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梓萌
中國人對故鄉(xiāng)總有一種熾熱而赤誠的情結。
“江山信美,終非吾土,問何日是歸年?”這般思家念歸的鄉(xiāng)愁自古就縈繞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化作光,是“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懷戀;化作距離,是“遙隔楚云端”的眺望;化作情,是“不敢問來人”的惆悵。這是思鄉(xiāng),他們所思的東西被解作庭前草木,郭外山水,還有,那間舊時茅草房。
事物以情感體現(xiàn),情感以文字定格。文字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才得以融入一個民族的血脈。思鄉(xiāng)的內(nèi)涵漸漸豐富,它不再僅僅是對舊時身處之地的懷念,更是對生命本源的敬畏,是疲憊奔波間精神的寄托。故鄉(xiāng)也不是某州某縣,而是一個令人有歸屬感的區(qū)域——我屬于那里,那里是我的故鄉(xiāng),“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人們以這樣的家鄉(xiāng)為歸宿,為依靠,甚至于信仰。
故鄉(xiāng)美好,令人念及即思返,見秋風起,便想欣然歸去,品一口鱸魚和莼菜羹。但偏有人并不如此,“慷慨秋風起”卻是“悲歌不為鱸”,何哉?
吾國亦吾鄉(xiāng),鱸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鱸魚者,國家也。國是故鄉(xiāng),是更廣的故鄉(xiāng)。蘇武執(zhí)著已然褪色的節(jié)杖日日遠望的故鄉(xiāng),是國;昭君琵琶里如泣如訴唱著的故鄉(xiāng),是國;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至死指向的故鄉(xiāng),是國;鄭和七下西洋,豪爽談笑驕傲提起的故鄉(xiāng),是國。思鄉(xiāng)與愛國是難以分割的,它們是對同一片熱土的愛與執(zhí)著。以國為鄉(xiāng),于是有了電影課上坐立難安的魯迅,有了朱自清、郁達夫,有了“回家”修鐵路的詹天佑,有了科研所里,田徑場上,磚土之間十年如一日的人們。
中國人對國家有一種簡單而不可動搖的熱愛。
中華文明燦爛輝煌,中華民族千年依舊,其原因之一,也許就是儒家文化滋養(yǎng)出的家國情懷。在豁達開闊的胸襟前,家國本就同源?!氨璨粸轺|”的根本原因是以國為鄉(xiāng)。以國為鄉(xiāng),我們一直在故鄉(xiāng)里,在祖國予以我們的中華精神里,須臾不曾分離。
吾國即吾鄉(xiāng),長的是她的前路,短的是我的人生,愿以我瞬息的歲華見證其崢嶸歲月,則此生無憾。
(指導教師 楊秋波)
>> 點評
古雅之語,親切之詞,發(fā)于肺腑,出于筆端,文言詩句,古今義事,信手拈來,足見小作者扎實的寫作功底,技巧運用自如。“化作光,是‘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懷戀;化作距離,是‘遙隔楚云端的眺望;化作情,是‘不敢問來人的惆悵?!敝T如此類的表達,如落入玉盤的珍珠,讓人耳目為之清爽。
>> 本文適用考場仿真試題
請以“故鄉(xiāng)/情懷/國與家”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