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兵
這世上當(dāng)然不會有耳聾的聽眾,卻有“耳聾”的聽眾。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唯一的聽眾》一文里就有這樣一位與眾不同的“耳聾”聽眾。
這篇課文我讀了很多遍,也教了很多遍,越來越覺得作者是寫給我們老師看的。文中的聽眾,是一位老婦人,更是一位奇人。她身為音樂學(xué)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樂團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她沒有教小伙子一招一式,沒有指點小伙子一個竅門,卻將一個“音樂白癡”改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小提琴手!
這是為何?
這位聽眾善聽。我們聽琴,聽的是音。老人聽琴,聽的是心!文中的父親也好,妹妹也罷,音樂素養(yǎng)之高可以想見,然而,他們聽到的是鋸床腿一般的噪音,所以他們給作者下的結(jié)論是“音樂白癡”。老人不同,她不在意這些,她聽出的是一顆上進而善良、敏感而自卑的心!明知自己拉得不好,卻愿意躲到小樹林里練習(xí),不是刻苦是什么?不是不服輸又是什么?不愿意讓自己難聽的琴聲打擾他人,不是美德是什么?發(fā)現(xiàn)老人后立馬道歉,不是善良是什么?……老人聽出了這一切,感受到了這一切!她發(fā)現(xiàn)了一顆好苗子,她要助他成才!
這位聽眾善演。此時的作者,最缺的是自信。老人深知,必須給他鼓勵!但在琴技如此糟糕的前提下,任何的夸獎與贊美,作者都會聽得出這是謊言。怎樣讓作者樹立起自信且不懷疑這善意的謊言呢?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裝聾。只有聾啞人對聲音的贊美,才不會引起別人的懷疑。于是,老人用她的坐姿、她的神態(tài)、她的眼神、她的語言,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作者傳遞一個信息:我是一個聾啞人!老人的演技,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作者對她深信不疑,重拾自信,訓(xùn)練得更加投入,更加認(rèn)真,更加刻苦。
這位聽眾善教。老人教了作者嗎?教了。不過,她教的不是技巧,而是更為重要的東西——毅力!老人深知,練一項本領(lǐng),最忌諱的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而這恰是年輕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所以,年輕人學(xué)習(xí)總是需要提醒,需要督促。老人用一個美好的約定——“每天早上聽你拉琴”,給作者戴上了一個美麗的“緊箍兒”。一位老人都能堅持每天早上到樹林里去等你拉琴,你好意思爽約嗎?這樣的約定,是不是比嘮叨煩人的提醒和督促更管用?當(dāng)然,我們也可以想見,這每天的約會后面,老人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做出了怎樣的犧牲!
每次讀罷全文,我都會對老人油然而生一份敬意。這,不就是最懂教育、最偉大的老師嗎?她對一個偶遇的素不相識的小伙子,播撒的是博大的無私的關(guān)愛。她走進了年輕人的心靈,她觸摸著年輕人的心靈,她呵護著年輕人的心靈,她默默地付出,她靜靜地等待。
于是,我們應(yīng)經(jīng)常捫心自問:你愿意做一名“耳聾”的聽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