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間自主品牌的高端化嘗試催生了一大批失意之作,這些欠缺積淀、操之過急的產品在市場規(guī)律下紛紛折戟。如今,新一代領軍者們再次集體發(fā)力,諸如廣汽傳祺的三“8”戰(zhàn)略,WEY、領克的成功突圍又讓人們意識到自主品牌的“天花板”并非牢不可破。
質變的積累必然帶來量變的突破。站在時代所能賦予的高度,眼前的風景不禁引人思索:高端自主品牌的未來已來?還是依舊任重道遠?聽好,他們有話要說。
@Summer :未來已來,WEY和領克的銷量就是最好的佐證。諸多二線外國品牌靠在中國建立合資公司獲取利潤的前景正在變得復雜化,其中某些品牌甚至在進入中國多年后出現(xiàn)“水土不服”的現(xiàn)象。消費者的汽車消費理念也在覺醒,只要自主高端品牌的產品力夠強夠硬,我們一定能“打倒列強”。而在李書福、魏建軍、王傳福、郁俊這些人身上,我能看到UP的力量。
@夜禮服假面:大廈不是一天建成的,自主品牌高端化也不是被突然提上日程的立項。經過二十余年的市場經驗、技術積累以及基本功的沉淀,前期都是“打地基”的階段,接下來便是建大廈的過程了。自主品牌高端化勢在必行,這不僅是實現(xiàn)汽車強國夢的終極目標,也是企業(yè)在市場經濟下得以生存和立足的條件。
@鏟品錦鯉:很多人會疑問,為什么領克的產品力在國內外同級別產品中的表現(xiàn)都不落下風甚至十分突出?說說我所查到的資料吧:吉利在杭州灣的研發(fā)中心,總投資達62億元,技術水平足以比肩甚至超越歐洲、北美的標準。算上哥德堡、考文垂的研發(fā)中心員工,吉利目前光是研發(fā)團隊就已經超過了10000人……說到這兒,領克的好評如潮也就不足為奇了吧?,F(xiàn)在的情況是,自主車企領軍者們有資金、有人力、有十足的勇氣、有先進的思維……不難預料,自主高端品牌向著國際一線大廠的方向發(fā)展,是誰也無法阻止的歷史必然。
@藝高人膽大:消費者對領克、WEY這類品牌的接受程度遠比大家想象的高,我已經不止一次聽到有人說要買一輛領克或者WEY了??吹竭@些真實的市場反饋后,我這個本來的悲觀主義者也開始對這類新品牌的前景充滿期待。
@高碑店超越妹妹:謝邀。很慚愧,作為村里最富裕種植戶家庭的女兒,本人自幼就生活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環(huán)境里。相比于其他同齡人,我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享用著鎮(zhèn)上最好的農副產品,隨時隨地都能在鄉(xiāng)間的苞米地里肆意橫行,我想我已經厭倦這種生活了。父親一直教育我要返璞歸真,長大后的我也深諳此道。因此,在選擇人生第一輛車時我就自動過濾了那些華而不實的進口豪車。這時,WEY映入了我的眼簾。當凝聚著保定總督府上空精妙氣息的內飾被我的雙手第一次感知到時,我便毫不猶豫地提走了它。對,像我們這種新潮又富有自我意識的杰出青年,除了自主高端品牌,還有什么可選呢?
@西瓜太郎:高端化是需要時間去沉積、市場去檢驗的,豪華品牌和豪華車也是不能劃等號的兩個概念。所謂的豪華品牌,在我看來至少需要定位高、品牌溢價高、質感卓越、做工精良、歷史積淀深厚等等要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內品牌的豪華路線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一步跨太大容易扯到蛋。
@青龍場Auto哥:自主品牌的崛起,或者說是品牌向上,缺乏的不單單是技術的積淀,而是品牌的積淀,是服務和售后的提升。個人看來,技術可以靠資本運作竊取,但服務升華所打造的品牌價值卻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品牌任重而道遠。
@淑儀:什么是高端化?最直觀的體現(xiàn)就是價格,高端化這三個字是否摸得到,要讓市場來說話。在中國人現(xiàn)在的購車理念中,起碼得是BBA中級入門30萬這個級別才是高端化的起點。評價高端化,我們要采取同樣的標準。不能因為自主品牌以前賣10萬,現(xiàn)在賣20萬,就說明你高端化了。同樣,你咋不說20萬的合資品牌高端?如果哪家自主品牌的車賣到30萬,市場還買賬,那我承認它是高端化,不過現(xiàn)在一個都沒有。標準要統(tǒng)一,廠家玩錯位競爭,但是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阿童木:國外造車多少年,中國造車才多少年?當產品自身都還存在很多需要完善之處的時候,卻一意孤行,想瓜分更大市場,在我看來是盲目的。換句話說,要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可能會被撐死。國產品牌更應該把自己最基礎的產品做好,用時間來積累更多的造車經驗。就像成龍以前也只是個跑龍?zhí)?,豐田皇冠的銷量也不咋好……
@Sea goat :我認為近年來自主品牌的“高端產品”只是相對過往的自家產品而言的,它們在品牌積淀、核心技術、可靠性等方面還無法和市場普遍認知的豪華品牌相提并論。所以,自主品牌目前的進階之路還很漫長,產品力尚需消費者的體驗,品牌力更是需要時間積淀。
@粥里沒有花:大家的看法都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