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聰
初夏的黃昏時分,人們常??梢栽诤舆吙吹揭恍┩獗砭?,體態(tài)輕盈,身長大約1~3厘米的小蟲,成群結(jié)隊地在河面上自由自在地追逐、飛舞著,這些小蟲就是蜉蝣。說到蜉蝣,人們似乎不大在意它的形象,反而對它那“朝生暮死”的生命歷程更為關(guān)注。
《詩經(jīng)》的《國風(fēng)·曹風(fēng)·蜉蝣》中有著這樣的感嘆:“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于我歸處。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于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于我歸說?!?譯成白話文就是:“蜉蝣翅膀薄又輕,衣裳華麗真鮮明,我的心里多憂愁,可憐何處是歸程。 蜉蝣展翅翩翩舞,華麗鮮明好衣服,我的心里多憂愁,可憐何處是歸宿。 蜉蝣穿洞向外飛,雙翅潔白似麻衣,我的心里多憂愁,我的歸宿在哪里?”讀起來是多么令人感傷啊!
《淮南子·說林訓(xùn)》一書中更是直截了當(dāng)?shù)赜浭龅溃骸靶Q食而不飲,二十二日而化;蟬飲而不食,三十日而蛻;蜉蝣不食不飲,三日而死?!?/p>
由此看來,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經(jīng)注意到了蜉蝣那種近乎“朝生暮死”的極其短暫的生命。因此,古人在文學(xué)作品中也往往以它們?yōu)槔齺肀葦M、感嘆生命的短暫,告誡人們務(wù)必珍惜時光。
宋代大文豪蘇軾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賦》一文中,就曾用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昆蟲來比喻人生的短暫,感嘆人在天地間的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h3>蜉蝣的生活史
蜉蝣作為一種昆蟲,體長僅3~27毫米,身形細(xì)長且非常柔軟,頭部靈活,復(fù)眼大,觸角短且呈剛毛狀。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蜉蝣種類約有3000多種,在我國僅有300多種。以小昆蟲的種類數(shù)量來看,這并不算特別多。
蜉蝣為原變態(tài)類的水生昆蟲,屬于蜉蝣目。從外貌上看,蜉蝣和蜻蜓有某些相似之處,但身形卻明顯小了許多。至于上文所提到的朝生暮死的生命歷程,其實并不完全符合事實。
它們的幼蟲早已在水中生活了1年左右,主要以植物的枯枝敗葉為食。在這一年中,它們通過蛻皮更換了20多次“外衣”后才漸漸地長大。其成長過程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有一個亞成蟲的階段。
當(dāng)蜉蝣的幼蟲生長發(fā)育到半成熟時,胸部背面就會長出發(fā)達(dá)的翅芽。然后,它們會沿著伸出水面的那些草莖或岸邊的巖石爬出水面。這時,它們的足、尾須和體內(nèi)的生殖器官都還沒有完全發(fā)育成熟,所以被稱為亞成蟲。
蜉蝣的亞成蟲一般都在夜間爬出水面,在水邊的草叢或石塊上停歇很短的時間后,便立即脫去亞成蟲的“外衣”,蛻變成一只成熟的成蟲——蜉蝣。
蜉蝣成蟲的壽命少則幾個小時,多則1~2天,能超過10天的為數(shù)寥寥,因此這時的成蟲馬上就要開始交配。原來,幼蟲一旦蛻化為成蟲,就會和其他昆蟲一樣口器退化,即嘴巴失去了進(jìn)食的功能。此時的蜉蝣處于不吃不喝的狀態(tài),只能靠先前積蓄于體內(nèi)的能量來維持生命,生存時間極為短促。所以,便有了“朝生暮死”這種說法。
通過上文的介紹可知,只要有亞成蟲呆過的地方,往往就會留下一個個像死蜉蝣一樣的空外殼。其實,真正的成蟲早已在天亮?xí)r飛走了。這或許也是蜉蝣被人們誤以為“朝生暮死”的另一個原因吧。
蜉蝣白天不活動,隱藏在雜草叢中或者河邊的樹葉背后。它那近似三角形的透明發(fā)亮的翅膀,總是合攏著豎立在背上。只有傍晚時分,它們才成群結(jié)隊地在水面上飛舞,進(jìn)行交配產(chǎn)卵。有趣的是,夜晚水中的魚兒常常會借機(jī)躍出水面,捕食那些靠近水面飛舞的蜉蝣。
雄性蜉蝣一旦完成交配,很快就會離開這個世界。而雌性蜉蝣產(chǎn)完卵,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wù)后,也隨即死在了水面上,成了魚兒和青蛙的餌料。
盡管蜉蝣最后的燦爛生命如此短暫,卻仍然傾盡全部力氣,陪伴著身旁摯愛的伴侶,一同飛舞在充滿詩意的夜空中。它們自在地追隨著大自然的節(jié)拍,在泛著漣漪的水面上翩翩起舞,從它們那細(xì)小的身軀中迸發(fā)出磅礴的熱情,盡情地享受生命中最后一刻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