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興濤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5-0073-01
詩歌是一種語詞凝練,結構跳躍,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藝術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其基本特征是:凝練性、跳躍性、音樂性。
詩的凝練性體現(xiàn)在用高度概括的藝術形象和極其精煉的文學語詞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兑住は缔o(下)》就有"觀物取像"的說法,清代思想家葉燮在《原詩》中說:"文章者所以表天地萬物之情狀也。"這些都表明:詩最基本的功能及其技法必須是描摹生活,尤其是自然景象,這一點對于初學寫詩者尤顯重要。駱賓王的《詠鵝》之所以千古流傳,家喻戶曉,并非在于這首詩有多高的思想境界,而在于駱賓王能用極其精煉的語言描摹了鵝的聲響美、線條美、色彩美、動態(tài)美,將鵝的形神活現(xiàn)而出。馬致遠的《秋思》,作者就只是簡單組合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天涯十一組意象,表達情感的詞語只有"斷腸人",然而作者的情感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就是高度概括的藝術形象的功用。
然而,從學生學習詩歌后的習作來看,卻鮮有這樣寫景狀物的作品。即使有,也只是對事物初略的描畫,缺乏細節(jié)描繪的亮點。如學生游古樂同學的《春日》:春風滿柳懷,鶯語燕飛來,蜂蝶時時舞,為有桃花開。這首詩以春風為描寫對象,化無形的春風為有形,把自然的鶯燕蜂蝶刻畫得具有人的靈性,從而使詩歌充滿春日的明媚。但是并沒有對審美對象作多角度、多感官的體察與描摹,依舊缺乏細節(jié)的描繪,因此也就不夠傳神的表達詩人的情感。
同時,學生在賞析詩歌時,已沒有養(yǎng)成提取意象,賞析意境的習慣,而是功利的先找詩歌中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語詞,繼而揣摩作者情感,完成對詩歌的分析。這樣的賞析邏輯完全是應試教育為應對高考答題貼標簽式的分析,缺乏讀者的仔細揣摩,沒有讀者的體會與感悟。不良的習慣導致學生詩歌賞析的表面化和片面化,最終導致學生審美過程的缺陷,喪失了詩歌的鑒賞能力。高中階段的詩歌教學,對意象、意境的賞析就不得不引起教師們的高度重視。
當然,這不是說高中階段詩歌賞析的重點只有描摹景物,畢竟詩的主要功能還是抒發(fā)情感,無論是《尚書.堯典》中"詩言志",還是《毛詩序》中:"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等,都說明這一點。但抒情的前提是有情可抒,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更不能無病呻吟。這就要求高中階段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如何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首先主體必須有對共同體的認同,必須有家國同構思想和仁愛之情。古人善于寫詩,皆因他們從小培養(yǎng)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愿景,而后期的現(xiàn)實與最初的愿景背向而馳,主觀愿景與客觀現(xiàn)實的撕裂,釀就了他們痛苦的根源。這些痛在合適的時機,遇到合適的觸點就會噴薄而出,匯成絢麗的辭章。然而高中階段的學生沒有這樣的人生體驗,即使有些感悟也多半是小兒女的悲情傷春,因而也很難出現(xiàn)高質量的詩作。如學生廖黔雄的習作《莫愁》:得寬懷處且寬懷,何須雙眉愁不開,若道落花知汝意,凋零飄逸懷中來,就是對生活的一種簡單理解與人生心態(tài)的簡單自我調(diào)節(jié)。然而因人生積淀的缺乏,學生始終難以突破小我與大我的瓶頸。
詩的音樂性主要體現(xiàn)在節(jié)奏和韻律兩個方面。節(jié)奏指詩句中長短、強弱不同的音有規(guī)律的變化,停頓是形成詩的節(jié)奏的重要手段,詩句中停頓次數(shù)均勻,就會形成鮮明的節(jié)奏。現(xiàn)階段的高中學生在這一點的掌握上普遍是不存在問題的。但大部分學生會忽視節(jié)奏中聲調(diào)的調(diào)配。語音的高低、升降、曲直、長短形成不同的音調(diào)。古漢語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平聲為平,上去入聲為仄,現(xiàn)代漢語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平 、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無論近體詩還是詞,都對平仄有著極高的要求,但學生的習作完全忽視對用字聲調(diào)的錘煉,而是簡單的完成詩歌押韻的要求。為此,詩歌教學中字音與詩歌節(jié)奏的關系是高中階段必須要引起重視的問題,畢竟音樂性是詩歌的基本特性。
當然,詩歌教學中需要把握的東西很多,但是現(xiàn)階段,詩歌的寫景狀物、營造氛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應該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