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德秀彈琴圖
在中國歷史舞臺上,倡導勤政廉政的清官不勝枚舉。而有一位唐代魯山縣令元德秀,卻是一個利用音樂教化,移風易俗,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音樂縣令”,雖然他職位不高,卻獨具特色。
據(jù)《新唐書》《舊唐書》記載,元德秀(695—754),字紫芝,祖居洛陽,是唐代大詩人元結(jié)的宗兄和老師。元家世代廉潔,雖然元德秀的父親曾任延州刺史,但臨終時除了那張祖?zhèn)鞴徘僦?,竟是家徒四壁、兩袖清風。
元德秀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但他天資聰慧,除滿腹經(jīng)綸、酷愛古琴之外,還千里迢迢,背著老娘赴京應試,賢孝聞于四方。元德秀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舉進士后,出任河南魯山縣令。從此,這位精通音律的“七品琴師”,便按照“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儒家經(jīng)典理論,獨辟蹊徑,探索嘗試。
提起古琴,人們便想起春秋時的“琴圣”俞伯牙,可嘆這位“琴圣”的知音,只有鐘子期一人。鐘子期亡故,俞伯牙只得摔琴謝知音。而唐朝開元年間,在魯山筑琴臺撫琴與民同樂的魯山縣令元德秀,不僅把承載許多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的古琴藝術(shù),由曲高和寡變?yōu)檠潘坠操p,還把琴臺當作體諒下情與“審音理政”的窗口。就知音多少而論,奇特的“七品琴師”元德秀,才真正是華夏的“琴圣”。
中國自古就有“樂在人和”之說,為什么老百姓盡皆元德秀的知音呢?據(jù)史書記載,元德秀終生以七弦為妻,不曾婚娶,平日所得俸祿,多用來扶老存孤,賑濟窮困百姓。元德秀在魯山當了三年縣令后,便抱琴乘車,退隱于陸渾(今嵩縣境內(nèi))山村。魯山百姓見父母官空手而去,擁上來夾道相送,含淚話別。
元德秀通過質(zhì)樸的音樂教化,把魯山治理得山無盜賊,路不拾遺。由于政通人和,百姓愛戴,納皇糧時,不用衙役下鄉(xiāng)催促,只要元德秀抱琴登臺彈奏一曲《慶豐收》,全縣百姓聞琴便奔走相告,爭先恐后地繳納皇糧。
故而這以仁德、誠信為核心的“琴臺善政”,千百年來,一直為文人墨客所歌頌,如明代詩人姚裕,在《琴臺》一詩中寫道:“琴臺百尺枕蒼天,今日登臨憶往年。漫想紫芝為政暇,幾多情思付絲弦?!?/p>
明代成化年間,魯山教諭陳孜,在《琴臺善政》一詩中,更畫龍點睛地寫道:“賢侯德政愛民深,百尺高臺靜撫琴。一曲清風弦上調(diào),滿腔和氣軫中吟。伯牙昔日堪同操?單父當年不易心。高山流水非獨樂,至今追慕仰德音?!?/p>
仔細推敲“七品琴師”元德秀名垂青史的原因,除了他那嘆為觀止的音樂教化外,還有令人拍案叫絕的歷史機遇。因為元德秀在魯山筑琴臺與民同樂時,不僅盛唐音樂在“首創(chuàng)梨園”的風流天子唐玄宗大力倡導下,正處在空前輝煌的藝術(shù)頂峰,而且元德秀更有幸親率民間歌手,參加了唐玄宗在東都洛陽舉辦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的“地區(qū)性文藝調(diào)演”。
大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為恭賀邊塞大捷,唐玄宗御駕親臨東都洛陽,詔令三百里內(nèi)的刺史縣令,率能歌善舞之伶人,俱赴東都五風樓前獻藝,唐玄宗品賞過目之后,對優(yōu)勝者嘉獎重賞。四方刺史、縣令接詔后,為了媚上邀功,不顧百姓死活,慌忙精選歌女,趕制車輛服裝。懷州刺史更獨出心裁,不僅讓數(shù)百名歌女,俱著綾羅錦繡,戴環(huán)佩珠翠,連拉車黃牛都披紅掛彩,扮作犀象虎豹之狀。
唯有元德秀,像“雞立鶴群”一樣親攜古琴,僅帶民間歌女數(shù)人,巧借東都洛陽獻藝,演唱元德秀反映民間疾苦、哀嘆一米一粟來之不易的《于蒍》歌。
大概是唐玄宗聽膩了歌功頌德之音,猛然換換口味,頓覺耳目清新,對魯山所獻村歌連聲夸獎道:“妙哉!妙哉!真乃堯舜之風、圣賢之音哉!”并對身邊的宰相說:“天下官吏,若都像懷州刺史一樣揮金如土,百姓將難免涂炭之災。”乃重賞元德秀,并將懷州刺史削職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