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倫
絲綢之路大約形成于公元前2世紀至1世紀間,是古代中國開辟的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yè)貿(mào)易通道,歷史上起到了促進東西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為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xué)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習(xí)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 “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yīng)。為幫助讀者了解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文化交流”欄目將陸續(xù)推出鉤沉文字,介紹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發(fā)生的故事,帶讀者重走絲綢之路。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tǒng)王朝中短命王朝之一,其第二代皇帝隋煬帝楊廣(569—618)是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壞的帝王之一。奪嫡弒君、荒淫無度、好大喜功、殘暴奢靡,等等,凡是形容帝王不好的詞,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但是,隋煬帝卻是一位有著強烈反差的另一面的帝王。儀容俊美、雄才大略,其功績?nèi)缤膼好粯?,突出得讓歷史讓后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提起絲綢之路,就繞不開隋煬帝,就像繞不開漢武帝一樣。因為,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親自打通絲綢之路的帝王,不僅如此,他還主持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經(jīng)略。而他統(tǒng)治期間主持修建的大運河,更是利及千秋的偉大工程,雖然耗盡了大隋一朝的國力,卻為后世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甚至可以說,沒有隋煬帝這些舉措打下的底子,緊隨其后的大唐就不會有什么盛世輝煌可言了。
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第二代皇帝,文帝開皇二十年(600年),被立為太子。文帝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文帝病逝于仁壽宮大寶殿,太子楊廣即皇帝位,次年改年號大業(yè)。618年,宇文化及等煽動軍士兵變謀反,隋煬帝被其臣下宇文化及絞死于江都(今揚州)。
大業(yè)五年(609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出發(fā)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jīng)大斗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在古代專制社會時期,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么遠的地方,只有隋煬帝一人。隋煬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把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納入隋朝的管轄范圍。
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中原與西方的各個方面的聯(lián)系與交往。這是前所未有的,連唐太宗都對此贊嘆。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使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上舉辦了一次“萬國博覽會”。西域27國君主、青鳥使受邀前來。為款待來賓,隋煬帝令人組織文物展,并舉行宴會,各國商人趕來展開大規(guī)模的交易活動,游人及車馬長達數(shù)百里,這是舉世創(chuàng)舉。
由于絲綢之路的暢通,不僅使張掖的國際貿(mào)易市場更加繁榮昌盛,還促進了中原一帶貿(mào)易市場的興起和發(fā)展,如關(guān)中的岐州(今陜西鳳翔)、京師長安、東都洛陽等。從此,西域的高昌、焉耆、龜茲、疏勒、于闐、康國、安國、米國、吐火羅等國家的商賈使者來往于長安、洛陽一帶,絡(luò)繹不絕。
隋煬帝派遣薛世雄在西域伊吾國內(nèi)修建一座“新伊吾城”,罷州置郡,敦煌又為敦煌郡。隋代在莫高窟開鑿了大批的石窟,敦煌地區(qū)甚至還出土了一些隋皇室成員的寫經(jīng),可見隋王朝對西域的重視。隋煬帝還派司隸從事杜行滿出使西域,從安國帶回五色鹽。又派云騎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國時,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隨至中原。隋煬帝之前,聯(lián)系中西交通的絲綢之路只有南北兩道。隋煬帝時期不僅以前的道路更加暢通,而且新增一道“新北道”。這樣,隋通西域的道路共有三條:北道(又叫新北道),出自敦煌至伊吾,經(jīng)蒲類、鐵勒部,度今楚河、錫爾河而達西海;中道(漢代的北道),出敦煌至高昌,經(jīng)焉耆、龜茲、疏勒,越蔥嶺,再經(jīng)費爾干納、烏拉提尤別等地而至波斯;南道,出敦煌自鄯善,經(jīng)于闐、朱俱波、渴盤陀,越蔥嶺,再經(jīng)阿富汗、巴基斯坦而至印度各地。
在張掖“萬國博覽會”之后第二年,即大業(yè)六年(公元610年),隋朝在洛陽東市再度舉辦“國際盛會”,邀請諸藩酋長、各國使者和胡商參加,集娛樂、貿(mào)易為一體。整個一“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與后世今天的招商引資和交易大會如出一轍。據(jù)《隋書》記載:當(dāng)時,“帝令都下大戲,征四方奇技異藝,陳于端門街。衣錦繡、珥金翠者,以十?dāng)?shù)萬。又勒百官及民士女列坐棚閣而縱觀焉,皆被服鮮麗,終月乃罷。又令三市店肆皆設(shè)帷帳,盛列酒食。遣掌藩率蠻夷與民貿(mào)易。所至之處,悉令邀延就坐,醉飽而散。蠻夷嗟嘆,謂中國為神仙?!?/p>
《資治通鑒》記載:
帝以諸藩酋長畢集洛陽,丁丑,于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zhí)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shù)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常。諸藩請入豐都市交易,帝許之。先命整飾店肆,檐宇如一,盛設(shè)帷帳,珍貨充積,人物華盛,賣菜者亦籍以龍須席。胡客或過酒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飽而散,不取其直,紿之曰:“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焙徒泽@嘆。其黠者頗覺之,見以繒帛纏樹,曰:“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市人慚不能答。
隋煬帝因為各藩國首領(lǐng)都聚集在洛陽,便于正月十五在端門街舉辦各種戲曲演出。戲場四周長五千步,場內(nèi)手執(zhí)各種樂器的就有18000人,樂曲聲傳到數(shù)十里之外。通宵達旦燈火輝煌,照耀天地,整整一個月才結(jié)束。從此以后年年如此。隋煬帝批準(zhǔn)各藩國首領(lǐng)到市場做買賣,事先下令整修裝飾店鋪,屋檐造型一致,店內(nèi)掛滿帷帳,堆積各種珍貴貨物,來往的人也必須穿上華麗的服裝,就連賣菜的也要用龍須席鋪地。只要有外族的客人路過酒店飯館,便令店主把他們請入店內(nèi)就坐,讓他們吃個酒足飯飽再走,不收錢,哄騙他們說:“中國富饒,酒飯歷來不收錢。”令外族客人驚嘆不已。如此鋪張奢靡,倒還真是符合隋煬帝的性格。
不僅如此,隋煬帝還積極推進海上航線的開拓與經(jīng)略。大業(yè)三年(607年),隋煬帝曾派遣眾多使臣出使南海國家,屯田主事常駿、虞部主事王君政等人應(yīng)朝廷征募,駕船出使赤土國,大業(yè)六年(610年),經(jīng)交趾返回。
隋朝出使赤土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動作,史書中多處記載。較早的是《北史》,書中“列傳”和“隋本紀”里,有多處記錄常駿出使赤土的事跡。這些記述成為后來多部史書所述赤土與常駿事跡的母本:
隋煬帝嗣位,募能通絕域者。大業(yè)三年,屯田主事常駿、虞部主事王君政等請使赤土。帝大悅,遣赍物五千段以賜赤土王。其年十月,駿等自南??こ酥郏瑫円苟?,每日遇便風(fēng)。至焦石山而過,東南詣陵伽缽拔多洲,西與林邑相對,有神祠焉。又南行,至師子石。自是島嶼連接。又行二三日,西望見狼牙須國之山,于是南達雞籠島,至于赤土之界。
應(yīng)募出使的常駿和王君政,分別是屯田主事和虞部主事。那么,這個令隋煬帝“遣赍物五千段”的赤土國,是個什么國,又位于何處呢·
《隋書》稱:赤土國,扶南之別種,在南海中,水行百余日而達;所都土色多赤,因以為號?!妒庥蛑茏射洝ゅ吡_》稱:本暹與羅斛二國之地。暹古名赤土,羅斛古名婆羅剎也。這個赤土所在,位于泰國中央平原,今譯為“素可泰(Sukhothai)”(又譯“宋加洛”),在曼谷以北427公里。這里是泰國古國都城的地方,有一條昭披耶河,南通曼谷灣。所以,其王遣婆羅門鳩摩羅“以舶三百艘來迎,吹蠡擊鼓樂隋使,進金鎖以纜船”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在曼谷灣。也就是說,赤土國其實就在今天的泰國境內(nèi)。
常駿等成功訪問赤土國后,又帶著赤土王子那邪迦,來大隋見了煬帝。此后的中國歷史記錄“赤土”條,皆以常駿出使赤土為“中赤交往”開端,記下四個字,“遂通中國”。不過,隋使去了,《北史》也記了,但赤土國在中國的古代海圖上,一直沒有清楚的描繪。唐代沒有海洋地圖傳世,現(xiàn)存最早的海疆陸界國防之圖——《華夷圖》,是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刻石,此圖上在圖的左下方注記“海南之國”中,記有“扶南”等幾十個國名,其中就有“赤土”,這或許是赤土在中國海洋地圖上的首次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