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太清,李毓龍,劉寶濤,蘇維奇*
(1.青島大學(xué)附屬青島市立醫(yī)院 檢驗科,山東 青島266071;2.簡陽市人民醫(yī)院 檢驗科;3.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動物科技學(xué)院)
血流感染(BSI)是一種嚴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依發(fā)病場所分為社區(qū)獲得性血流感染(CABSI)及醫(yī)院獲得性血流感染(HABSI),資料顯示美國每年血流感染占衛(wèi)生保健相關(guān)感染的10%-20%,病死率約為17%[1]。中國醫(yī)院內(nèi)感染的抗菌藥物耐藥監(jiān)測項目(CARES)結(jié)果顯示肺炎克雷伯菌(占比14.8%)是重要的血流感染病原菌,僅次于大腸埃希菌(占比31.0%),肺炎克雷伯菌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耐藥率約為11%[1],是臨床血流感染性疾病治療的巨大挑戰(zhàn)。本研究旨在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醫(yī)院獲得性血流感染患者來源的碳青霉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藥特點及機制,為臨床循證用藥,改善醫(yī)院獲得性碳青霉烯耐藥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預(yù)后提供依據(jù)。
1.1研究對象收集2016年1月-2017年7月我院住院患者血培養(yǎng)陽性病原菌株,經(jīng)鑒定為CRKP共11株(剔除重復(fù))。菌株篩選標準:至少1份血標本分離出典型的病原菌,且與其他部位感染無關(guān);有血流感染癥狀;血標本送檢時入院時間>48 h。菌株經(jīng)BD PhoenixTM-100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系統(tǒng)GNI卡進行細菌/藥敏鑒定,K-B瓊脂紙片擴散法及E-test進行體外藥敏補充實驗。
1.2儀器與試劑BD PhoenixTM-100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系統(tǒng)(美國BD公司),Bio-Rad 170電泳儀、Bio-Rad T100PCR儀及Gel凝膠成像系統(tǒng)[伯樂生命醫(yī)學(xué)產(chǎn)品(上海)有限公司],Oxoid藥敏紙片(北京拜爾迪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PCR試劑盒(大連Takar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引物合成及PCR產(chǎn)物測序由上海派森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zhí)行。質(zhì)控菌株:肺炎克雷伯菌ATCC BAA1705 、ATCC BAA1706由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劉寶濤老師饋贈。
1.3方法
1.3.1菌株鑒定/藥敏實驗 所有菌株經(jīng)BD PhoenixTM-100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系統(tǒng)(美國BD公司)ID-GN及AST-GN卡進行細菌/藥敏鑒定,碳青霉烯類耐藥表型通過亞胺培南試紙條E-test法進行測定[2],結(jié)果按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CLSI2015標準判定。肺炎克雷伯菌ATCC BAA1705 、ATCC BAA1706作為質(zhì)控菌株。所有操作按照本實驗室SOP及《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四版)》進行。對頭孢菌素類、碳青霉烯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含酶抑制劑的β-內(nèi)酰胺類藥物中的3類或者3類以上耐藥者判定為多重耐藥(muiti-drug resistance,MDR)。對目前推薦用于細菌感染經(jīng)驗治療的藥物(不包括多黏菌素等)均耐藥者視為泛耐藥( pan-drug resistance,PDR)。
1.3.2耐藥基因檢測 細菌DNA提取采用煮沸法,保存于-20℃。所有菌株檢測KPC、 NDM 、BIC、SPM、IMP、 AIM、 VIM 、OXA 、GIM、 SIM、DIM等基因,引物設(shè)計及反應(yīng)條件參考文獻[3,4],PCR產(chǎn)物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并用Gel凝膠成像系統(tǒng)照相留存結(jié)果。
1.3.3MLST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MLST分型參考Institut Pasteur’s MLST計劃[5]數(shù)據(jù)庫。
1.3.4質(zhì)粒接合實驗及分型 液相接合實驗依文獻[6]所述方法,受體菌為鏈霉素耐藥的E.coli C600,用含有2 000 μg/ml 鏈霉素+0.8 μg/ml 美洛培南的雙抗麥康凱平板篩選接合子。
1.3.5PCR產(chǎn)物測序 由上海派森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BI 3730XL DNA測序儀完成。
1.3.6系統(tǒng)發(fā)育樹 采用MEGA7.0軟件制作系統(tǒng)發(fā)育樹圖,分析菌株之間親緣關(guān)系。
2.1菌株來源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血培養(yǎng)陽性結(jié)果剔除重復(fù)后共分離菌株2124株,其中CRE共31株,占1.5%,CRKP 11株,占0.5%。本研究中的11株碳青霉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菌來自11個不同患者血液標本,3人來自ICU病房,2人來自呼吸科病房,2人來自急診日間病房,1人來自新生兒科病房,1人來自普外科病房,1人來自老年保健科病房,1人來自神經(jīng)內(nèi)科病房,相關(guān)患者住院期間均有侵入性操作史(表1)。
2.2菌株藥敏結(jié)果11株CRKP均顯示為多重耐藥,尤其是對青霉素類,第三代、第四代頭孢全耐藥;3號、7號菌株對亞胺培南中介,對美洛培南耐藥;6號菌株對亞胺培南敏感,對美洛培南中介,其對復(fù)方新諾明也敏感;9號菌株對美洛培南中介,對亞胺培南耐藥;3號、6號菌株對阿米卡星、慶大霉素、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復(fù)方新諾明均敏感;9號菌株對阿米卡星敏感,對慶大霉素耐藥。所有菌株均產(chǎn)ESBL,但對多粘菌素全敏感(MIC≤0.5)(表2)。
2.3耐藥基因及分子分型PCR及測序分析碳青霉烯耐藥基因,經(jīng)鑒定10株為KPC,1株為NDM。同時,1、2、3、4號菌株檢出blaCTX-M-6群基因,4、5、7號菌株檢出armA基因,5、8、10號菌株檢出qnr基因。用MLST進行基因分型結(jié)果顯示,1、2號菌株鑒定為ST15,3、4、7號菌株鑒定為ST2250,5、11號菌株菌株鑒定為ST2193,6號菌株鑒定為ST1083,8、9、10號菌株為ST23。為進一步研究碳青霉烯耐藥傳播機制,以E.coli C600為受體菌進行液相接合實驗,接合成功4株,對原菌及對應(yīng)接合菌進行藥敏分析,結(jié)果見下表(表3),接合效率為9×10-7-2.5×10-5cfu/受體菌。對接合子進行PCR分析確定與相應(yīng)供體菌碳青霉烯基因型相同。各菌株之間親緣關(guān)系用MEGA7.0軟件構(gòu)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見圖1。
表1 碳青霉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菌臨床資料及分子特征
表2 碳青霉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桿菌藥敏結(jié)果分析
在臨床微生物實驗室中,細菌血癥和真菌血癥的檢測仍然是最重要、最復(fù)雜的角色之一,血培養(yǎng)結(jié)果可以指導(dǎo)抗生素治療和后續(xù)的手術(shù)治療、拔除導(dǎo)管的方案和其他的臨床干預(yù)措施,在CRKP感染是導(dǎo)致治療失敗和死亡的背景下這種價值更為突出。
表3 接合原菌及接合菌特性及藥敏結(jié)果
本文研究了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從青島市立醫(yī)院醫(yī)院獲得性血流感染患者分離的11株CRKP的藥敏及耐藥特征,其中2016年分離出4株,2017年分離出7株,分離率有增高趨勢。分析采樣日期發(fā)現(xiàn)菌株分離時段主要在冬季,其次為夏季,有學(xué)者認為一年中最熱的幾個月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分離率是平時的1.5倍[7],本研究與此不符,可能原因為樣本量少或CRKP分離率不同于KP分離率,與本地流行水平相關(guān)。11株CRKP藥敏顯示均為泛耐藥,尤其對第三、第四代頭孢類抗生素全部耐藥,產(chǎn)ESBL, 4株產(chǎn)CTX-M-6群耐藥基因,檢出率36.4%,與臨床大量使用頭孢類抗生素密切相關(guān);阿米卡星耐藥率72.7%稍低于慶大霉素81.8%,可能與阿米卡星對細菌所產(chǎn)鈍化酶較穩(wěn)定有關(guān),可以與其他抗生素聯(lián)合應(yīng)用;環(huán)丙沙星與左氧氟沙星耐藥率均>70%,與既往研究相符[8],臨床應(yīng)限制使用。多粘菌素是一種多肽類抗生素,為慢效殺菌劑,不良反應(yīng)明顯,本研究中多粘菌素100%敏感,在其他抗生素治療效果欠佳時可選用。
圖1 系統(tǒng)發(fā)育樹圖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本院主要流行的CRKP為產(chǎn)KPC型(10/11),與既往資料相符[8]。產(chǎn)KPC型CRKP主要是從ICU、呼吸病房、急診日間病房分離出來,且這些患者住院期間均有侵入性操作這一危險因素,結(jié)合藥敏結(jié)果及CTX、armA、qnr等耐藥基因綜合分析,本研究顯示長期護理單元和相同病區(qū)的護理單元易分離出攜帶相同耐藥基因的CRKP,與既往研究結(jié)果一致[9],提示KPC、CTX等可能是通過基因水平傳播獲得。為進一步驗證此種假設(shè),我們進行了液相接合實驗,1、2、4、10號菌KPC基因可液相接合,位于質(zhì)粒上,且CTX-M-6基因可與KPC基因位于同一質(zhì)粒上。根據(jù)MLST分型結(jié)果,1、2號菌均為ST15,系統(tǒng)發(fā)育樹圖顯示親緣關(guān)系為100%,可以推定為同一克隆。3、4、7號菌均分離自ICU病房,采樣日期相近,且均為ST2250,4、7號菌均攜帶KPC、armA基因,親緣關(guān)系>90%,3、4號菌均攜帶KPC、CTX基因,4號菌攜帶KPC、CTX、armA基因,可能為3、7號菌相關(guān)耐藥基因水平傳播、嵌合后的子代,雖需要進一步證據(jù)支持,但4號菌接合成功證明KPC存在于接合質(zhì)粒,共軛傳播CTX產(chǎn)KPC酶和CTX-M-6群耐藥基因共存在本研究得到證實。8、10號菌分離自急診日間病房,均攜帶KPC、qnr基因,為ST23,親緣關(guān)系>95%,可能為耐藥基因水平傳播所致,已有研究觀察到產(chǎn)KPC型CRKP嵌合qnr后一起水平傳播,更有甚者可以分配到多重耐藥高風險的CC-258中去[10],這種水平轉(zhuǎn)移傳播的特點是CRKP多次大規(guī)模流行的分子遺傳學(xué)基礎(chǔ)??紤]到產(chǎn)酶基因亦可由轉(zhuǎn)座子、整合子等其他可移動元件介導(dǎo),具體傳播路徑有待進一步研究。
作者簡介:鐘太清(1990-),男,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細菌耐藥機制及分子流行病學(xué)研究。
參考文獻:
[1]王 輝.《臨床微生物學(xué)檢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5.
[2]尚 紅,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
[3]Ellington M J,Kistler J,Livermore D M,et al.Multiplex PCR for rapid detection of genes encoding acquired metallo-beta-lactamases[J].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2007,59(2):321.
[4]Guo X,Cao Z,Dai Z,et al.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multidrug-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 Central China[J].Jpn J Infect Dis,2017,70(3):229.
[5]Diancourt L,Passet V,Verhoef J,et al.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Nosocomial Isolates[J].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5,43(8):4178.
[6]Zarrilli R,Tripodi M F,Di P A,et al.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high-level aminoglycoside-resistant enterococci isolated from patients in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southern Italy[J].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2005,56(5):827.
[7]Anderson D J,Richet H,Chen L F,et al.Seasonal variation in Klebsiella pneumoniae bloodstream infection on 4 continents[J].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08,197(5):752.
[8]劉希華,鐘太清,朱元琪,等.產(chǎn)KPC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的檢測及感染現(xiàn)狀[J].中國實驗診斷學(xué),2017,21(2):225.
[9]Aschbacher R,Pagani L,Doumith M,et al.Metallo-β-lactamases among Enterobacteriaceae from routine samples in an Italian tertiary-care hospital and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 during 2008[J].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n,2011,17(2):181.
[10]Franco M D,Paone L,Novati R,et al.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carbapenem resistantEnterobacteriaceaein Valle d’Aosta region,Italy,shows the emergence of KPC-2 producingKlebsiella pneumoniaeclonal complex 101 (ST101 and ST1789)[J].Bmc Microbiology,2015,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