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祥 唐晴曉 金文偉
教學目標:
1.掌握“川、似、穹廬、蒼茫、見”等字的形音義,會寫“蒼、?!?/p>
二字。
2.學習閱讀經(jīng)典詩歌的基本
方法,理解文字含義和修辭手法,深入解讀詩中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作者熱愛家鄉(xiāng)的真摯之情。背誦本詩。
教學難點:
理解語言文字塑造的景象,體會詩中濃厚的感情。
教學設計:
一、解題入詩
(板書“敕勒歌”,生齊讀。)
1.“敕勒”解
(師根據(jù)生交流反饋小結)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很混亂的時期,當時南北分裂,南朝為漢族政權和東晉的延續(xù),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朝代。敕勒是北方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以放牧為生?!半防沾ā本鸵蜻@個民族而得名,《敕勒歌》就是敕勒族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
(出示全詩)同學們都預習了,我們先齊讀這首詩。
2.“野”正音
有同學把“籠蓋四野”的“野”讀成了yǎ。有人說這是古音,有些課外書也這樣注音??墒?,據(jù)古音韻學專家們研究,“野”在當時并不讀yǎ,應該是現(xiàn)代漢語里沒有的讀音。我們用現(xiàn)代語音說話,字音表示意思,如果讀成所謂的古音,很多人聽不懂,讀詩就失去了交際的意義。所以,我們應該用國家規(guī)范的字音讀古詩,詩中的“野”都讀yě。讀古詩有些字不能押韻了,這是古今語音變化的結果。好,我們正確地讀一遍“籠蓋四野”。
(評析:名篇往往是字字珠璣,深含用意。學讀名篇,首先要字字品味。名篇教學就從這里引導學生。現(xiàn)在有些人倡導讀古詩用古音,其實,其“古音”多不符合古音韻。讀古詩還是讀今音為好。)
二、解字讀全詩
1.(出示:敕勒川,陰山下。)
這個“川”是什么意思?(出示:■)甲骨文“川”字,像一條河流的形狀,本義就是河流。可是,“敕勒川”的“川”指河流嗎?對,不是。這里用的是引申義。大河的河面平而寬廣,于是,“川”就引申指寬廣平坦的大平原或者大草原。理解了“川”的意思,我們就知道了敕勒川是個遼闊的大草原。這片大草原北面還有座長長的大山叫——陰山。陰山山脈在我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中部,長約1000千米,山的南面就是廣袤無垠的敕勒川。詩的前兩句描寫的就是敕勒族人民生活的地方。
2.(出示: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請同學們讀。
(1)“似”是什么意思?(像)天像什么?(像穹廬)
(2)“穹廬”是什么呢?這兩個字都是形聲字。
穹,“弓”是音符,“穴”是意符,“穹”是指隆起的成拱形的東西。我們看天空,它的中間就像是高高隆起,所以我們稱天空為“蒼穹”。跟我念兩遍。
廬,“戶”是音符,“廣”是意符,我們叫它“廣字旁”??墒牵硎臼裁匆馑寄??原來,“廣”與“宀”的關系密切?!板病钡募坠俏膶懽鳌啊觥?,像房屋形狀,上部是房頂,兩豎是墻壁。“■”去掉右面墻就變成了“■”,后來楷書把上部屋脊寫成點,兩側(cè)屋頂寫成橫,左面墻寫成撇,就成了“廣”?!皬V”作偏旁,一般表示寬敞簡易的房子,比如“廊、庫、店、廟”等字都有“廣”旁,都是寬敞而簡易的建筑。“廬”也是簡易的房子。“穹廬”是游牧民族住的氈帳,也就是中間高高隆起成半圓形的簡易房屋。(出示蒙古包)那么,“天似穹廬”是什么修辭手法呢?對,是比喻。
現(xiàn)在理解“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意思了嗎?對,天就像一座又高又大的圓頂帳篷,籠蓋了綠色的茫茫草原。
這是多么遼闊而高遠的景象啊,表達了敕勒族人民以天地為家的豪邁感情和雄偉氣魄!不過,詩人又進一步用兩個詞來形容這高空、這草原。
3.(出示: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同學們讀。
(1)蒼,有幾個意思?(出示“蒼”的解釋:①草的顏色,青黑色;②天的顏色,深藍色;③頭發(fā)的顏色,灰白色。)你認為詩中的“蒼”應該是哪個意思?對,“蒼”的本義指草的顏色,所以是草字頭。引申指天的顏色。讀“天蒼蒼”,你仿佛看到敕勒川的天空是怎樣的?(高遠的天空湛藍湛藍的)
(2)茫,音符是“芒”(mánɡ,植物上的細刺,如“針尖對麥芒”),“氵”是意符,不過,為了構形協(xié)調(diào)好看,“氵”放在“艸”下面了。“?!钡谋玖x為水勢浩渺無邊,引申形容廣遠沒有邊際,看不清楚,比如“渺茫”“大海茫?!?。
“天蒼蒼,野茫?!笔鞘裁淳跋竽兀烤褪峭瑢W們所說的:敕勒川的天空,高遠而湛藍;敕勒川的草原,遼闊而無邊。
(3)見。同學們,“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見”為什么讀xiàn不讀jiàn?原來,見(jiàn)的甲骨文寫作“■”,上部是大眼睛“目”字,下部是“亻”,會意人睜大眼睛看東西??瑫鴮懗伞耙姟?,簡化成“見”??匆姡行〇|西要它自己出現(xiàn)了人們才能看見。比如詩中的“牛羊”,人們是怎么看見的?——是“風吹草低”牛羊出現(xiàn)了,人們才看見的。所以,“見”(jiàn)就引申出了“xiàn”的意思和讀音,表示物體出現(xiàn)。(比如“圖窮匕首見”)這樣,“見”在古代很長時間都是兩個音,表示看見和出現(xiàn)兩個意思。這首詩的“見”(xiàn)就是引申義。可是,這樣的多音字在閱讀時很不方便,人們弄不清楚讀音,就會理解錯誤。于是,南北朝以后,人們把表示玉光的“現(xiàn)”字借用來表示“見”(xiàn)的意思和讀音。課本84頁下面有這個注釋。學古詩時要利用注釋來理解字詞意思。
我們理解了“見”的意思和讀音,再把這三句讀一遍。
(評析:闡明了“見”的本義、引申義,以及與“現(xiàn)”的假借關系。)
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豐富內(nèi)涵
1.“見牛羊”
同學們,“見牛羊”這三個字的內(nèi)涵特別豐富,是我們深入理解整首詩的關鍵。
(1)注意押韻。詩中的“見牛羊”如果換成“見羊?!焙貌缓茫孔x一讀,想想為什么。
(出示后三句詩,把“蒼、茫、羊”標紅)讀一讀,發(fā)現(xiàn)了嗎?句末“蒼”“茫”“羊”的韻母相同,都是“ɑnɡ”韻,這叫押韻。讀出詩歌的韻,就會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詩歌的“ɑnɡ”韻一般要讀得響亮一些,你們聽老師讀。(范讀??谇粡埓?,突出韻腳,讀音響亮,生跟讀體會。)押韻是寫成“見牛羊”
的一個原因。不過,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2)理解詞序。我們再從詩歌的內(nèi)容上理解。為什么是“見牛羊”呢?我們閉上眼睛想象下,一陣風吹來,草低下時,隱沒在草叢里的牛和羊,哪個先顯現(xiàn)出來?(牛)為什么是牛?(牛高羊矮)對。按照景物出現(xiàn)的順序來描寫的方法,叫“詞序”,這是古代的一種修辭手法。這樣寫景,我們的腦海里就會隨著詩中的描寫而出現(xiàn)這樣的畫面:風吹過來了,草彎腰低下,繁茂的草叢里先出現(xiàn)了牛,接著出現(xiàn)了羊——這個過程很真實,也很自然。假如寫成“見羊?!?,這畫面就是:草低下來后,先出現(xiàn)羊,再出現(xiàn)牛——這是什么感覺?多別扭啊!
2.“風吹草低見牛羊”
(1)畫龍點睛之筆。老師讀這首詩時,特別喜歡最后這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知道為什么嗎?大家再讀讀全詩,看看哪些景象是靜態(tài)的,哪些景象是動態(tài)的。對,“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動態(tài)的,前面幾句是靜態(tài)的。前面寫的草原啊,陰山啊,天空啊,這些景物組合在一起,寧靜得像一幅美麗的畫。突然,風吹來了,草低下了,牛出現(xiàn)了,接著羊也出現(xiàn)了——這幅畫動了,活了,不再是靜靜的畫了,變成了什么?(變成了會動的電影了)是啊,草原瞬間便充滿了活力,顯出了勃勃生機。這就是“畫龍點睛”。這樣描寫,敕勒川就更美了!
我們把這首詩完整地讀一遍,讀出這活力,讀出這勃勃生機。(生讀)
不過,這是首千古名詩,還有更美的內(nèi)容等著我們開掘呢。
(2)蘊涵邏輯推理?!帮L吹草低見牛羊”還有更豐富的內(nèi)容呢!只是需要我們層層深入地推導才能理解到。
大家想一想:如果草不“低”下來,能現(xiàn)出牛羊嗎?(不能)這說明了草長得怎么樣?(草長得比牛還高)長得這么高的草被風吹得彎下了腰,這會是又枯又黃的干草嗎?(不是)那會是怎樣的草?(板貼:草鮮嫩)這里的草為什么長得又高又鮮嫩?說明——這里的土地肥沃,水分充足,氣候適宜。(板貼:水土好)正是敕勒川這片肥沃的土地使草兒長得又高又鮮嫩。我們再想想,牛羊在這么豐茂的草場里,會長得怎么樣?(肥壯。板貼:牛羊肥壯)
可是,這么好的草場有多大呢?如果只有一畝三分地,只能養(yǎng)幾只牛羊,該有多么遺憾?。∥覀冊僮x讀全詩,看看這個草場有多大?!半防沾ā卑?,原來,這個草場好大啊,一望無邊,連到天際!這么遼闊的草原,會有多少肥壯的牛羊啊!
同學們,我們一層一層地讀出這么多的內(nèi)容,就是從最后這句詩的文字中推導出來的。名詩的內(nèi)涵豐富,我們只有字字品味,層層探究,才能逐步體會到。
(3)理解該詩情感。同學們,詩歌主要是抒情的。這首詩抒發(fā)的是什么情感呢?想想看,如果你是敕勒族牧民,看到家鄉(xiāng)這樣壯美的風光,無數(shù)肥壯的牛羊,會有怎樣的感受?(自豪、熱愛家鄉(xiāng)。板書:熱愛家鄉(xiāng)。)請帶著這樣的感情再讀全詩。
(4)體會藝術手法?!峨防崭琛愤@首詩要表達的就是敕勒族人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可是整首詩并沒有寫“我愛你,家鄉(xiāng)!”這樣的句子,而是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寫來表達,這就是含蓄的寫作手法,這就有了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這就是言簡義豐。言簡義豐是名篇的特點之一,也是這首詩流傳千古的原因之一。
現(xiàn)在,全班起立,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完整地背誦一遍。
(評析:字字落實,層層分析指導寫字,逐次誦讀,每次誦讀都是一次理解上的升華,使學生逐步體會到了名篇豐富的內(nèi)涵,學到了閱讀名篇的基本方法。)
四、指導寫“蒼、?!倍?/p>
(評析:結合前面解析指導寫字,使生字解析與書寫融為一體,增添了學生寫字的興趣。) ■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海滄區(qū)育才小學/福建集美大學)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