語》。
《論語》是語錄體,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它雖然都是只言片語,但其中心卻不離大道??鬃拥牡兰劝颂斓?,也包括了人道。天道是天命,也就是天的無言的命令和規(guī)定。人道就是禮樂傳統(tǒng),也就是關于社會的法律、道德和信仰的規(guī)范。作為一個人,就是要去學道、知道、行道,并成為一個有道的人。
孔子所講的道具體化為仁愛之道。仁者,愛也,因此仁愛并列。去愛就是去給予、去奉獻,甚至去犧牲。仁愛在孔子那里主要包括了三個層面:第一、愛親人。親人是具有血緣關系的人,是天生的且具有等級關系的人。愛親人主要是愛父母,愛兄長。這就是孝悌。其中尤其以孝道為根本。作為子女對于父母的愛,孝可以理解為對于自己生命本源的感謝與回饋。因此,孝道一向被理解為天經(jīng)地義的。第二、愛他人。這主要是愛君臣,愛朋友。他們是在父母兄弟之外的人,并不具有血緣關系。君臣是在王朝政權(quán)中形成的權(quán)力的上下等級關系;朋友則是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他們雖然不是親人,但類似親人。君臣如父子,朋友如兄弟。第三、愛天地萬物。這主要是天地間的一切存在者,如山水、植物和動物等??鬃诱f,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其中包括了人對于天地山水的愛。
一個具有仁愛之德的人就是君子。不過,孔子指出,君子有三達德:仁、智、勇。這也就是說,君子在有仁愛之德的同時,還有智慧和勇敢??鬃诱f,仁者無憂,智者無惑,勇者無懼。這是對于君子三達德的闡釋。
《論語》是一本君子之書,它就是教人如何成為一個君子。
三、老子《道德經(jīng)》:自然
與儒家一樣,道家也是中國思想的主干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其后繼者有列子、莊子等,他們形成了原始道家。如果說老子更多言說道自身的秘密的話,那么列子則主要主張絕對的虛無,而莊子則重點描述人體悟大道的經(jīng)驗。魏晉玄學是一種新道家思想,它一方面發(fā)展了道家的虛無與自然,另一方面吸收了儒家社會與政治理論。此后雖然道家自身并無獨立的發(fā)展,但道教卻以宗教的形態(tài)弘揚了道家的一些理論。20世紀道家雖然在國內(nèi)缺少創(chuàng)新,但在國外卻獲得了回響。老莊的道引發(fā)了西方思想家布伯和海德格爾等人的思索。
道家的核心文本是老子的《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是詩歌體。它主要言說了道與德。道自身建立根據(jù)和本源,而德則是道自身的實現(xiàn)?!兜赖陆?jīng)》基本上闡明了道與人的關系。一方面,道生天地,由此生萬物,生人類;另一方面,人法大道,也就是根據(jù)大道去思考、去言說、去生存。
老子所講的道在根本上是自然之道。自然并非指自然界整體,而是指存在的本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所說的道法自然并非是指道法它自身之外的作為自然界的自然,而是指道法自身的本性。在這樣的意義上,人法自身的本性,地法自身的本性,天法自身的本性。這就是說,天地人都各自法自身的本性,亦即法道,法自身的自然。
一個得道之人就是圣人。圣人雖然也是人,但他不是一個一般的人,而是一個特別的人。他是處于道與民眾之間的人。一方面,圣人自身聽道、觀道、體道、言道、行道;另一方面,他將此道傳播給天下民眾,讓他們行走在大道上。
《道德經(jīng)》是一本圣人之書,它就是教人如何成為圣人。
四、慧能《壇經(jīng)》:心性
與儒家和道家不同,禪宗在唐代才成為中國思想的主干之一。六祖慧能是禪宗真正的祖師,他創(chuàng)立了明心見性的法門。此后的五家七宗不過是這一法門的具體化和多樣化。明清以來,禪宗雖然存在,但并不興盛。到了現(xiàn)代,禪宗遇到了新的生機。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要讓佛教從鬼神回到人間,解決人生問題。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外,禪宗也得到了弘揚。鈴木大拙將唐宋的禪宗傳播到歐美,而海德格爾則在禪宗那里似乎遇到了一種與西方思想根本不同的東方思想的知音。
禪宗的核心文本是慧能的《壇經(jīng)》。
《壇經(jīng)》是語錄體,是慧能所講的佛法和接引弟子言行的記錄?;勰芩枷氲闹黝}同樣是道,也就是關于成佛的正道。一般的佛法三學包括了戒學、定學和慧學,大乘的六度則擴展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慧能的禪宗繼承了佛法的正道,但他所講的禪并非禪定,而是慧學或者是般若。般若作為一種獨特的智慧,其根本是緣起性空和性空緣起??詹⒎且粺o所有,而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寂靜涅槃(三法印)。這是一種獨特的道,既不同于儒家的仁愛之道,也不同于道家的自然之道。
慧能的禪宗之道實質(zhì)上是一種心靈之道。其核心是即心即佛,亦即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慧能所宣揚的般若智慧可簡單地表述為:心色如一,空有不二。何謂心色如一?這是說,心靈和存在是同一的。用佛經(jīng)的話來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何謂空有不二?這是說,無論是心靈還是存在,它們既是空的,也是有的。正如佛經(jīng)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一個覺悟的人就是成佛之人。佛并不是釋迦摩尼一人,也不是各種佛菩薩的偶像,而是一個覺悟的人。慧能認為,菩提自性,本來清靜。只要人的心覺悟了諸法實相,也就是心色如一和空有不二,人就成佛了?;勰艿男撵`之道重在明心見性,也就是覺悟本心和本性。其關鍵是人完成由迷誤到覺悟的心念的轉(zhuǎn)變。這一轉(zhuǎn)變就在一念之間?;勰軐⒅Q為無念法門。它包括了三無,亦即無念、無相和無住。無念是無邪念,而有正念;無相是不執(zhí)著于一相;無住是不停滯于一行。
《壇經(jīng)》是一本成佛之書,它就是教人如何頓悟成佛。
五、儒道禪整體
如上所述,儒家主要言說了社會的智慧,道家主要言說了天地的智慧,禪宗主要言說了心靈的智慧。這三家構(gòu)成了中國歷史上精神世界的整體。為何不多不少?為何不可或多或少?因為中國歷史上精神世界的結(jié)構(gòu)顯示了其相應的現(xiàn)實世界的結(jié)構(gòu)。
中國人有其獨特的世界的整體,它就是一般所說的天地人結(jié)構(gòu)。人生活天地之間,這是一個既定的事實。沒有誰創(chuàng)造天地,也沒有什么構(gòu)成天地的開端。天地自身如此,自然而然。它們已經(jīng)存在了,而且就是如此存在。一般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其實天包圍了地,地中立于天。天地雖然一體,但還是有所分別。大地有山川、植物、動物,還有人;天空有日月星辰,還有陽光雨露。天地不僅提供了一個空間,而且其自身的運轉(zhuǎn)形成了時間:日夜的變化,四季的輪回。
人雖然生活在天地之間,但其最直接的世界卻并非天地,而是自己所建立的社會。人活著意味著人生在世,也就是生存于人自身的世界。首先,人生活在家里。人作為子女都是父母生的,當然人也會作為父母生出自身的子女。如此循環(huán),無窮無盡。在家里,就有父子、夫妻和昆弟的人倫關系。其次,人生活在國里。國是由無數(shù)的家庭構(gòu)成的整體。每家雖然都是獨立的,但只有在國之中才能長存下去。在國之中,人與人形成了新的關系。這就是君臣和朋友。
人不僅生活在天地之間,家國之中,而且生活在心靈世界里。天地沒有心靈,只有人類才有心靈。因此,在天地人的世界之外,并不存在一個孤獨的心靈,仿佛上帝或者神靈一樣。心靈作為人的特性,它思考存在,并訴諸語言,照亮人與天地。一方面,人知道了自己是誰;另一方面,人知道了世界是什么。心靈開辟了一條天地人之間的通道,讓人與天地相遇。但心靈不僅反映、顯示存在,而且指引、創(chuàng)造存在。心靈絕不只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人的心靈能夠去構(gòu)造天地人。在這樣的意義上,心靈在與天地人關聯(lián)的同時又有自身不同于天地人的獨立的本性。這一本性正是心靈的奧妙。
根據(jù)上述簡要分析,中國的天地人結(jié)構(gòu)實際上可區(qū)分為三個維度。首先是天地。這是由天地之間的礦物、植物和動物(包括人)所構(gòu)成的自然整體。其次是社會。這是家與國所形成的國家,是人出生、結(jié)婚生育、勞作休息和死亡的地方。最后是心靈。這是人的最偉大的特性。它既相關于天地人的存在,也有自身超離天地人的獨特本性。
儒家、道家和禪宗的思想就剛好對應于天地人整體中的三個維度。其中,道家主要對應于天地,儒家主要對應于社會,禪宗主要對應于心靈。這是儒道禪之所以是中國歷史上精神世界的三大主干的根本原因。它符合了一般建筑術(shù)的原理。一個建筑結(jié)構(gòu)是由其必須的要素構(gòu)成的。此要素不多不少,而不是或多或少。因此,中國思想的整體不可能由儒道禪之中的任何一家來代替。如果唯有儒家的話,那么就只有社會,而缺失了天地與心靈;如果唯有道家的話,那么就只有天地,而缺失了社會與心靈;如果唯有禪宗的話,那么就只有心靈,而缺失了天地與社會。中國歷史的精神世界既不可能缺少儒道禪中的任何一個維度,也不可能在儒道禪之外增加任意一個維度。這在于天地、社會和心靈構(gòu)成了一個封閉整體,不可能嵌入任何一個與這個整體不相吻合的部分。例如,這樣一個天地人的整體就不同于一個天地人神的整體。天地人的整體沒有上帝和諸神的存在,也不可能引入上帝和諸神的到來。數(shù)百年來,基督教在中國一直在傳道,但是,圣靈始終沒有降臨到中國歷史的精神世界。
六、欲望、技術(shù)、大道的游戲
人生活在世界中。但人是如何存在的?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其具體的存在活動。
一般而言,人生而有欲。欲望是人最本能性、最直接性的活動。它是人的生命的原始沖動。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飲食作為食欲,是滿足個人生存的需要;男女作為性欲,是滿足種族綿延的需要。在這種基本的生命欲望的基礎上,人還發(fā)展了其他各種物質(zhì)的和心理的欲望,如財產(chǎn)、名譽和權(quán)力的欲望等。
人的欲望意味著自身的欠缺。這就是說,欲望不能在欲望者自身滿足,否則只是一種虛幻的安慰。它只能指向欲望者自身之外的欲望物,并在欲望物中實現(xiàn)。這個欲望物或者是某個男人、女人,或者是某個產(chǎn)品。而這個實現(xiàn)的過程就是使用工具和手段的過程,亦即廣義的技術(shù)活動。人通過技術(shù)改造一個物和人,使之成為自己的可欲之物。
但是,如果只是任憑欲望和技術(shù)無限制地活動的話,那么人的世界就會產(chǎn)生沖突、戰(zhàn)爭,乃至死亡和毀滅。因此,這就呼喚大道亦即智慧的到場。所謂智慧作為人的存在的規(guī)定,就是確立哪些是必然存在的,哪些是必然不存在的。這也就是區(qū)分真理與謬誤、是與非、生命與死亡等。智慧給人的欲望劃分邊界,指明哪些欲望是可以實現(xiàn)的,哪些欲望是不可以實現(xiàn)的;智慧同時給人的技術(shù)劃分邊界,指明哪些技術(shù)是可以使用的,哪些技術(shù)是不可以使用的。但人的欲望和技術(shù)的發(fā)展也推動了智慧的發(fā)展。一種舊的智慧死亡必有一種新的智慧誕生,如此交互發(fā)展,循環(huán)不已。這就是生活世界中的欲望、技術(shù)與大道的游戲。
中國人生活在天地人的世界整體之中,也從事著欲望、技術(shù)和大道的游戲。但是,中國人對于欲望、技術(shù)和大道的游戲有著獨特的規(guī)定。
孔子反對貪欲,但主張合理的欲望,并支持社會使用技術(shù)滿足人的基本欲望,促使人口繁衍,人民富裕??鬃永^承了上古的禮樂之道,并把它改造成自身的仁愛之道,且具體化為忠孝之道。
老子也反對貪欲,過多的欲望會損害人的身心,因此他倡導寡欲。他也反對技術(shù),技術(shù)所制造的產(chǎn)品只會刺激人的欲望,因此人們應該見素抱樸。他所宣揚的大道不是人為之道,而是自然之道。道自然而然,顯現(xiàn)于天地。圣人領悟此道并引導人民行走于此道。
慧能當然也反對貪欲,他沿襲了佛教的戒律,如戒貪嗔癡三毒?;勰芩P心的不是物質(zhì)生產(chǎn)的技術(shù),而是人心靈覺悟的技術(shù)。它不是傳統(tǒng)的禪定方法,而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無念法門?;勰芩U明的是心靈之道。人的本性本心就是佛,只要人能在一念之間由迷轉(zhuǎn)悟、明心見性,就能頓悟成佛。
在欲望上,孔子、老子和慧能雖然都一致反對貪欲,但對于欲望限制的程度有所不同??鬃涌隙ㄈ说幕居?,老子主張減少人的基本欲望,而慧能則嚴守佛教關于欲望的獨特戒律。
在技術(shù)上,孔子、老子和慧能基本不同??鬃涌隙夹g(shù),老子反對技術(shù),而慧能所說的技術(shù)不是關于物的技術(shù),而是關于心的技術(shù)。
在大道上,孔子、老子和慧能各行其道??鬃邮巧鐣溃献邮翘斓刂?,慧能是心靈之道。正是因為如此,孔子是從家國出發(fā),走向天地和心靈;老子是從天地出發(fā),走向家國和心靈;慧能是從心靈出發(fā),走向家國和天地。由于各自的重心不同,也使孔子、老子和慧能的智慧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不同??鬃邮菫槿实闹腔?,主張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老子是虛無的智慧,倡導通過否定人而達到天?;勰苁强招缘闹腔?,力圖以無念來體悟心性自身。
在孔子、老子和慧能的思想中,欲望、技術(shù)和大道也形成一種游戲活動。但在這一活動中,大道始終是規(guī)定者,欲望和技術(shù)是被規(guī)定者。這個游戲可以說是以大道為主的單邊游戲,而非欲望、技術(shù)和大道三者共同主導的三邊游戲。
七、中國智慧的邊界
儒道禪的智慧有自身的邊界。邊界是一條特別的線,它不僅是事物最外在的線,而且是其最大可能的線。這條線既是事物的起點,也是事物的終點。正是邊界確定了一個事物作為這一個事物,而不是另外一個事物。我們力圖確定中國智慧的邊界,指出它說出了什么,同時它沒有說出什么。
中國智慧的邊界在根本上是由天地人的世界整體所確定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家國。家是父母、子女、兄弟,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生命共同體。在中國歷史上,它不僅是生活共同體,而且是生產(chǎn)共同體。在家中,由血緣關系自然性地確定了人倫輩分。這就使人與人的關系形成了一個上下等級序列。他們不是平等的,而是差異的。在這樣一種關系中,父權(quán)是最高的,具有絕對的權(quán)威性。子要從父,弟要從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孝悌。孝悌作為為仁之本,一個根本的特性就是順從和服從。
國不僅是無數(shù)小家的集合,而且自身表現(xiàn)為一個大家。在國家中,最主要的關系就是君王和臣民的關系。君臣關系雖然并非血緣關系,而是一種政治權(quán)力的等級關系,但它實際上如同父子關系。君王如父,臣民如子。在這樣一種關系中,王權(quán)是最高的,具有絕對的權(quán)威性。臣民要服從君王。正如兒子對父親要孝一樣,臣民對于君王要忠。忠誠也是孔子所說的仁的一個德性。忠同時意味著順從和服從。
在這樣一個家國結(jié)構(gòu)中,每一個人都是被父子和君臣關系所牢固確定的。除了少數(shù)人,大多數(shù)人都是充當兒子和臣民的角色。為此,人不可能自己規(guī)定自己,而只能被父親和君王所規(guī)定。一個非獨立的人不能自己支配自己的思想、言說和行為,就不能成為一個自由的個體。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天地。人來到世界同時也是來到天地。天地是人必須生存的地方,人不可能生活在天地之外,而只能生活在天地之內(nèi)。天地不僅是人生存的世界,而且也是道的直接顯現(xiàn)。道雖然是世界的本源,但自身遮蔽。道只有通過天地顯明自身,由此使自身從不可見的變成可見的。因此,道讓天地成為了人的直接規(guī)定。
老子思想要求人合于天地,去掉人之有為,達到天地之無為。凡是人之有為的,是必須不思考、不言說和不存在的;凡是天地之無為的,是必須思考、言說和存在的。這徹底消除了人之有為的途徑,唯一呈現(xiàn)的是天地之無為的大道。
事實上,人雖然存在于天地之間,但人與天不同。 一方面,人與天地具有同一性;另一方面,人與天地具有差異性。如果只知道他們之間的同一性而不知道其差異性的話,那么人們就會陷入蔽于天而不知人的迷誤之中。顯而易見,人不能等同于礦物、植物,甚至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動物。人是一個特別的存在者,他有獨特的心靈、語言和生存。人雖然也能從天地之間獲得啟示,但他并不能如同其他的天下萬物一樣去存在。人除了遵循天地之道外,還要開辟自身所屬的獨特的道路。
慧能思想的核心是心性。他所說的心性是自心自性,是人本來就有的心和性。如果人能明心見性的話,那么他就能頓悟成佛。因此,心性是規(guī)定性的。雖然慧能主張心色如一,但實際上他重心不重物;同樣,雖然慧能主張空有不二,但實際上他重空不重有。
更重要的是,慧能沒有將心色如一和空有不二置于人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之中。一方面,心性遠離天地和家國,成為了一顆孤獨的心靈;另一方面,心靈只是觀照自身,缺少創(chuàng)造和改變現(xiàn)實的強大力量。當禪宗只是心靈禪的時候,它就仿佛一種精神致幻劑,只能逃避世界,自我麻醉和安慰。
中國的天地人世界整體的邊界也確定了欲望、技術(shù)和大道游戲的邊界。
中國的大道的主干是儒家、道家和禪宗的大道。
孔子的道雖然分為天道(天命)和人道(禮樂),但主要的是人道。他的創(chuàng)造性在于將禮樂傳統(tǒng)賦予仁愛的意義。因此,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仁愛之道。但仁愛之道是在家國之中實現(xiàn)的,并具體化為孝與忠。雖然孔子思想從理論上出發(fā)也設定了從道不從父,從道不從君,但在事實上這是根本不可能的。這在于父和君就是道的替身。孔子的社會之道限制了個人的生存。
老子的道雖然是虛無的,但也是存在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對于人而言,自然的大道顯現(xiàn)為作為天地的大道。因此,大道的自然實際上轉(zhuǎn)化為天地。人遵自然而行便成為了遵天地而行。但天地阻礙了人自身的生成。
慧能的道是心靈之道。他只是建立心靈自身的王國,而沒有開辟人通往現(xiàn)實世界的通道。
中國大道自身的邊界也設定了欲望的邊界。對于孔子而言,欲望要符合家國之禮;對于老子而言,欲望不能沖破天地之道;對于慧能而言,欲望要服從心性的戒律。這使人們不可能源于生命自身的本性而產(chǎn)生強烈的欲望沖動。
中國大道自身的邊界也設定了技術(shù)的邊界。技術(shù)是人對于事物的改造和創(chuàng)造。孔子重心在于家國,他考慮的是如何為仁,而不是如何造物;老子的基礎在于天地,人只能順應天地,而不是違背天地;慧能的核心是心性,他只有關于心靈凈化的法門,而沒有關于改造萬物的技術(shù),這使世界不可能產(chǎn)生技術(shù)革命性的突破。
由此看來,在中國現(xiàn)實的天地人世界整體中,既沒有極端的生命欲望的沖動,也沒有極端的技術(shù)手段的創(chuàng)新。這就使欲望和技術(shù)無法沖破大道的限制,促進大道的生成與發(fā)展。在中國歷史上,大道缺少時代的中斷而形成劃時代的話語。這使中國一直處于前現(xiàn)代,而不能進入現(xiàn)代。
八、新的中國的智慧
儒道禪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智慧綿延了千百年之久,但在近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天道衰亡,孔子死了,老子和慧能也隱身而去。
為了克服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危機,人們把目光投向了中國之外,也就是學習遙遠的西方。西方包括了兩種:一種是近現(xiàn)代的民主與科學思想,另一種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民主思想意在反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君權(quán)和父權(quán)等,強調(diào)人給自己做主,實現(xiàn)個人自由??茖W的思想旨在克服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蒙昧和迷信,主張認識人與世界的真理,遵循事物的規(guī)律。歷史唯物論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一切都要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同時,哲學家不僅要解釋世界,而且要改變世界。這些思想引導中國歷史由前現(xiàn)代轉(zhuǎn)向了現(xiàn)代。
在這種情形下,中國傳統(tǒng)儒道禪的智慧能有何作為?顯然,全盤否定或者全盤肯定中國傳統(tǒng)智慧都是一種極端的做法,并不符合傳統(tǒng)智慧的真實狀況。這在于中國傳統(tǒng)智慧既有活著的部分,也有死去的部分。因此,思想真正的任務是去分辨這兩個部分,而且讓活著的活著,讓死去的死去。
在這樣的要求中,時代呼喚的就不是舊的中國的智慧,而是新的中國的智慧。它既要回到傳統(tǒng),也要走出傳統(tǒng)。中國傳統(tǒng)智慧對于我們當代最大的啟示為:在那個天地人的世界里,人如何思考了自己的存在之道。
新的中國智慧最關鍵的是植根于當下的現(xiàn)實。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也是一個高新技術(shù)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里,虛無主義、技術(shù)主義和享樂主義流行。新的中國智慧必須為克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案。
當然,新的中國智慧還要和西方對話。西方歷史是一個包括了古希臘、中世紀、近代、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的整體。所謂中西思想的對話就是越過中西思想的邊界,讓中國思想與西方思想相遇、撞擊、爭論,由此產(chǎn)生新的話語。這使新的中國智慧既具有中國特性,也具有世界意義。
一種新的中國智慧將是古老的儒道禪思想在當今時代的新生。
首先,就天人關系而言,它主張?zhí)烊斯采?。這既不同于天人合一,人與天處于一種無差別的同一狀態(tài);也不同于天人相分,人與天成為對立面。它既不贊同天勝人,也不支持人勝天。天與人將是共生。天自身生成,人也自身生成。同時,天與人相互生成。天的生成促成人的生成,人的生成也促成天的生成。這種天人共生生生不息。
其次,就人我關系而言,它主張人我共在。人與我現(xiàn)在不是生活在家國,而是在國家;不是臣民,而是公民。一個公民就是一個自由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權(quán)利和義務。每一個個體都是唯一的,是不可替代和不可重復的。為此,我與人形成了自由的關系。我不是人的主人,人不是我的奴隸,反之亦然。我與人是世界共同體中的伴侶。我的存在給予他人的存在,他人的存在也給予我的存在。如此這般,人我共同推動了世界的存在與發(fā)展。
再次,就心物關系而言,它主張心物一體。心是人心,物既包括了身內(nèi)之物,是人自身的身體,也包括了身外之物,如自然、社會和精神的存在物。人的存在活動既不是沒有心靈的絕對的物質(zhì)活動,也不是沒有物質(zhì)的絕對的心靈活動,而是心靈與物質(zhì)兩者的交互活動。在這種活動中,一方面心靈自身不僅得到了生長,而且推動了物質(zhì)的創(chuàng)造;另一方面,物質(zhì)不僅被賦予了生命,而且促進了心靈的升華。在心物一體中,人成為了世界的人,世界成為了人的世界。
新的中國智慧作為新的大道將參與到新的欲望、技術(shù)和大道的游戲之中。它將指引人的欲望的實現(xiàn),讓人生命之樹常青;它將指引人的技術(shù)的使用,讓萬物變得更加完美。同時,新的大道也接受欲望和技術(shù)的推動,不斷改變自身,生而又生,新而又新。
作者簡介:彭富春,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72。
(責任編輯 胡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