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倩
在教育改革深入的過程中,我國的教育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有著非常大的弊端,教育形式也存在著很大的缺陷。有研究表明,將灌輸式的教育改變?yōu)樘骄渴浇逃怯欣诋斍案咧袛?shù)學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來,是一種能夠啟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方式。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被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夠被提高。探究這種教學方式的意義和方法在職業(yè)高中教學中的應用就是本文的目的。
改制探究式教學特征和探究式教學的內(nèi)涵
內(nèi)涵
探究式教學是對于教學目標非常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教學目的也是非常明顯的。這種教學方法利用于數(shù)學學科的教學上,就要用數(shù)學研究的結(jié)果為作為基礎,并且引導學生將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條件作為參照。教師在教學引導之中,對學生進行分組教育,讓他們在課堂上對已經(jīng)規(guī)劃出來的問題進行討論,并且在討論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在另一方面,這種教學方式還需要重視學生的意愿,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習慣和喜好結(jié)合相關(guān)要求決定是自己解決問題還是加入小組群體解決問題。或者直接詢問教師,和教師進行探討來解決問題。這樣學生能夠想出的可能不只是一個解決難題的方法,更有可能想出若干個。這樣也就達到了深化教學的目的。
特征
探究式教學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問題性
在探究式教學中,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以誘發(fā)問題,然后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為教學方式的。也就是活用分組式教學,讓學生能夠自發(fā)的去用自己的已知來解決問題。教師從旁指導。這就是所謂的問題性。
(2)主體性
所謂主體性也就是改變了教學的主體,過去的教學是以教師作為主體。但是現(xiàn)在的探究式教學卻要以學生作為主體。學生是教學的主線,更是起主要作用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指導者是引導人。學生用自己的所學來解決問題,那么就能夠更多地保持著學習的信心和熱情了。
(3) 交互性
所謂交互性就是交流的問題。探究性教學不是一方能獨立完成的,教師不行,學生就更不行了。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教師要將自己的知識教給學生,這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生也需要進行主動吸收,積極從教師那里獲取知識。
(4)開放性
開放性就是指的思維。探究性學習方式非常開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負責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是學生。這就需要學生自己針對問題去尋找答案。這個過程中是一個開放的過程不是一個封閉的過程。學生用自認為最好的方法,自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不管這個過程最后導向的結(jié)果如何,是不是符合教材的導向,學生都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學習,進行思考。這就是探究式教學帶來的益處。
在職高數(shù)學中探究式教學法的應用
對問題情境進行創(chuàng)設,讓思考欲望得到激發(fā)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欲望的學習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對于數(shù)學學習來說很是有利的。其中創(chuàng)設探究式教學的主要條件有三個: ( 1 )學生能夠很快將已知和未知聯(lián)系起來。( 2 )問題的設置不能太過于簡單。( 3 )這種教學方法要求其中解決問題的方法中至少有一個知識點是學生能夠掌握的。然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了。
深入進行探究式教學,整合知識結(jié)構(gòu)
在探討過程之后,教師也要對于本次探討涉及到的知識進行整合,這樣就能夠促進教學,達到探究式教學的目的。具體措施可以如下舉例:對上邊提到的函數(shù)問題進行歸類和劃分。將題目分為基本和困難兩類。對于具體的討論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且對知識點進行規(guī)劃整理。一般是三人一組,討論的時間也可以比較短,一般是五分鐘左右最好。對于難度相對比較大的問題,教師就要將更多數(shù)的人進行分組了。一般是五個人到八個人為一組。教師是否參與到其中也是需要靈活調(diào)整的。對于簡單的問題,或者比較常規(guī)的問題,教師最好不要參與進來。但是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可以在癥結(jié)部分到了充分思考的時候為學生點破難關(guān)。這樣學生就會有更多的印象和擁有更多的經(jīng)驗。甚至可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結(jié)語
經(jīng)過上邊的討論,我們能夠看到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是一種非常適合數(shù)學教學的手段,尤其是適合職高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首先要求教師要轉(zhuǎn)變思想,要能夠?qū)χR進行一個高度的整合,對于教學方法和技巧也要進行調(diào)整。其次,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主動起來。學生需要主動地參加小組討論并且轉(zhuǎn)變新思路,學生也需要及時轉(zhuǎn)變學習途徑,去適應新的學習理念,將問題作為學習的起點,在引導之下進行深入探究的學習。這樣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就有了學習上的默契,也就有了學習上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