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研究從另一角度給予了解釋:一切都關乎“獎賞”。
我們大多數(shù)人對于在下午2點左右沒動力干活已經司空見慣了。這種來自大腦壓倒性的困頓感使得你只是盯著顯示屏走神兒。一項新研究從另一角度給予了解釋:一切都關乎“獎賞”。
這里的“獎賞”指的是什么。你可以說我們早起,去上班,完成每日任務等做各種事的原因都是為了獎賞——那些使得我們努力實現(xiàn)、爭取、學會、成就以及改變的一切。大腦生來就會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放在關注各種獎賞上。但正如這項研究所示,這種對獎賞的追求程度在一天內會有起伏。
研究人員利用 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影像技術)掃描了一小組志愿者在3個時間點(早上10點,下午2點,晚上7點)的大腦活動,并專注于他們腦部“獎賞機制”的活動。他們發(fā)現(xiàn)腦部一個稱之為“左側豆狀核(left putamen)”的區(qū)域,在上午和晚上的活動最頻繁,在午后則最為安靜。左側豆狀核區(qū)在獎賞處理和獎賞預期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并且這個研究也揭示了它的腦頻在早上和晚上早些時段會達到峰值,但在下午2點左右處于低谷。
研究者認為腦部的變化在于大腦對什么時候能預期“獎賞”存在“預測誤差(prediction error)”。獎勵預期值的低潮在上午和晚上,所以需求獎賞的動力會更高(也就說當你認為得到什么的概率比較低時候,你會愿意花額外的精力來得到它)。預期值在中午達到峰值,因此這時候就失去了努力的動力。預測誤差階段有著重要意義——因為我們的期待值和實際會獲得獎賞并不一致,所以我們才想在這段時間內學到或完成更多的事情(這只是我們大腦里許多矛盾之一呀)。
雖然這個解釋是基于推測,但這種感覺你應該早就習以為常了。吃個豐盛的午餐來加點血糖,或者早上連灌上3杯咖啡后中午的空虛無力,都會讓你懂得為什么最好不要中午去完成需要做的大項目了。
來源|環(huán)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