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
暮春,區(qū)政府院子開滿杜鵑花。遠遠望去,紅花綠葉,鋪成一幅錦繡綢緞,將春天大張旗鼓地宣揚。繁花似錦,這個成語該是為它私人定制。
如此佳人在前,我卻更喜歡黑麋峰的野生杜鵑,先花后葉,俗稱“映山紅”。也許人到中年,心性就不同了,年輕時的文字熱衷于濃妝艷抹,現(xiàn)在則返璞歸真??椿ㄒ嗳绱?,更喜歡真性情的野花,比如那山頭映著云霞,燃著激情,紅透春末夏初的映山紅。
清明,黑麋峰是映山紅的天下。那美麗的精靈,如滴滴春雨,灑遍群山。那朵朵俏佳人,宛如點點音符,從古琴流出,穿過山林流向江河。
驚蟄時節(jié),和煦的東風軟綢一般拂動,滿山草木的嫩芽爭先恐后地跑出來啦。風是溫柔的母親,她在枝頭一遍遍地鼓勵,孩子們就冒著嚴寒挺出來了。
春分時節(jié),一場細雨,幾陣暖風,映山紅一夜醒來,還帶著昨日的夢,俏生生地站在你面前。懸崖上,山溝旁,羊腸小路邊,兩三株,四五朵,含露乍開,羞答答的,宛若一支清新的晨曲,一首抒情的小詩。
清明后,再幾番春雨,映山紅便排山倒海而來,席卷了黑麋峰的三十六峰。山嶺上,溝谷里,萬綠叢中,一枝枝,一叢叢,一片片。大紅色的映山紅,熱烈奔放,整個山坡像著了火,燃燒成花海。淡紅色的映山紅,雅致嫻靜,開在不起眼的角落,寵辱不驚的模樣。無論哪一種紅,都是從地底下紅出來,從陽光里紅出來,大大方方,端端正正。不管濃的淡的花朵,都有一種質(zhì)樸的氣質(zhì),像葛衣布裙的鄉(xiāng)下姑娘,卻掩不住天生麗質(zhì)。
此時,你若乘車進山,會看到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如云,如霞,如緞。這分明是鐵扇公主揮舞芭蕉扇,把每一座峰都燒成了火焰山。聽,火苗還呼呼作響呢。車子在無邊花海中追波逐浪,人在花叢中飄飄欲仙。數(shù)百畝的碧水倒映著群山,山上的紅映在水里,水里的紅映在臉上,儼然一個紅彤彤的仙境。
映山紅花謝了,大山便安靜下來。秋天,枝頭結(jié)出黑色的果實。冬天,一樹樹葉子都落光了,它就舉著光光的枝條,勇敢地迎接一場場霧淞白雪。它懂得,熬過最嚴寒的日子,就是屬于它的春天。它們那樣鮮艷明媚,誰知道背后承受了多少苦難?
生長在大山之巔的杜鵑,其實長了一副菩薩心腸,全株可入藥。其花治咯血、風濕、跌打損傷,其根利尿,葉可止血,其果可治膿腫、潰瘍、腫瘤等。貧寒的時光里,孩子們撕下杜鵑花瓣當零食,脆脆酸酸的味道永遠儲存在記憶深處。
上山砍柴,很多樹條都能擰彎來做捆柴的“繩子”,惟獨映山紅不能,一擰就斷,寧折不彎。美的花很多,有骨氣的卻少,杜鵑倒算得鐵骨錚錚吧。
“杜鵑花里杜鵑啼”。映山紅,學(xué)名杜鵑。在我的認知里,花鳥同名,大約只有杜鵑了。杜鵑鳥,也叫杜宇和子規(guī),它們從遙遠的古詩里飛來,落在艷絕的杜鵑花叢,帶著滴滴血淚,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生死哀怨的故事。
春深的季節(jié),浪跡天涯的游子聽了杜鵑“不如歸去”的啼叫,內(nèi)心深處那根思鄉(xiāng)的情弦崩斷了。晏幾道借杜鵑寫盡了羈旅生活的無奈,“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鼻Ю镲L霜,有家難歸,游子如何不起羈旅之愁。
春夏時節(jié),杜鵑如歌如吟,志士聽后報國之情油然而生。杜鵑當為苦情鳥,鳴叫時晝夜不停,直到啼血為止。這種飛蛾撲火般的情懷,引發(fā)了愛國志士的共鳴。例如,文天祥就有“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fā)。故人應(yīng)念,杜鵑枝上殘月”的詩句。著名愛國詩人陸游亦有“斗轉(zhuǎn)春歸不自由,韶華已逐水東流。子規(guī)獨抱區(qū)區(qū)意,血淚交零曉未休”之吟。山河破碎,故國之情,家國之痛,躍然紙上。
杜鵑聲聲鳴囀,哀怨凄涼,在閨中佳人聽來,似哭且如水。朱淑真在《蝶戀花》里寫道,“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李重元也曾吟過,“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怪不得古今詩人詞客稱杜鵑為“天地間的愁種子”。這種子像蒲公英,輕輕一吹,便如細雪般滿天飄落,落哪兒,就在哪兒生根發(fā)芽。最后,長成一片修林茂竹,扎進中國人心里。
黑麋峰的深山里,春天的后半夜,萬簌俱寂,山泉潺潺,松濤陣陣,總能聽到古樹間凄涼哀怨的杜鵑鳥叫聲——“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夜夜達五更。這聲音,帝王將相,遷客騷人,游子思婦,無不心驚腸斷。人世大抵如此,越是華麗美好的事物背后,越是藏匿人所不知的悲情。比如高山流水,知音難覓。比如鵲橋七夕,相愛不能相守。
“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杜鵑啼血就是為了一份求而不得的深情么?怎么一到春夏,那杜鵑就會徹夜啼鳴,如泣如訴,甚至啼血染紅了杜鵑花?這也讓我想起《紅樓夢》里那個忠心耿耿的紫鵑,與黛玉泣血相伴,最終青燈古佛度流年。其實曹先生本人何嘗不是一只杜鵑,啼血消魂,聲聲喚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