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跟貓誰更聰明?
狗跟貓到底誰更聰明?人們一直為此爭論不休。如今,科學家有定論了——狗比貓聰明。2017年12月,瑞士《神經解剖學前沿》雜志上刊登了基于對大腦神經細胞數量比較得出的這個結論。
據新華社消息,美國、巴西、沙特阿拉伯和南非等國研究人員分析了一系列動物的大腦,包括貓、狗、雪貂、貓鼬、獅子、棕熊、浣熊等。研究表明,狗的大腦皮層有5.3億個神經細胞,而貓只有2.5億個。當然,它們與人腦的160億個神經細胞相比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研究人員認為,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的絕對數量決定著一個動物內在心理狀態(tài)的豐富程度,以及根據以往經驗對所在環(huán)境內將要發(fā)生的事情做出預判的能力。研究結果意味著狗有著比貓完成更復雜、更靈活事件的生物學上的能力。
為什么要研究狗的家譜?
2017年4月25日,Cell Reports期刊刊發(fā)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檢測了1346只狗的基因組,繪制出了迄今為止最多樣的犬類基因圖譜,追蹤了不同犬類品種間的關系。為什么要研究狗的家譜呢?
據微信公眾號“Nature自然科研”2017年5月29日刊發(fā)的一篇報道介紹,該圖譜顯示了人類在培養(yǎng)現(xiàn)代品種的過程中雜交了哪些類型的狗,并且表明,功能類似的狗(比如牧羊犬和其他工作犬)不一定擁有共同的起源。分析甚至暗示,在哥倫布抵達新大陸之前,一種古老的狗可能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經隨人類來到美洲了。
在這份全新的包含160多個品種的犬類系譜圖上,研究者發(fā)現(xiàn)兩個南美品種的狗——秘魯無毛犬和墨西哥無毛犬的關系很近。研究人員認為,這意味著這兩種狗可能共有某些基因,而且這些基因在她們分析的其他品種中都未曾發(fā)現(xiàn)。
這項最新研究有助于研究人員更深入地理解家犬的歷史,但創(chuàng)建這樣的數據庫還有助于診斷家犬疾病和研究人類疾病。狗和人類會患上類似的疾病,比如癲癇。在人類身上,影響癲癇的基因可能有幾百個。但研究人員表示,由于犬類品種在遺傳上相對孤立,每一個品種可能只攜帶一個或兩個與癲癇有關的基因?!巴ㄟ^研究狗,我們可以單獨考察每一個(基因),這樣做的效率更高。”
機器狗能替代真狗嗎?
1999年,日本索尼公司的機器小狗AIBO“愛寶”橫空出世,其外觀與真狗十分相近,并有喜、怒、哀、驚、懼、怨6種不同的情感狀態(tài)以及愛、尋找、運動和饑餓(充電)4個不同的本能?!皭蹖殹币蚕袢艘粯佑袑ν饨绯錆M好奇但行走還不穩(wěn)定的嬰兒時期,開始接觸各種新東西的兒童時期,以及叛逆的青年時期和具有豐富情感、自主本能的成年時期?!皭蹖殹庇?條腿,能走動,能完成坐、伸展等動作,摔倒后可以站起來,可以用腹部爬行,還可以像真的小狗一樣玩耍。它也會自己學習,相處久了,它會記得你的聲音、你的動作,還有你的容貌,知道你是“誰”。
一般來說,要想將一個蹣跚學步的“愛寶”養(yǎng)成一個成年機器人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這應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機器寵物狗了。不過因為索尼深陷困境想削減成本,重組企業(yè),“愛寶”遭遇停產,它的生命停止在2003年。直至今年1月,愛寶復活。據介紹,相比前一代產品,機器狗運動更加平穩(wěn)自然,不僅能夠自動向周圍環(huán)境學習,還能從和主人互動的經驗中學習,每個動作都會照顧主人的特別心理。
對比之下,真狗雖能夠給予主人無數的愛、關注和擁抱,但價值不菲:據估計,在美國一只狗平均每年的花費在1000美元到2000美元。如果主人外出,還需要額外的寄養(yǎng)費用。狗狗們還需要占用主人大量的時間,并帶來一些煩惱:要打預防針,會對家庭的環(huán)境造成污染,甚至一些過敏的人無法養(yǎng)狗?!皭蹖殹眰兊某霈F(xiàn)則帶來了一種可能性,那就是養(yǎng)一個機器寵物,它們不需要保養(yǎng)費和社會需求,可以陪你玩,和你一起度過休閑時光,甚至可以在你外出期間替你看家,似乎可以“一機多能”。但它們真能替代真狗嗎?或許是一部分吧。
該怎么防治狂犬?。?/p>
如果說狗有一樣東西讓人恐慌的話,那就是狂犬病了。正確認識有助于控制這種傳染病在全球的傳播,并最終將其消滅。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狂犬病是怎么發(fā)生的。新華社曾經對狂犬病進行過普及,該文介紹: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損傷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急性傳染病,是人畜共患的疾病,多見于犬、狼、貓等動物。
人類狂犬病病例絕大多數是由攜帶狂犬病病毒的動物咬傷或抓傷而引發(fā),人傳人病例極少。潛伏期通常為1至3個月,短則不到一周,一年以上極罕見。潛伏期長短與年齡、傷口部位、傷口深淺、入侵病毒的數量及毒力等因素有關。
狂犬病最初癥狀是發(fā)熱,傷口部位常有疼痛或原因不明的顫痛、刺痛或灼痛感。之后可能出現(xiàn)兩種情況。較為常見的是狂躁性狂犬病,患者的癥狀包括機能亢進、躁動、恐水等,有時還怕風。數日后患者因心肺衰竭而死亡。
另外一種早癱性狂犬病約占人類狂犬病死亡病例總數的30%。與狂躁性狂犬病相比,其病程不那么劇烈,且通常較長。從咬傷或抓傷部位開始,肌肉逐漸麻痹,然后患者漸漸陷入昏迷,最后死亡。早癱性狂犬病往往會有誤診,造成狂犬病的漏報現(xiàn)象。
人類狂犬病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急性傳染病,一旦發(fā)病幾乎100%死亡,全世界僅有數例存活報告。
美國曾分別于2004年和2011年報告成功治愈狂犬病病例。在這兩起案例中,醫(yī)生均使用了一種名為密爾沃基療法誘導昏迷治療,先通過藥物使患者處于誘導昏迷狀態(tài),再刺激機體免疫反應使其自行清除狂犬病病毒。因成功案例太少,這種實驗性療法仍有諸多疑點,許多專家認為需通過進一步研究確定其有效性。
雖然狂犬病治療尚未取得突破,但這種傳染病是可防可控的。文獻數據顯示,如果被動物咬、抓傷后進行正確處置和免疫,狂犬病的成功預防率可達100%。
根據我國《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規(guī)范》,人被犬、貓等狂犬病宿主動物咬、抓傷后,凡不能確定傷人動物為健康動物的,應立即進行受傷部位的徹底清洗和消毒處理,并立即趕到當地的狂犬病暴露后預防處置門診,由醫(yī)生確定暴露分級,結合既往免疫情況進行傷口處理和免疫接種。該規(guī)范還指出,首次暴露后的狂犬病疫苗接種應當越早越好。
世界衛(wèi)生組織資料顯示,95%以上的人類因狂犬病死亡病例發(fā)生在亞洲和非洲,全球每年有數萬人因此而死。99%的人類感染病例是由家養(yǎng)狗傳播病毒引發(fā)。
世衛(wèi)組織指出,狂犬病在貧困和脆弱人群中是一種被忽視的疾病。在偏遠的農村地區(qū),5至14歲兒童成為最主要受害者。
該機構認為,為犬類接種疫苗是預防人類狂犬病最具成本效益的戰(zhàn)略,不但可以消除狂犬病致死率,還能減少被狗咬傷病人的接觸后預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