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偉濤
六尺巷秉承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禮讓文化和隱忍文化,是知識分子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懷,帶來的是觸及靈魂、發(fā)人深省的人生思索,是在世事紛爭中歸于寧靜與平和的精神凈化。
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已流傳了三百多年,其中的精神同六尺巷一起留了下來,依舊散發(fā)著濃郁的中華民族色彩,被人們廣泛傳頌,流傳至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據(jù)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于都,公批詩于后寄歸,云:“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说脮?,遂撤讓三尺,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這里的張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學士桐城人張英(清代名臣張廷玉的父親)。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yè),時間又久遠,對于宅界誰也不肯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于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后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便是這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張英的寬容曠達讓六尺巷的故事被廣泛傳誦,至今依然帶給人不盡的思索與啟示。
安徽桐城“六尺巷”
修身為先,大度做人。讓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換萬世流芳。張英的謙遜禮讓,不僅成為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典范,更是中華民族里仁為美、和諧理念的充分體現(xiàn)。六尺巷雖不足200米,但是其文化內涵卻遠非四五分鐘距離所能承載的。六尺巷秉承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禮讓文化和隱忍文化,是知識分子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懷,帶來的是觸及靈魂、發(fā)人深省的人生思索,是在世事紛爭中歸于寧靜與平和的精神凈化。古語有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張英的其言其行蘊含著中華傳統(tǒng)包容萬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更體現(xiàn)出為官者德治禮序、崇德重禮的文化精華。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這便是一代儒臣風范的體現(xiàn)。
張英(1637—1708年)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六尺巷”舊址受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85年,桐城市政府將“六尺巷”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關部門撥專款進行部分修復;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撥專款在其遺址上進行復建與擴建。目前六尺巷,全長100米、寬2米,據(jù)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無獨有偶,筆者的家鄉(xiāng)也有這樣一個美好的故事,故事的梗概以及關鍵的那首“相讓詩”也是相似,只是時間推移到明朝時期,筆者本著求實的態(tài)度,輯錄于此。
在河南永城市老城區(qū)中山街中段路南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胡同,名叫相讓胡同。據(jù)傳說,明朝中期,相讓胡同很窄,僅能單人行走。胡同兩側,分住著汪、練兩個大戶。汪姓人家有人在兵部任提督,練姓人家有人官居二品都堂。有一年春天,汪、練兩家整修房屋,拆舊更新,為了宅基地發(fā)生糾紛,各執(zhí)一詞,互不相讓。
練家為早日把新房建起來,就派人赴京,找在京做官的練都堂,練都堂聽罷原委后提筆寫信一封:千里捎書為一墻,讓他一墻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首詩讓練家人受到很大教育,主動推掉砌好的地基,蓋新房時多讓出了兩尺寬的地方。后來,汪家翻蓋新房時,受練家的影響,也讓出了兩尺多寬的地方,使胡同更加寬闊了,不僅可以行人,還可以挑擔、推小車。永城縣令親自書寫了“相讓胡同”的牌匾,掛在胡同的南北入口處。從那以后,永城就有了一個相讓胡同,同時,相讓胡同的故事也流傳開了。
從“六尺巷”到“相讓胡同”可以看出,核心是相鄰的宅基地之爭,關鍵和升華之處在于“讓墻詩”,
這兩首詩很相似,一眼便知。“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目前這首詩出現(xiàn)在小學三年級首師大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上冊。其實這首膾炙人口的“讓墻詩”還有另外的版本,比如:“紙紙索書只說墻,讓渠徑寸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計,今見墻成不見王?!?從各種版本來看,詩的前兩句都有差異,不管是“千里修書”“一紙書來”“千里捎書”,基本上都差不多,差別最大的是“讓墻”和“讓渠”。但后面兩句,也就是“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基本上一樣。
首師大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上說,這首詩是康熙年間張英所做,筆者從網上查詢得知,以類似讓墻詩為藍本的故事在很多地方都有發(fā)生,甚是有趣。筆者按照年代發(fā)生的順序進行了一番整理。
讓墻詩
傳說一:明代尚書林瀚版本。林瀚(1434—1519年),閩縣(今福建閩侯縣)人,明成化二年進士,明正德年間任南京吏部尚書,為留京四君子之一。200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誡子弟書》,其中刊載了林瀚的《誡子弟》詩:“何事紛爭一角墻,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睋?jù)說這是林瀚留給后代子孫的一筆不竭的寶貴精神財產,有此遺訓,家門鼎盛,林氏三代出了五個尚書。但目前遺址無從考證。該故事大約發(fā)生在1510年前后。
傳說二:明朝狀元舒芬版本。舒芬(1487—1531年),南昌進賢縣人,明正德進士。在他任翰林修纂時,多次接到其子從老家來信,抱怨鄰人不斷侵占地產,弄得舒芬不勝其煩,于是也演出了和張英相同的故事,至今他的家鄉(xiāng)北山鎮(zhèn)還保留著兩家讓出的一條“讓墻巷”。不過,舒芬給老家寫的詩,是另一種版本:“紙紙家書只說墻,讓渠徑尺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計,今見城墻不見王?!痹摴适麓蟾虐l(fā)生在1520年前后,有江西省南昌市北山鎮(zhèn)讓墻巷為證。
傳說三:明朝尚書郭樸版本。郭樸(1511—1593年),明代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嘉靖四十年任吏部尚書,嘉靖四十五年兼任武英殿大學士,為人清高廉潔。有一回,他接到家中弟弟捎來的書信,信中提到鄰里建屋,互爭一墻之地的情形。郭樸看完,寫了一首詩答復他的弟弟:千里捎書為一墻,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弟弟收信后主動讓出一墻,鄰居也是客氣地讓出一墻。兩家彼此讓出一墻,便在原地空出一條巷道,后人便將該處稱為“仁義巷”。目前河南安陽老城區(qū)內仁義巷為證,2002年,安陽老城改造時,仁義巷被拓寬成了一條街道。該故事大約發(fā)生在1561年前后。
河南永城相讓胡同
傳說四:明末清初龔鼎孳版本。在安徽合肥三孝口西南側,曾有一巷,名“龔萬巷”,又名“龔彎巷”。當年這里曾居住著兩戶相鄰的人家。一家姓龔,家主為朝廷重臣;另一家姓萬,家主為地方權貴。這年兩戶人家在翻建房屋時,均欲將各自山墻向外延伸,以擴大房基,結果引發(fā)了爭吵。龔家派人持書星夜趕往京城,希求龔大司馬出面干預。龔大司馬接到家書后,回了一封信曰:“千里來信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饼徏胰艘娧?,悄悄將與萬家相鄰的山墻拆除退后三尺。萬家很受震動,愧疚之余,也仿效龔家做法,主動將與龔家相鄰的山墻退建三尺。人們便把這條巷道稱為“龔萬巷”,也即后來改稱的“龔彎巷”。據(jù)考證“龔大司馬”為龔鼎孳,文學家,生于1615年,殆于1673年,清初重臣,該故事大約發(fā)生在康熙初1662至1673年。
傳說五:清代魏象樞版本。魏象樞(1617—1687年),蔚州(今河北省蔚縣)人。進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在家祠西側修建學堂時與鄰家郝文因一尺壘墻之地與家人發(fā)生爭執(zhí),家仆找到外出募資的魏象樞,央求回家解決糾紛。魏象樞吟詩一首:鄰里糾紛為一墻,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隨后他讓家人回去轉告夫人,讓出五尺距離重新起基。郝文看到魏家如此處理糾紛,自愧不如,也決定后撤五尺,于是中間空出了一條小巷,時人為贊揚他們兩家的高風亮節(jié),將此巷取名為“公道巷”。
傳說六:清朝桐城張英版。見上文,不做贅述,該故事大約發(fā)生在1690年前后,《桐城縣志》有載。
傳說七:清朝康熙胡煦版。清朝康熙年間的大易學家、理學家胡煦(1655—1736年)在京為官時,收到家信,老家與鄰居為房屋地界發(fā)生糾紛,胡煦當即寫下“千里來信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痹娋洌腥藥Щ丶抑?。于是胡家在原來爭辯的基礎上朝里讓了三尺,鄰居非常感動,也朝里讓了三尺,過道多了六尺,為此陡然開闊,行人不再感到狹窄,時人稱此巷為“仁義巷”。此故事大約發(fā)生在1730年左右,在光山縣幾乎家喻戶曉,已被載入《光山縣志》。
傳說八:清朝鄭板橋版本。鄭板橋(1693-1765年),清朝文學家、畫家,其弟弟為了蓋房子與鄰居爭地,彼此互不退讓,鄭板橋回信時做了一首詩:“千里捎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鄰居知悉非常感動,遂各自退讓三尺,而成了六尺巷。該故事大約發(fā)生在1742到1754年間他從政期間。
傳說九:清代宰相王杰版本。王杰(1725—1805年),陜西韓城人,科考時,由第三名被乾隆欽點為頭名狀元,為官四十年,官至宰相,敢于跟和進行斗爭。他的故事起因是他的侄兒王仁在老家韓城和鄰居為一堵院墻發(fā)生爭訟,王杰修書一封附詩如上,使糾紛得以化解。
山東聊城仁義胡同
傳說十:山東聊城仁義胡同。傅以漸,清朝開國狀元,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清朝康熙年間,傅以漸家人在東關家廟拓修建設時,傅家新建的院墻蓋住了鄰居地基,與鄰居產生糾紛,于是寫信給傅以漸,讓他拜托地方官員通融一下,予以照顧。傅以漸很快回信道:“千里捎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后,十分羞愧,主動將墻基退讓三尺,并主動找鄰居道歉,鄰居看到相府人家如此仁義,十分感動,便也退讓三尺,就成了傅氏祠堂東鄰的這條六尺胡同。后來康熙皇帝駐蹕聊城,聞聽此事,遂書“仁義胡同”四個大字以倡義舉。仁義胡同現(xiàn)位于聊城市東昌府區(qū)東關大街111號傅斯年陳列館(傅氏祠堂)東臨,長約60余米,寬2米。
此外還有清朝張廷玉、曾國藩、何紹基的家書中都有記載。
從上述版本中可以看出,讓墻詩列出的作者有十來位之多,但從出現(xiàn)的時間順序先后分析,讓墻詩應當是明朝所做,首先要考慮的是明朝吏部尚書林瀚所作,林瀚(1434—1519年)在所有傳說的作者中最早,在同時代作者中,他比舒芬大53歲,林瀚去世時,舒芬才32歲,難以有類似的經歷,大約在1510年前后。永城相讓胡同傳說發(fā)生在明朝中期,明前期大約為公元1368至1434年,明中期大約為1435至1572年,基本上此事大概發(fā)生在1500年左右,遺憾的是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只是民間傳說而已,因為沒有找到相應的資料可以證明,只好存疑了。但是安徽桐城“六尺巷”不可能是第一作者卻是可以確定的。
關于讓墻詩有多種傳說,但是告訴我們的道理是相同的:人與人相處,要多一分謙讓,多一分寬容。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盃幰粻帲胁煌ǎ蛔屢蛔?,六尺巷”,這正是千百年來“讓”與“和”的文化傳承?!皩捜荨笔且环N美德?!傲呦铩痹姷暮诵氖恰皩捜荽蠖取薄俺蕴澴屓恕?。看似“吃虧”,其實“寬容得理”“大度感人”“吃虧是福”。這決不是阿Q式的精神自慰,而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老子有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p>
我們對于六尺巷的守望,近乎于對“遠親不如近鄰”的渴求。六尺巷,這個有著古樸情懷的巷子,簡簡單單,卻因為一個典故有了獨特的韻味,美不自美,因人而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