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漢通,王超,狄忠,李邦偉,高宏,2
1.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浙江 杭州 310000;2.浙江康復醫(yī)療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以腰腿疼痛、腰部活動障礙、坐骨神經痛、病變間隙棘突壓痛以及間歇性跛行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也對社會醫(yī)療造成重大負擔。目前針對LDH尚缺乏特異性療法,其治療可分為手術療法與非手術療法兩類,但適宜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僅占治療患者的10%~20%,而非手術療法占80%~90%[1],故保守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在非手術治療中,傳統(tǒng)針刺的療效較為顯著。而作為一種較新式的針刺療法,腹針也常用來治療LDH。近年來也涌現(xiàn)許多腹針治療LDH的臨床研究,包括隨機對照試驗(RCT)。證據(jù)是循證醫(yī)學的核心,基于RCT的系統(tǒng)評價及Meta分析是當前公認的最高級別證據(jù)。本研究基于循證醫(yī)學的原則和方法,評價腹針治療LDH的療效及其安全性,為臨床提供循證證據(jù)。
1.1 文獻檢索 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萬方醫(yī)學網數(shù)據(jù)庫、維普數(shù)據(jù)庫、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PubMed、Embase等7個中英文數(shù)據(jù)庫。中文檢索關鍵詞包括:腹針、針刺、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膨出、腰痛等;英文關鍵詞包括:Abdominal Acupuncture,Lumbar Disc Herniation,Lumbar Vertebra Disc,Low Back Pain等。根據(jù)不同數(shù)據(jù)庫特點采取相應高級檢索與自由詞檢索相結合的方式。每個數(shù)據(jù)庫的檢索期限設定為建庫起始日期截至到2017年8月,文獻語言不限。
1.2 納入標準
1.2.1 研究類型 RCT或者半隨機臨床對照試驗(QuasI-RCT)。
1.2.2 研究對象 臨床上診斷為LDH的患者,文獻必須提供明確的診斷標準。
1.2.3 干預措施 治療組采用腹針療法。對照組采用臨床上治療LDH的有效療法,如西藥治療、針灸療法、康復治療。對照組采用安慰劑、假針刺或者空白對照也予納入。此外,對于比較腹針聯(lián)合其它療法對比單獨使用其它療法的RCT,也予以納入。
1.2.4 結局指標 療效評價指標包括臨床總有效率、改良日本骨科學會下腰痛評分法(M-JOA)、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安全性指標包括不良反應。
1.3 排除標準 ①動物實驗研究、綜述文獻、個案報道;②非RCT文獻;③文獻中未交待LDH診斷標準;④數(shù)據(jù)缺失、數(shù)據(jù)分析統(tǒng)計不完全的文獻;⑤重復發(fā)表文獻。
1.4 文獻篩選及數(shù)據(jù)提取 去除重復文獻后,由2名人員根據(jù)摘要對文獻進行初次篩選。對潛在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進行全文瀏覽,根據(jù)納入標準進行二次篩選。期間若對文獻納入有意見分歧,通過討論解決,或交由第三方裁決。確定所有納入文獻后,對納入文獻的基線資料及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提取。
1.5 風險偏倚評估 采用Cochrane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2],對納入文獻的風險偏倚7個條目進行評定。每一條目的評定均分為3個等級(低風險、未知風險、高風險)。
1.6 統(tǒng)計分析 應用RevMan5.1軟件進行Meta分析。分類變量指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連續(xù)變量指標采用加權均數(shù)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兩者效應量均以95%可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s,CI)表示。根據(jù)χ2檢驗的P值對納入RCT進行異質性檢驗,同時結合I2值估計異質性程度(無明顯異質性:P>0.10,I2<50%;明顯異質性:P≤0.10,I2≥50%)[3]。若有2個以上的同質性研究,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若研究間存在明顯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或做描述性分析。根據(jù)漏斗圖對發(fā)表偏倚進行分析。
2.1 文獻篩選流程 所有數(shù)據(jù)庫合計檢索到相關文獻801篇,去重后剩余686篇文獻,閱讀摘要后初次排除419篇,閱讀全文后二次排除240篇,最終共納入27篇文獻[4~30],全部為中文文獻。
2.2 納入文獻的基線特征 27篇納入文獻的基線特征匯總于表1。在結局指標上,有8個研究采用了VAS評分,有4個RCT以M-JOA評分作為主要指標,有24個RCT以臨床有效率作為療效指標之一。在針刺次數(shù)上,治療次數(shù)在10~50次之間波動。在對照組干預措施上,大部分研究采用常規(guī)針刺作為對照。
表1 納入文獻的基線特征
續(xù)表1
2.3 療效評定
2.3.1 臨床總有效率 共納入24個研究。異質性檢驗提示無異質性(I2=0)。固定效應模型下Meta分析結果顯示,腹針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4.71,95%C I(3.41,6.52),P< 0.000 01](見圖 1)。進一步對單純腹針療法(15 個研究[4~7,9,11,14~17,20~21,28~30])與腹針聯(lián)合其他療法(9 個研究[8,10,12~13,18~19,23~24,27])進行亞組分析,合并效應量分別為[OR=4.66,95%C I(3.16,6.85),P< 0.000 01]和[OR=4.85,95%C I(2.67,8.79),P<0.000 01](見圖1),2個亞組各自的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有顯著差異,說明單純腹針療效優(yōu)于其它療法,且腹針聯(lián)合其他療法療效優(yōu)于單獨使用其它療法。
2.3.2 M-JO A 評分 共納入 4 個研究[5,15,25~26],治療組均為單純腹針療法,異質性檢驗提示有異質性(I2=85%)。采用隨機效應模型下Meta分析結果顯示,腹針組改善M-JOA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2.52,95%C I(0.66,4.38),P=0.008](見圖 2)。
2.3.3 VA S 評分 共納入 8 個研究[12~13,15,17,20,22,25~26]。由于研究間存在較高異質性(I2=99%),不對結果進行Meta分析,改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對結果進行闡述。單純腹針組對比其它療法:共納入 6 個研究[15,17,20,22,25~26],其中 3 個研究[20,22,25]顯示 2 組治療后的VAS評分有顯著性差異(P<0.05),腹針改善VAS評分的效果優(yōu)于其它療法;其余3個研究[15,17,26]則顯示腹針改善VAS評分的效果與其它療法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腹針聯(lián)合其它療法對比其它療法:納入2個研究[12~13],均顯示2組治療后的VAS評分有顯著性差異(P<0.05),腹針聯(lián)合其它療法的療效更佳。
2.4 敏感性分析 分別以總有效率和M-JOA評分做為觀察指標,逐一去除納入Meta分析的每一篇文獻,最終效應量及各個亞組的合并效應量均未發(fā)生逆轉(森林圖對應的菱形塊始終落在坐標軸的同一側),提示以上Meta分析結果較為穩(wěn)固。
圖1 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的森林圖
圖2 治療組與對照組M-JOA評分比較的森林圖
2.5 文獻風險偏倚評分 納入文獻的風險偏倚評分總結于圖3。在“隨機方法產生”上,有14個研究交待了隨機序列的產生方法,其中絕大多數(shù)試驗使用計算機隨機或者隨機數(shù)字表,其中5個RCT采用了半隨機方法。剩余13個RCT未交待具體隨機方法。在“選擇性報道”“分配方案隱藏”“對受試者/試驗人員實施盲法”“對結局評估員施盲”以及“結果數(shù)據(jù)不完整”這5個項目上,絕大多數(shù)文獻為“未知風險”。只有7個研究[5,9,14~15,20,25,27]報告了病人脫落的詳細情況。
2.5 發(fā)表性偏倚 以有效率為指標繪制倒漏斗圖。圖4顯示漏斗圖不明顯對稱,提示可能存在發(fā)表偏倚。
圖3 納入研究文獻偏倚情況
圖4 納入臨床總有效率分析文獻的倒漏斗圖
2.6 安全性評估 納入的絕大多數(shù)RCT未明確交待腹針導致的不良反應。只有5個研究明確報道是否有不良反應,其中3篇[21,25~26]報道無不良反應,2 篇[13,17]報道了不良反應,主要為個別患者出現(xiàn)針刺疼痛或針刺后腹部出現(xiàn)瘀斑。
LDH非手術療法中,常規(guī)針刺的鎮(zhèn)痛效果較被公認[31]。有研究表明,針刺鎮(zhèn)痛過程中,針刺信號可激發(fā)中樞神經遞質如5-羥色胺、阿片肽、乙酰膽堿的釋放,進而與相應受體特異性結合,提高痛閾而達到鎮(zhèn)痛效果[32]。與常規(guī)針刺法不同的是,腹針是薄智云教授創(chuàng)建的一種通過針刺腹部穴位治療疾病的新式針灸療法[33],具有處方標準化、操作規(guī)范化的特點。腹針治療LDH,通過取水分來促進局部水腫吸收,氣海、關元以補腎活血,腰痛明顯者取四滿、氣穴補益腎氣,伴腿痛者則取滑肉門、外陵、下風濕點、下風濕下點來疏通患肢經氣,標本兼顧,故對LDH的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本系統(tǒng)評價的Meta分析結果也表明,在治療LDH的總有效率及改善VAS評分、M-JOA評分上,腹針組優(yōu)于其它療法(包括針灸、中藥、推拿、牽引等)。同時,腹針聯(lián)合其它療法的療效優(yōu)于單純使用其它療法,提示腹針療法可作為其它常規(guī)治療LDH療法的補充。納入的27項RCT中絕大多數(shù)文章未報道腹針療法的不良反應,只有2篇研究述及輕度不良反應。因此,目前對其安全性還不能得出穩(wěn)固的結論。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雖然檢索過程中反復測試主題詞,但最終納入高質量文獻太少,且未檢索到國外文獻,有一定的發(fā)表偏倚。入選的很多國內RCT存在偏倚風險:部分研究未采用正確隨機方法,絕大多數(shù)研究均未實行分配隱藏,亦未對參與者、實施者和結局評估員設盲。第二,本研究納入的絕大多數(shù)RCT沒有對LDH患者進行隨訪,因此無法確定腹針治療LDH的長期療效。
綜上所述,腹針療法是LDH保守治療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大部分研究的風險偏倚的多個項目評分為未知偏倚風險,提示其方法學質量參差不齊。因此,目前以上證據(jù)級別水平較低。
[1]張燕,楊會生,姜國華.腰椎間盤突出癥非手術治療方法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信息,2012,29(3):132-135.
[2]Higgins J,Altman D,Sterne J. Chapter 8:Assessing risk of bias in included studies: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Version 5.1.0[DB/OL].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2011:182-228.
[3]Deeks J,Higgins J,Altman D. Chapter 9:Analysing Data and Undertaking Meta-analyses: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Version 5.1.0[DB/OL].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2011:235-274.
[4]朱文罡,劉光英,任連芳.腹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9):23.
[5]朱凌寅.腹針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中國科技縱橫,2016,15(14):206-207.
[6]周佐濤,林曉山.腹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2例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4,23(2):13-14.
[7]周麗云.薄氏腹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5,31(35):102-103.
[8]鐘賓謨,潘長青.腹針加牽引綜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6):19-20.
[9]葉翠河,何奕輝,何慶君.腹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3,29(17):154-155.
[10]楊慶賢.腹針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1,3(1):29-30.
[11]吳揚揚,廖靜平,李瓊.腹針治療腰椎間盤膨(突)出癥114例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4,24(11):750-752.
[12]王育慶,段俊峰,寧俊忠,等.腹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癥狀的影響[J].頸腰痛雜志,2010,31(1):72-73.
[13]王邦博.腹針加藥物熏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80例臨床觀察[J].世界中醫(yī)藥,2016,11(3):1235-1236.
[14]唐上德,陳冠華,呂洲明.腹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研究[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4(8):572-573.
[15]孫健,賈真,董嘉怡,等.腹針配合艾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8):1-2.
[16]蘇小霖,張日霖,彭明霞.腹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216例療效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3):309-310.
[17]區(qū)軒明.薄氏腹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量化療效評價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7.
[18]劉海峰.臍周四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D].長春: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09.
[19]林定坤.腹針療法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5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05,37(10):64-65.
[20]李勇,符文彬,郭元琦,等.腹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2):92-94.
[21]李軍,王占,廖國丹.腹針合神闕隔鹽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J].廣西中醫(yī)藥,2015,38(1):38-39.[22]李紅華,楊穎,黨亞梅.腹針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的治療效果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1):11-12.
[23]黃皖生.腹針牽引推拿并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6):23-24.
[24]賀艷剛,皮書高.腹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0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16,25(1):35-36.
[25]何建新.薄氏腹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D].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
[26]陳升愷.腹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5.
[27]陳洪宇,王育慶.腹針結合牽引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58例療效觀察[J].中華臨床醫(yī)學衛(wèi)生雜志,2006,4(7):45-46.
[28]曾燕芬.腹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7例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9):16-17.
[29]曾榮,邱漢輝,謝文賢,等.腹針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7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05,11(9):45-46.
[30]白偉杰.腹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0例臨床觀察[J].邯鄲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06,19(2):144-145.
[31]杜元灝,李晶,孫冬緯,等.中國現(xiàn)代針灸病譜的研究[J].中國針灸,2007,27(5):373-378.
[32]張吉,張寧.針刺鎮(zhèn)痛機制的探討[J].中國針灸,2007,27(1):72-75.
[33]薄智云.腹針療法[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