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喆
現在自主品牌已經發(fā)展到什么階段?
根據全國乘用車聯合會(以下簡稱“乘聯會”)的數據統(tǒng)計,2018年4月車企銷量TOP 10中共有四家自主車企,依次是吉利汽車、長安汽車、長城汽車和廣汽乘用車。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汽車首次超越上汽通用五菱,位列第四位,且與第三位的一汽-大眾只有兩萬余輛的差距。
自主品牌的高歌猛進與合資品牌的銷量下滑和低增長率形成鮮明對比,尤其大部分法系合資、韓系合資品牌已經被自主品牌擠出銷量榜單前十位。隨著自主品牌高端化,產品力和技術突破,市場將不斷認可,不僅淘汰在市場中發(fā)展較慢的三四線自主品牌,也會甩掉曾在中國市場叱咤多年的外資品牌。
所以,戰(zhàn)爭才剛剛開始。
在乘聯會公布的4月車企銷量榜單中,共出現4家自主品牌企業(yè)。尤其吉利汽車憑借轎車和SUV的全面布局,以128817輛的成績打敗上汽通用五菱躋身第四位,僅次于上汽通用、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三大老牌合資車企,并與第三位的一汽-大眾銷量差距縮小至2萬輛。
上汽乘用車也憑借著榮威和名爵雙品牌所爆發(fā)力的產品力,4月首次進入前十主力車企榜單。在互聯網造車之初與阿里集團聯手打造“互聯網汽車”的概念以深入人心,而在發(fā)動機等多項技術中采用泛亞汽車技術中心的標準和配置,從而實現對產品品質的背書。
在SUV方面,自主品牌對二線合資品牌產生的沖擊最突出,哈弗H6拉下了途觀的神車位置,穩(wěn)居細分市場冠軍寶座;北京現代全新途勝雖然實現同比154.5%增長,但8827輛的月銷售成績位列SUV銷量排行榜的第28位,而曾經位居榜單第4位的ix35已經跌到30名之外。而法系車演繹一貫的浪漫唯美情懷,并非市場主流品牌。
究其原因,首先自主品牌擁有本土成本優(yōu)勢,其次更加了解中國消費市場需求,最后在渠道布局方面更加注重三、四線甚至五、六線市場的下沉。
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在SUV細分市場中,走量車型以A0級和A級為主的緊湊型SUV為主,中大型SUV所占市場份額整體偏弱。根據統(tǒng)計,自主品牌中75%的車型為小型和緊湊型SUV,合資品牌中40%左右的車型是中型和中大型SUV。因此,這也是自主品牌能夠快速獲得市場份額的重要因素,降低消費者的購車門檻,當品質得到保證和細節(jié)得到提升,產品力和品牌力也在不斷得到市場認可。
此外,從品牌結構來看,4月自主品牌增速為12%,而主流合資品牌的零售增速僅為6%。根據乘聯會統(tǒng)計的廠家批發(fā)量來看,
自主品牌除搶占二線合資品牌市場份額外,所推新品終端售價也有所提升,比如支撐自主品牌崛起的SUV。吉利博越熱銷車型集中在13萬-15萬元價格區(qū)間,上汽乘用車與阿里集團聯手推出的互聯網汽車榮威RX5,其互聯網車型15萬-18萬元的價格區(qū)間,已經完全進入了主流日韓系SUV的價格區(qū)間。
中大型SUV細分市場,也是自主品牌向上沖高的重點領域,官方指導價突破18萬-20萬元天花板的廣汽傳祺GS8、哈弗H8、長安CS95等,都是自主車企對產品品質和品牌自信的表現。
即便在基礎薄弱的轎車市場,自主品牌也有明顯的售價提升。在18萬-25萬元的主流B級轎車區(qū)間,吉利博瑞已經占據一定的市場空間。此外,長安睿騁CC、第二代逸動、吉利帝豪GL、名爵6等車型均在10萬元級別市場站穩(wěn)腳跟。
如果在幾年前,無論以上哪種細分市場的車型,進入日韓系所屬價格區(qū)間,最終結果只有一個,便是以慘淡收場。但在眼下,自主品牌在正面迎戰(zhàn)合資品牌中的弱勢品牌,尤其主打性價比和高顏值的日韓系、以及品牌力稍弱的法系車。
不可否認的是,自主車企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沉淀在自主研發(fā)和技術上有明顯提升,但通過對外資品牌尤其是技術的收購和合作,與外資品牌共同研發(fā)、承擔責任的過程和經歷,使得自主品牌在積累多年后“質的提升”。
其中最具代表力的便是吉利汽車,通過對沃爾沃汽車的收購,共同研發(fā)CMA的基礎架構,加上對生產流程的規(guī)范以及企業(yè)管理的借鑒,不僅領克品牌應運而生,吉利旗下產品品質以及對細節(jié)的把控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而基本功的沉淀,也是自主品牌迅速崛起,搶占二線合資品牌市場份額,導致其一瀉千里的重要因素。其中生產質量控制、生產費用控制和產能快速拉升等能力是最根本的基本功,尤其是同比增速超過50%的企業(yè),定是沉淀了扎實的制造管理水平。
即便現在汽車四化已經成為行業(yè)公認的發(fā)展方向標,正因所處行業(yè)變革和高速增長的環(huán)境中,基本功的重要性則日益凸顯。正所謂地基勞方能建高樓大廈,不然只是虛有其表,沒有扎實的功底,難以承受時間的考驗。
向上之路注定是艱難而布滿荊棘的,自主品牌崛起的信心和希望就像接受闖關的挑戰(zhàn)者,在優(yōu)化自己、超越同級對手之后,迎來階段性大挑戰(zhàn)。當前,有建樹的自主品牌正向二線合資品牌發(fā)起進攻,并已實現階段性的勝利,而接下來是二線合資品牌觸底反彈,還是自主品牌越戰(zhàn)越勇節(jié)節(jié)升高,是機遇問題更是企業(yè)綜合實力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