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立里
鼓,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打擊樂器。無論是中國還是古埃及、古印度、美索不達米亞這些地區(qū),既是人類文明的發(fā)源地,同時也是最早的鼓發(fā)源地。全世界,有許多關于鼓的歷史記載,更有不同造型、不同材質(zhì)的鼓。在中國,傳說鼓是由黃帝發(fā)明、用在與蚩尤的交戰(zhàn)的過程中,齊鳴戰(zhàn)鼓、震動千里,以鼓舞士氣。這片土地上,曾出土過擁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的陶鼓等重要文物。這種圓筒形的樂器在整個人類的文明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在戰(zhàn)場、祭祀還是慶典,都少不了鼓的身影。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鼓的用處越來越廣泛,競賽、勞作、歌舞等場合都缺不了鼓的震動。如今,鼓主要被用于藝術領域,交響樂打擊樂組以鼓為主,影視作品的背景音樂有時也用鼓樂來渲染氛圍。鼓和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創(chuàng)新,產(chǎn)生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瑰寶,就中華民族而言,不同的地域,就有不同的民族鼓藝術,如安塞腰鼓、安徽的鳳陽花、蘭州的太平鼓等,都震動過每個人的心。
昆曲是中華民族最引以為傲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始于元末年間,源自江蘇昆山,有著六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被稱為“中國戲曲之母”。昆曲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著別具一格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經(jīng)過無數(shù)前人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最終成為一種具有極高美學意義的成熟的中華戲曲藝術。作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昆曲的發(fā)展幾乎與整個中國的戲曲發(fā)展相同步。從前,越劇、京劇、川劇等劇種都從昆曲之中吸取過經(jīng)驗,繼承和發(fā)展了昆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當下,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發(fā)展該如何跟上時代向前的腳步從而避免沒落消亡,也要看昆曲是如何向前探索、改變的。
鼓和昆曲,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因為各種原因,被巧妙地聯(lián)系在一起,如今已經(jīng)被和諧地融合在了同一舞臺表演藝術之中,熔鑄成今日人們絕口稱贊的高雅藝術。如果想了解鼓,就去聽一聽昆曲;如果想要了解昆曲,就多關注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中國的戲曲與西方的戲劇不同,在西方,樂團的位置位于舞臺前方的樂池內(nèi),樂池一般低于舞臺,這樣不會擋住觀眾的視線,妨礙觀眾的欣賞,而且能大大提升演出效果。而在中國戲曲中,樂隊一般在舞臺上,如昆曲藝術中有“場面”一說。舊時,昆曲樂隊在舞臺的一邊,人數(shù)不多,并不會影響觀戲,現(xiàn)在樂隊依舊在舞臺上,但是一般在幕布之后。因此“場面”既指樂隊,也指樂隊演奏的樂器,而場面又分成了文場與武場。文場樂器主要控制旋律,而武場樂器則把控了演出的節(jié)奏和氛圍。鼓屬于昆曲樂隊中的典型武場樂器,包括了板鼓、懷鼓、大堂鼓、小堂鼓等,不同的鼓擁有不同的造型、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性格。例如,單皮鼓因為音色較低,所以多用于凈末戲,而懷鼓因為音色較高,所以常用于生旦戲。大堂鼓、小堂鼓也是昆曲樂隊中常見的兩種鼓,比較典型地體現(xiàn)出昆曲伴奏樂器細致專業(yè)的分工。大堂鼓因為鼓面較大,鼓身上下多蒙以水牛皮,平時被放置在木架上來演奏。大堂鼓鼓聲雄渾又低沉,手指粗細的木縋敲擊中心時,聲音低且深厚,木槌向外敲擊時聲音則變得高且穩(wěn)實。這樣的變化令打堂鼓的演奏充滿表現(xiàn)力,力度變化大,可剛可柔,可以用于升堂、刑場一類場合,產(chǎn)生威嚴、莊重的效果,或者制造風雨、雷電、敲門等音效以渲染自然環(huán)境的慘淡、凄清。相較于大堂鼓,小堂鼓的鼓面直徑約是大堂鼓鼓面直徑的三分之二,上下鼓面相同,孤身略凸,同樣需要鼓架支撐。但是小堂鼓的音色比大堂鼓清脆響亮,常被用來模擬打更、浪聲、風聲、雨聲,以營造靜謐的氛圍或者使氛圍活躍起來。此用途與大堂鼓有相似也有不同,差別多體現(xiàn)在規(guī)模和場合上。除此之外,小堂鼓還被稱作是戰(zhàn)鼓、小戰(zhàn)鼓,因為昆曲的表演中常常用小堂鼓來為武戲開場伴奏,加快場面節(jié)奏,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為后面精彩的武戲做做鋪墊。
清人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記載:“后場一曰場面,以鼓為首?!倍潭桃痪?,卻顯示出了鼓在樂隊伴奏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段鲙洝贰赌档ねぁ贰短一ㄉ取愤@些傳世佳作之所以曾引起全民癡迷,就是因為昆曲是抒情性最為強烈的傳統(tǒng)戲曲。文學底蘊、典雅意境、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是昆曲的關鍵因素,所以昆曲的音樂也與昆曲本身保持同步,非常注重其抒情性。鼓是一種動感較強的樂器,其實并不是幫助增加戲曲抒情的首選樂器,但卻在樂隊中占據(jù)“首”位,可見鼓對昆曲音樂之重要。在昆曲樂隊中,演奏鼓的樂師被稱作司鼓、鼓師?!耙怨臑槭住钡囊馑际菆雒嬷?,而不是方位之首。司鼓的位置不在樂隊最前方,而是在文場琴師后面。坐在前方的琴師不能回頭與鼓師交流,臺上的演員注意力要聚焦在表演上,因此鼓師打出的鼓點必須如語言一樣清晰明朗。比如,在表演時,司鼓為了樂隊起弦整齊一般會擊打一鼓作為起始號令。音樂首先要有一個整齊劃一開頭,這樣才能保證之后的伴奏可以順利進行下去。這種鼓的語言要像語言一樣生動靈活,不能刻板生硬,鼓聲應當像是一道道指示,要統(tǒng)率其他樂師圓滿完成伴奏任務,幫助提示演員進行表演任務。司鼓還要管住其他樂器的演奏。當然,場面的交流也非常重要。同樣的曲牌,不同的鼓師打出的鼓點各有千秋,不同的樂師奏出的旋律也各有所長,但司鼓與其他樂師是一個整體,臺下觀眾不會刻意區(qū)分每種樂器的聲音,觀眾聽到的是樂隊演奏的整體效果,所以只有充分的場面交流才能使人與人之間、樂器與樂器之間和諧互動,從而合作成功。當然,樂隊的作用不止是技術上的協(xié)助,更是情感上的引領。面對不同的劇情故事、不同的人物情緒、不同的環(huán)境氛圍,樂隊演奏對于臺上的演員的影響不可小覷。鼓作為樂隊中最能渲染氣氛的樂器之一,在昆曲演出中應當發(fā)揮“首”的作用去幫助調(diào)動同樂隊樂師的情感,共同演奏出有感情的音樂,為舞臺上的意境營造添磚加瓦,為演員們演繹喜怒哀樂錦上添花。
昆曲是一種以戲承美的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形式,劇本、舞臺布置、臉譜、服飾、舞蹈、音樂等等每一元素都是為了使美的表現(xiàn)更具備感染力,更具備審美價值。昆曲的伴奏樂隊既可簡單也可復雜,昆曲的伴奏的樂器主要以曲笛和三弦為主,輔以笙、簫、嗩吶等。曾幾何時,僅僅只有一只笛、一只小鑼和一組鼓板就能組成一個昆曲樂隊進行伴奏,但是隨著昆曲藝術的不斷發(fā)展,為了將昆曲的美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更多樂器加入進來,同一樂器的具體分工有了進一步分化。鼓在昆曲樂隊中的作用和地位顯示出了昆曲的成長軌跡和文化內(nèi)涵。
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今昆曲之所以成為了能夠代表國家的藝術珍寶而享譽世界,正是因為這種藝術之中蘊含著中國古人對于“美”的哲學思考及對中華文脈的傳承。昆曲中的每一環(huán)節(jié),無論是生旦演員的一舉一動,還是極度寫意的兩椅一桌的舞臺布局,亦或是唱腔臺詞,都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的美學哲思。古希臘的繪畫、雕刻之所以流傳至今,就是因為這些文明結(jié)晶來自于柏拉圖、蘇格拉底等哲學家對美的思考。同樣的,昆曲走到今天,伴奏音樂作為這種藝術整體中的元素之一,也蘊含了無數(shù)藝術家的思考和實踐?!八尽庇泄芾?、掌握的意思,司鼓者若想當起這一個“司”字,就要用心去奏鼓、用思考去奏鼓、用堅持不懈的聯(lián)系去奏鼓。一位優(yōu)秀的司鼓不僅要有扎實的功底,而且要能時常反思自己的問題。更加厲害的司鼓可以做到對祖宗傳下來的技法進行整理歸納、合理分析和科學解釋,做到不與時代脫節(jié),啟發(fā)當代人的興趣,將技藝傳承下去。鼓的震動就像是心臟的跳動一樣,是具有生命力的。昆曲與鼓的水乳交融是一次驚艷了數(shù)百年的成功。在未來,昆曲與鼓還要攜手走過更長的時間,創(chuàng)造更多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