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忠
永嘉縣橋頭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中醫(yī)內科,浙江 永嘉 325107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主要系由感染幽門螺桿菌(Hp)導致胃黏膜表面受損,引起黏膜上腺體萎縮、減少甚至消失,嚴重時可出現(xiàn)黏膜肌層增厚、腸上皮化生等,已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WTO)定為胃癌前狀態(tài)。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CAG有一定的局限性,療效不確定,而中醫(yī)藥在改善臨床癥狀、阻斷疾病進展方面效果顯著[1]。本研究擬在常規(guī)治療CAG的基礎上辨證應用半夏瀉心湯,觀察該療法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治療該病提供依據(jù)?,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中醫(yī)內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治療的90例CAG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31例,女14例;年齡22~56歲,平均(45.6±8.5)歲;CAG病程2~6年,平均(3.1±0.7)年;輕度萎縮9例,中度萎縮28例,重度萎縮8例。觀察組男33例,女12例;年齡21~58歲,平均(46.1±8.7)歲;CAG病程2~7年,平均(3.2±0.9)年;輕度萎縮7例,中度萎縮29例,重度萎縮9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經(jīng)對照分析,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2]和《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3]擬定CAG診斷標準:①出現(xiàn)胃脘脹滿、惡心嘔吐、舌質暗紅等癥狀體征;②經(jīng)胃鏡檢查等確診;③Hp檢查呈陽性。
1.3 辨證標準 寒熱互結型:癥見胃脘脹滿,痞滿煩悶,嘈雜反酸,食少納呆,口臭,惡心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薄黃而膩,脈滑數(shù)。
1.4 納入標準 年齡20~60歲;符合CAG診斷標準;辨證屬寒熱互結型;自愿參加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無肝、腎等嚴重器質性疾病。
1.5 排除標準 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對治療藥物出現(xiàn)嚴重過敏反應而不宜納入研究者;合并胃出血等嚴重疾??;未嚴格依照醫(yī)囑進行治療而無法判定臨床療效;精神疾病患者。
2.1 對照組 服用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規(guī)格:每粒10 mg)、阿莫西林膠囊(哈藥集團制藥總廠,規(guī)格:每粒0.25 g)和枸櫞酸鉍鉀膠囊(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規(guī)格:每粒110 mg)進行治療。藥物用法用量: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每次2粒,每天1次;阿莫西林膠囊:每次2粒,每天3次;枸櫞酸鉍鉀膠囊:每次1粒,每天4次。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三聯(lián)療法基礎上使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處方:黨參15 g,姜半夏、丹參、白花蛇舌草、煅海螵蛸、蒲公英各10 g,黃芩、枳實、黃連、甘草各8 g,佛手6 g,干姜5 g。如出現(xiàn)上腹疼痛,加三七粉5 g沖服;如出現(xiàn)上腹脹滿,加延胡索10 g;如出現(xiàn)反酸,加白及10 g。每天1劑,用適量的水煎煮兩次,取藥汁約400 mL,分早、晚服用。
2組患者均治療8周。
3.1 觀察指標 ①觀察2組患者臨床癥狀(胃脘脹痛、痞滿煩悶、食少納呆和嘈雜反酸)的變化,根據(jù)癥狀的嚴重程度分別計0、1、2、3分,得分越低表示臨床癥狀越輕,療效越好。②采用總超氧化物歧化酶測定試劑盒檢測SOD,采用丙二醛檢測試劑盒檢測MDA,操作時嚴格按照試劑盒標準操作規(guī)程測定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中SOD和MDA的水平。③采用14C呼氣試驗測定Hp。比較2組患者的Hp轉陰率等。3.2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擬定。痊愈:胃鏡檢查示胃黏膜炎癥消失,臨床癥狀消失;有效:胃鏡檢查示胃黏膜炎癥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效:胃鏡檢查示胃黏膜炎癥未改善,臨床癥狀亦未好轉甚至加重。
4.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總有效率73.3%,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48,P< 0.05)。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3 2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2。治療前,2組胃脘脹痛、痞滿煩悶、食少納呆和嘈雜反酸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胃脘脹痛、痞滿煩悶、食少納呆和嘈雜反酸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4項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4.4 2組H p轉陰率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Hp轉陰率為91.1%(41/45),對照組Hp轉陰率為71.1%(32/45),2組Hp轉陰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874,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s,n=4 5) 分
表2 2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s,n=4 5) 分
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 別對照組觀察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胃脘脹痛2.62±0.36 1.75±0.28①2.65±0.41 1.17±0.24①②痞滿煩悶2.49±0.41 1.87±0.33①2.52±0.43 1.36±0.29①②食少納呆2.74±0.42 1.71±0.32①2.83±0.45 1.16±0.28①②嘈雜反酸1.96±0.30 1.08±0.18①1.99±0.31 0.75±0.15①②
4.5 2組治療前后血清S O D和M D A水平比較 見表3。治療前,2組血清SOD、MDA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SOD水平均較治療前上升,MDA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SOD水平高于對照組,MDA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清S O D和M D A水平比較(±s,n=4 5)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清S O D和M D A水平比較(±s,n=4 5)
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 別對照組觀察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SO D(nmol/mL)81.65±8.21 109.52±9.52①80.72±8.33 126.73± 9.67①②M D A(μ mol/mL)5.74±0.73 4.33±0.52①5.81±0.75 3.26± 0.47①②
目前臨床對于感染Hp誘發(fā)的CAG常采用三聯(lián)療法治療,涉及的藥物主要有枸櫞酸鉍鉀、替硝唑、克拉霉素等,聯(lián)合使用藥物可抑制Hp增殖,還能降低Hp耐藥性的發(fā)生,但該治療方案有一定的局限性,對萎縮、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的療效尚不確定,而近年有大量文獻報道了中醫(yī)藥成功治療CAG的病例,中醫(yī)療法受到了廣大醫(yī)患的認可。
CAG可歸屬于中醫(yī)學痞證、胃脘痛范疇,癥狀較重,寒熱互結證的病機為邪在少陽,誤用下藥,傷及中陽,寒從中生,外邪乘虛內陷,以致寒熱互結;或熱邪偏結于胸膈胃脘,寒氣偏結于脾腸,導致寒熱互結,氣機壅滯。半夏瀉心湯是治療寒熱互結型胃脘部痞悶、脹痛的中醫(yī)經(jīng)典名方,該方出自《傷寒論》。本研究所用處方是由半夏瀉心湯去大棗,加枳實、佛手、煅海螵蛸、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中藥組成,其中姜半夏為方中君藥,有和胃消痞、降逆止嘔的功效,黃連、黃芩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干姜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功效,再加黨參、佛手、枳實、丹參、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中藥,其中黨參有補益脾肺之氣、生津和胃的作用,佛手、枳實有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止嘔消脹的作用,丹參有祛瘀、生新、活血功效,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有清熱解毒、止痛散結等作用,煅海螵蛸有制酸止痛、收斂止血的作用。寒熱并用、辛苦合用、補瀉兼施,協(xié)同發(fā)揮益氣健脾、疏肝理氣、消痞散結、活血化瘀等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半夏瀉心湯具有改善患者全血黏度、促進胃黏膜修復、加速胃排空、調節(jié)胃腸激素分泌、減輕炎癥反應及抑制Hp感染等作用,通過減輕胃黏膜氧化反應而去“濁毒”[5],故臨床常將其用于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等疾病的治療。另有文獻報道,血清中的SOD、MDA水平能夠反映臨床治療CAG的效果,因為MDA升高可有效促進腫瘤基因表達,誘導癌癥的發(fā)生;SOD是機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酶,能夠有效清除氧自由基而對細胞產生保護作用,監(jiān)測血清SOD、MDA水平具有較大的臨床意義[6~9]。故本研究選擇這兩項作為觀察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系統(tǒng)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胃脘脹痛、痞滿煩悶、食少納呆和嘈雜反酸等癥狀均有所減輕,Hp轉陰率達到了91.1%,血清SOD水平上升、MDA水平下降,臨床療效提高。表明半夏瀉心湯聯(lián)合三聯(lián)療法治療寒熱互結型CAG,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Hp轉陰率及臨床療效,有較大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1]余宜平,李燕輝,林壽寧.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7,33(4):175-177.
[2]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0,20(3):199-201.
[3]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0,18(5):345-349.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5]張家棟,彭麗萍,朱迪.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臨床研究現(xiàn)狀[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7,13(3):68-70.
[6]王靜,施志琴,張漢新,等.養(yǎng)陰利濕方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SOD、MAO、LPO的影響[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6,12(18):131-132.
[7]盧明芳,王蓉,王曉君,等.苦杏仁苷對老年糜爛性胃炎患者血清SOD、MDA和NO濃度的影響[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5,12(19):2868-2872.
[8]廖緯琳,陳國忠,夏李明.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Meta分析[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4,25(6):1526-1529.
[9]李銀華,陳克林.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16,48(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