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堃
近幾年PET/CT漸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它到底是什么?先進在哪里?檢查的時候又需要注意什么?
近些年來隨著醫(yī)療影像技術的迅猛發(fā)展,PET/CT在臨床檢查和高端體檢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許多人聽說過這個“新名詞”,卻對它不甚了解。
PET/CT,是正電子發(fā)射斷層顯像/計算機斷層成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的縮寫。它是目前最先進的分子影像檢查,也是最貴的檢查項目,一次檢查花費人民幣一萬元左右。它可以一次檢查就明確全身的代謝情況,在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前就發(fā)現(xiàn)病變,被戲稱為“篩查腫瘤的神器”。
這么神奇的功能是怎么實現(xiàn)的呢?簡單說,PET顯像利用的是示蹤技術。舉個例子,監(jiān)測野生大熊貓的行蹤,就是利用示蹤技術。在野生熊貓身上放上一個小小的無線電發(fā)射器,科學家們就可以通過定位發(fā)射器來定位熊貓。在這個過程中,無線電發(fā)射器就是一種示蹤物??梢韵胂螅鳛槭聚櫸?,一定很輕,很小,不會影響熊貓的行為。核醫(yī)學用的示蹤物是放射性示蹤劑,劑量極低,不會影響人體的生理過程和器官組織的功能。癌細胞生長速度快,分裂旺盛,在病變早期瘤體還未完全形成時,癌細胞代謝活性就明顯高于正常細胞。PET的示蹤劑是18F-FDG,注射到體內(nèi)后專門追蹤高代謝細胞,并濃聚在這些細胞內(nèi),使得它們在PET的圖像上可以清晰顯示。
再舉個例子,圖1里森林里的小動物們在快樂大聯(lián)歡,但是有一個小動物在偷偷流眼淚,你能找到是誰嗎?這幅圖就像CT,病變組織和正常結構都顯示得很清楚,但是想找到病變,尤其是形態(tài)改變不那么明顯的病變,就要借助臨床經(jīng)驗細細對比了。那如果唯一流淚的小動物是彩色的呢?
圖2就是PET,只有高代謝的病灶會明顯顯影,其他部分只有像影子一樣淡淡的灰度。
而圖3既有清晰的線條,又有特定的顏色,既可以一眼看出流淚的小花貓,又可以準確鎖定它的位置,這就是PET/CT的作用。PET的代謝圖像與CT的解剖圖像融合,可以同時顯示代謝活性與解剖位置,即使是早期腫瘤也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所以,如果臨床高度懷疑腫瘤卻找不到原發(fā)灶,如果已經(jīng)確診腫瘤卻不知道是否有遠處轉移,如果放化療后想及時判斷療效,指導下一步治療方案,PET/cT可以幫助你。
正因為PET/CT是目前診斷腫瘤和指導治療的最佳手段之一,來核醫(yī)學科做檢查的人越來越多。于是醫(yī)生們被越來越多的問題包圍:做檢查要注意些什么?輻射對身體是不是有傷害?
注意事項確實有,做PET/CT前要最少禁食4小時,以降低血糖;注射后要安靜休息,多喝水,使示蹤劑更好地被病灶攝??;采集前摘掉腰帶、手機等金屬物件,避免產(chǎn)生偽影。至于輻射,只有足夠強度,才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不像CT會發(fā)出射線,PET是接受射線成像的,輻射來自示蹤劑里的放射性核素18F,并且注射示蹤劑的劑量與體重正相關。像所有的放射性元素一樣,18F處于不斷的衰變中。它的物理半衰期為109分鐘。每過109分鐘,放射性活度會減少一半。這個過程是不停進行的。注射進人體的18F主要通過泌尿系統(tǒng)排泄,大約相當于注射劑量的25%會隨尿液排出體外。多喝水,加速排泄,可適當降低體內(nèi)的放射性劑量。輻射強度的單位是毫西弗(mSv)。下面這些數(shù)字可以讓大家對輻射強度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人體受到的本底輻射/年:2.4~3.6mSv;
胸部CT/次:5.8msv;
18F-FDG對檢查者產(chǎn)生的輻射劑量/次:3.8~6.2mSv;
核醫(yī)學醫(yī)生受到的輻射上限/年:50mSv。
一次PET掃描,18F產(chǎn)生的輻射劑量與一次胸部CT大致相當,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即使先進如PET,也在不斷進化中。世界上第一幅人類PET顯像,是1976年由原型機采集成像的。四十多年后的最新款PET由于硬件的改進和采集程序的優(yōu)化,更少的示蹤劑就能得到更清晰的圖像。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以后PET所需的示蹤劑會越來越少,輻射也會越來越低。
真正需要防輻射的是胎兒和嬰幼兒,它們的組織器官處于生長發(fā)育的活躍狀態(tài),對于輻射的敏感度要高于成年人。所以做完PET檢查后要與孕婦和嬰幼兒適當隔離。我們建議24小時內(nèi)保持2米的距離。
(本刊訊記者閔青)近日,在由蘇州市政府舉辦的首屆“全球人工智能產(chǎn)品應用博覽會”上,相關專家指出,采取壓縮感知技術可以讓磁共振掃描速度成倍提高,而且可以保證最大程度獲得最精準的采樣信號。
磁共振成像具有安全無輻射、軟組織對比度高、功能成像方法多等優(yōu)勢,但掃描時間較長限制了其應用范圍。科研機構與醫(yī)療組織一直不斷加強合作,以在不損失圖像精度的前提下,加速掃描時間,持續(xù)提升磁共振在臨床應用中的性能。研究者經(jīng)過多年的研發(fā),突破了信號采集、空間轉換和重建速度的限制,率先在光速智能磁共振上實現(xiàn)了全身全序列壓縮感知成像。
壓縮感知成像被譽為21世紀數(shù)學領域最重大的突破之一,在磁共振成像領域掀起了一場加速革命。飛利浦光速智能磁共振產(chǎn)品基于壓縮感知成像技術,不僅可以得到高質量、無偽影的圖像,而且節(jié)省了掃描時間。此外,光速磁共振還提供了人工智能解決方案,CX與ISD2.0人工智能平臺無縫結合,在神經(jīng)、腫瘤、心臟、影像組學領域支持臨床科研,加速創(chuàng)新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