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翠嬋
摘 要:在母系氏族的婦女在采集或原始農(nóng)業(yè)中起著主導作用,他們占據(jù)了社會的主導地位而成為婚姻的主體。在母系社會,繼承制度、結婚后居住的形式、家庭資源的分配和家庭權利的掌握都更強調母系家族成員之間的聯(lián)系。上百年來,母系或母系氏族制度在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界是最有爭議的話題,也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研究課題。文章重點結合前人研究,探討一下母系社會的起源。
關鍵詞:婦女婚姻;母系氏族;母權制
中圖分類號:K2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30
在母系社會,婦女在采集或原始農(nóng)業(yè)中起主導作用,因而其社會地位,包括婚姻,都高于男子,不僅世系或財產(chǎn)的繼承按母系計算,氏族公社的政治權力也完全由婦女所控制。具體而言,母系社會中的繼承制度、婚后居住形式、家庭中的資源和權力分配及后代的確認等各社會層面更強調母系親屬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母系氏族的女性作為婚姻的主體占據(jù)社會主導位置。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婦女是整個人類崇拜的偶像。因為是她們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自然世界。她擁有能孕育出神奇生命的子宮,生下奇跡般的生命體,并用一種魔法般的力量維持著每一個新生命,以此來繼續(xù)整個人類的發(fā)展。她發(fā)明了原始農(nóng)業(yè),建立了一個個社會大家庭。于是母系氏族公社在原始社會里悄然誕生,女性的地位和權力也達到了最高境界。
母系社會中的婚后居住形式常表現(xiàn)為男性擴散,即男性到妻子家與其親屬一起居住,在妻子家的農(nóng)田里勞動,被稱為從妻居(Matri local residence)。在母系家庭,家庭成員通常包括所有奶奶的孩子、奶奶和她的孩子們以及所有女兒的后裔,所有后代都跟母親同姓。所有的祖母和母親是母系家庭的家長,管理家中的大小事務。一個或幾個女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他們可能是親姐妹或表姐妹。她們必須一起照顧孩子,共同分擔家務和農(nóng)活,當然也分享家庭里所有的資源。男人負責建造房子、進行貿(mào)易和組建或參與馬幫商隊,還有參加宗教活動。偶爾幫助女性進行野外工作。大部分的田間與野外工作和其他絕大部分家務幾乎都是由女人做的。所以母系氏族社會對于女性來說,不存在任何法律的約束,也不需要用法律來保障婦女的權益。
關于母系社會的由來,普遍的說法是距今約十至二三十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遠古社會由原始人群階段進入母系氏族社會。母系社會又稱母系氏族制社會,是建立在母系血緣關系上的社會組織,是按母系計算世系血統(tǒng)和繼承財產(chǎn)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會的第一階段。
最早提出母系社會概念的是瑞士學者約翰·巴霍芬,在他1861年出版的《母權論》著作中,首次認定在原始社會早期人們曾生活在無限制的亂交狀態(tài)中;在這種社會里,不可能建立父系制度,只有通過母親來追認后裔,因而存在著母親在社會中起支配作用、女性占統(tǒng)治地位的母權制時代。19世紀中后期,以美國著名學者路易斯·亨利·摩爾根為代表的古典進化學派人類學家以加拿大土著民族易洛魁人存在母系社會為例,進一步論述并闡發(fā)了巴霍芬的主張,認為“原始的母權制氏族是一切文明民族的父權制氏族以前的階段”,發(fā)現(xiàn)和研究了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并建構了一套以母系社會為基礎的原始社會史體系。在《古代社會》這部經(jīng)典性的著作中,摩爾根認為,母系社會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經(jīng)歷過的一個歷史階段,它上起于實行男女“雜交”的原始群,下終于父系氏族社會的確立。從蒙昧時代中期一直延續(xù)到野蠻時代中期,即相當于考古學文化上的舊石器中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中期。
之后,摩爾根的這一發(fā)現(xiàn)得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支持,恩格斯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恩格斯將自己的唯物史觀與這一觀點相結合,出版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一著作后來成了各共產(chǎn)主義國家的社會學經(jīng)典,在西方一些國家中也頗有影響,也確立了母系社會存在于人們心中的牢固地位。
群婚制是生產(chǎn)力低下的群居社會中必然產(chǎn)生的婚制形式,因為群婚能促進群的凝聚力,提高婦女受孕的可能性,滿足氏族繁衍發(fā)展的需要。群婚制必然導致從母親的一方來確定世系,因為“一切形式的群婚家庭中,誰是某一個孩子的父親是不確定的,但誰是孩子的母親則是確定的”。恩格斯雖然通過推斷得出了上述觀點,然而受資料局限,他舉不出具體的實例來證明,只好說:“血源家庭已經(jīng)絕跡了。甚至在歷史所記載的最粗野的民族中問,也找不出一個可以證實的例子來。”
參考文獻:
[1]陳剩勇.中國古代母系社會再認識[J].學習與探索,1993(1).
[2]諾布旺丹,巴桑卓瑪.藏傳佛教的兩種女性觀[J].中國西藏(中文版),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