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玲玲
北京景山學校遠洋分校英語教師,自工作以來,其認真鉆研教學,撰寫的論文多次獲市、區(qū)一、二等獎,曾榮獲“年度優(yōu)秀實驗教師”稱號。2014年,獲批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基礎教育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2017年,榮獲“石景山區(qū)師德優(yōu)秀教師”的稱號。
英語核心素養(yǎng)和課程總目標的設定,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葉圣陶先生指出,美確乎必須重視,但是不必另立一項,可以把它包括在德育里??梢娭怯?、德育、美育在教學中是相輔相成的。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美育滲透,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優(yōu)化課堂結構。
教材是學生和教師進行互動的文本。教材既是知識的載體,也包含了美育的滲透。課程標準“實施建議”部分指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實際教學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重要材料和手段,教師可以根據(jù)需要,適當擴展教學內(nèi)容或延伸教學
活動。
外研版七年級下Module9 Life history Unit2主要介紹了莎士比亞的人生經(jīng)歷和主要作品。講授本課時,筆者引導學生讀完文章后,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本篇文章的第一段總體介紹了莎士比亞,第二段至第五段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他的生平。文章采用總述—分述的結構,這種結構體現(xiàn)了西方人的思維方式:闡述事情時,先總后分。西方很多描寫人物傳記的文章都采用這種結構,總分結構使文章讀起來層次更加清晰。筆者引導學生關注這篇文章的結構美,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幫助學生了解西方傳記的寫作方式。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在讀懂教材內(nèi)容的基礎上,分析文章結構,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發(fā)掘文章結構美。
英語課程資源以教材為主,但又不僅僅局限于教材。英語課程資源包括英語教材以及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其他教學材料和資源,如音像資料、網(wǎng)絡資源、學校設施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等。教師在準備過程中,應充分開發(fā)利用身邊的有效資源,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發(fā)展思維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
素養(yǎng)。
外研版七年級下Module9 Life history Unit2中提到,莎士比亞的作品非常受歡迎,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為流傳。為了讓學生體會莎士比亞語言的魅力,筆者選取了《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一句話:My only love sprung from my only hate! (我唯一的愛來自我唯一的恨)。這個簡短的句子充分體現(xiàn)了主人翁內(nèi)心的糾結和煎熬,同時也體現(xiàn)了英語語言本身的韻律美。
除了莎士比亞的作品,許多廣告語也有同等功效。課堂上,筆者列舉了以下例句:Impossible made possible.使不可能變?yōu)榭赡?。(佳能打印機);Good teeth,good health.牙齒好,身體就好。(高露潔牙膏);等等。此外,許多名人名言也有異曲同工之處,筆者讓學生課下搜集了很多類似語句。例如,Cease to struggle and you cease to live.生命不止,奮斗不息——卡萊爾; A strong man will struggle with the storms of fate.強者能同命運的風暴抗爭——愛迪生;等等。這些廣告語和名言警句不僅言簡意賅、表意深刻,而且讀來朗朗上口、容易記憶,是很好的教學資源。因此,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適當拓展課程資源,讓學生感受語言美,提高學生審美
能力。
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活動應有利于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與聯(lián)系,以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情趣的發(fā)展。筆者在講授外研版七年級下Module9 Life history Unit2時,設計了表演獨白的活動。教材中提到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是一部偉大的巨作。課堂上,筆者給學生展示了這段獨白,并讓學生假想自己是主人翁哈姆雷特,讓他們表演并朗讀《哈姆雷特》中的經(jīng)典獨白。
這次形式新穎的獨白表演深受學生喜愛。通過朗讀這些富有哲理、抑揚頓挫的獨白, 學生體會到了主人翁當時的內(nèi)心矛盾,也感受到了莎士比亞語言的魅力,同時也激發(fā)了他們閱讀更多莎士比亞作品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趙宋光先生指出,“美育遠遠不僅是藝術教育, 它有更重要的基礎部分,關系到受教育者主動建立美的形式?!币虼?,美育絕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藝術教育,而應該滲透到其他學科教育中,就英語教育而言,英語學習除了表演,還可以開展其他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唱歌、演短劇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學生以語言為載體,得到美的熏陶,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
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評價的積極導向作用,以促進美育的滲透。教師在講授教材時,可以就話題內(nèi)容,為學生布置任務,設置合理的評價體系,啟發(fā)學生對相關話題進行思考。
講授Module9 Life history Unit2時,筆者采用了組內(nèi)自評和組間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講課前,筆者給學生布置的課前作業(yè),觀看一部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戲劇,并在組內(nèi)討論這些戲劇中的語言為何經(jīng)典,由小組長為每位同學打分。由于學生非常重視組內(nèi)評價,對本課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據(jù)統(tǒng)計,班里29名學生全部完成了這項課前作業(yè),并且有15人(約占總人數(shù)的51.7%)主動對莎士比亞的部分作品進行了閱讀。文中有提到 “William Shakespeare was a famous English writer of plays and poems. He's famous around the world.” 由于學生課前看過莎士比亞的作品。課上,筆者提出了“What makes him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his works?”的問題,并要求學生先進行組內(nèi)討論,然后每個小組選出一個代表進行發(fā)言,并讓小組之間進行互評。有效合理的課堂評價,能夠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美、觀察美、思考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初中英語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 不僅能使學生在欣賞美的過程中,提高語言學習的興趣,而且能使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語言、理解語言、應用語言。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