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交通便塞與古鎮(zhèn)興衰

        2018-05-25 10:43:18朱小陽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西河碑刻古鎮(zhèn)

        朱小陽

        摘 要:交通狀況與經(jīng)濟發(fā)展關系極大。明代中后期,由于全國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達,便捷的青弋江水路催生了西河鎮(zhèn)的興起。自清中葉直到民國,古鎮(zhèn)達到繁榮,最盛時小鎮(zhèn)有商鋪二百多家,在溝通皖南山區(qū)與蕪湖及長江中下游經(jīng)濟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青弋江水經(jīng)常泛濫,每當洪水退去,圩堤就要加高一次,但堤上的房屋無法升高,這就形成了圩堤高于房屋的特殊景象。20世紀70年代,由于皖南鐵路、公路的建設,逐漸取代了水路運輸,西河鎮(zhèn)走向衰落。所以,一個地方商品經(jīng)濟的盛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此地交通的便塞。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2435(2018)02009707

        關鍵詞:交通;西河;古鎮(zhèn);碑刻

        Abstract:Traffic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a great relationship.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due to the developed commodity economy in China, the convenient Qingyi River led to the rise of Xihe Town, which was built on the dike. In the middl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reached its prosperity, with more than 200 shops at that time.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mmunicating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with the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Wuhu City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ue to the frequent flooding of Qingyi River, whenever the flood receded, the dikes embankment would be raised again and the embankment of the house could not be raised, which formed a special view of the dike above the house. Seventies of last century, becau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Wannan Railway and highway they replaced the waterway transport, Xihe town began to decline. Therefore,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a local commodity economy much depends on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congestion here.

        一地的交通狀況與一地的經(jīng)濟發(fā)展關系極大。在近代交通工具出現(xiàn)之前,水路由于具有運輸便捷、運載量大、成本較低的特點,是商品貿(mào)易的主要載體。一個地方有無便捷的水上交通,直接關系到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狀況。大到一個城市,小到一個市鎮(zhèn),無不如此。位于青弋江畔的蕪湖縣西河古鎮(zhèn)是隨交通便塞而興衰的典型。

        西河古鎮(zhèn)位于今蕪湖縣紅楊鎮(zhèn)內(nèi)青弋江段西側(cè)。站在青弋江東側(cè)遙望,對岸的河堤上矗立著一幢幢古老的建筑,像一條巨龍仰臥在高高的圩堤上。巨龍的尾部,有一座亭子,亭內(nèi)供奉著一尊八面佛,這尊八面佛似乎在保佑著古鎮(zhèn)居民歲歲平安。圩堤下方建有石塊或古磚壘起的護堤,不少民居就建在這些護堤上。從石塊表面的青苔、古磚墻上還殘留的用來加固的鐵餅來看,無疑已有百余年的歷史了,從圩堤根部要走五六十級臺階才能到達圩堤上面的古鎮(zhèn)。建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寬7.6米、60級臺階的所謂洋碼頭,昭示著當日古鎮(zhèn)的繁華。

        關于這樣一個建在圩堤上的特色小鎮(zhèn),囿于資料的限制,學界幾乎沒有研究,筆者通過爬梳有關資料并作實地調(diào)查走訪,對西河這一皖南古鎮(zhèn)作一初步研究,就教于方家。

        一、便捷的水路交通催生西河鎮(zhèn)興起

        西河不是河,它只是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的名稱。它座落于沈公圩東堤,東瀕青弋江,與羅公圩隔江相望;西臨資福河與南陵縣東七圩為鄰,西北、北與南陵縣東塘圩、太豐圩隔河相望;西南與鐵家灘、高興壩、王家村等自然村接壤。

        西河一帶原是一片沼澤湖灘,雜草叢生,人煙寥寥,水患嚴重,俗稱“草頭湖”。漢代屬丹陽郡宛陵縣。隋朝,改宛陵為宣城,始屬宣城縣。因其坐落在青弋江西岸,故得名“西河”。明萬歷庚寅(1590),西河建有“西是庵”。據(jù)載:此庵還頗具規(guī)模,“講經(jīng)參議者無不結(jié)社其中。殿后有閣數(shù)楹,東顧長河,檣帆如織;平原西眺,則良疇交風,遠岫棲雪,人景如在圖畫中?!盵1]1203萬歷期間,鄉(xiāng)飲賓王庭欽、監(jiān)生王庭諫也在此建一“茶庵”,到了清代,二人后裔又募資重修,后毀于兵。[1]191清初,沿襲明代鄉(xiāng)、都、里制,全縣分為四鄉(xiāng),西河屬于西鄉(xiāng)。清嘉慶年間,設立過軍事防務機構(gòu),一度曾稱之“西河汛”。民國年間,西河鎮(zhèn)又是宣城縣7個鎮(zhèn)之一。[2]41西河因臨資福河,又曾稱“資福鎮(zhèn)”。乾隆《宣城縣志》中沒有市鎮(zhèn)一門,因此沒有西河的記載。嘉慶《寧國府志》稱:“案市鎮(zhèn)一門乾隆府縣志皆不載,今據(jù)宋明諸書及《大清一統(tǒng)志》《江南通志》備登之?!盵3]401據(jù)此志記載:“西河鎮(zhèn)距城七十里”,就是說西河距當時宣城縣治七十里路。上世紀七十年代,西河才劃歸蕪湖縣。

        青弋江發(fā)源于安徽黟縣黃山北麓,經(jīng)今天的石臺縣、黃山市黃山區(qū)、涇縣、宣城市、南陵縣、蕪湖縣等地,在今蕪湖市區(qū)匯入長江。青弋江全長275公里,有大小支流30余條,流域面積8178平方公里,是長江下游最大的一條支流。它是溝通皖南各縣和長江的主要通道。西河是青弋江中游和下游的轉(zhuǎn)運港口,上中游水道淺險受限,下游航道寬闊水深,地理位置尤顯重要。灣沚以下可常年通航,西河至灣沚段可季節(jié)性通航,西河以上只有吃水不深的輕舟小舸、寬艙船(俗稱宣踏子)或竹木排筏可航。清代,太平縣“水達鳩江(今蕪湖)”,運載糧食時需視青弋江水位,“小漲則小舟載二三十石,……水稍平則不過十數(shù)石或數(shù)石。”[4]135

        青弋江經(jīng)常泛濫成災,種莊稼只能靠天收?!霸┟鞒?,有外地章姓外號富三公帶領一批難民到西河一帶開荒定居,至今該圩群眾對章姓后裔仍稱‘草湖章?!盵5]170以后逐漸又有一些民眾來此墾田,并按地勢高低劃分為韓家、墩上、鳥塘、前湖、高興、隔鄰、山東、新興、低湖9個小壩?!懊餍履觊g(1426-1435),復由宣城縣沈知事主持圈筑圩堤,圩民為不忘其圈圩功績,故名沈公圩?!盵6]170飽嘗洪災之苦的老百姓總想尋找一塊高地建房安家,而這一帶到處都是一望無際的平原,所以圩堤建成后,就有一些居民選擇圩堤安家,逐漸形成了圩堤上的民居聚落。這里真正形成市鎮(zhèn),還有賴于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據(jù)當?shù)乩先嘶貞?,西河古?zhèn)的形成當是明代中后期。揆諸史實,這一說法是可信的。為什么這一時期這里能夠形成古鎮(zhèn)呢?

        第一,明代中后期,全國社會經(jīng)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各地的商品流通日益頻繁。所謂“燕、趙、秦、晉、齊、梁、江、淮之貨,日夜商販而南;蠻海、閩、廣、豫章、楚、甌越、新安之貨,日夜商販而北”。[7]在這種大背景下,徽商乘勢崛起?;丈套叱龃笊?,主要有三條水路:一是通過新安江直下杭州;一是通過閶江可南到江西鄱陽湖,再可南下閩粵;一是通過水陽江和青弋江北上可到達蕪湖縣,再入長江。當時的蕪湖是一個商品經(jīng)濟繁榮、交通發(fā)達便捷的城市,很多徽商順著青弋江北上蕪湖,或到長江沿線各個城市闖蕩開拓。在徽商的帶動和影響下,寧國府的宣城、涇縣、南陵、寧國、旌德、太平等縣的商人也憑地利之便順青弋江而下沿途經(jīng)商。這樣,青弋江成了十分繁忙的商品流通要道。

        第二,明清時期徽州府、寧國府的物產(chǎn)也是非常豐富的?;罩莞骺h盛產(chǎn)竹木和茶葉、生漆。寧國府的涇縣宣紙、蠶絲、茶葉等土特產(chǎn)品在清代已遠銷日本及東南亞一帶。嘉慶、道光年間,本縣宣紙棚戶業(yè)主已在滬、蘇各地開設紙棧,向日商直接出口。絲茶多由滬商轉(zhuǎn)口對外貿(mào)易。清末與民國初,宣紙對外出口成倍增長,絲、茶等土產(chǎn)品漸有下降。[8]336還有藥材,“寧郡山野最多,不下數(shù)百種?!盵2]577茶葉也很有名,“宣城敬亭綠雪茶、南陵格里茶、寧國鴉山茶、涇縣白云茶、旌邑鳧山茶、太平云霧茶品最高,至松蘿茶處處皆有。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廣。六縣每歲銷引三萬有余?!盵2]577寧國府的漆聞名全國,清代宣城大詩人沈泌有《割漆謠》:“周官漆林裨王政,宣州睦州產(chǎn)最勝?!盵2]577這些豐富的物產(chǎn)必然要與外地交流,青弋江正是不二之選。明清時期寧國府的商人把山區(qū)的特產(chǎn)順江而下運到蕪湖集散,當然沿青弋江的各個碼頭也是皖南商人停留經(jīng)營之地。販運山貨去蕪湖的商人,西河正是中途歇腳之地。有的商人到了西河,已近日暮,必須在此歇宿,短暫停留,稍作休整。此處離蕪湖還有水路一百里左右,第二天啟程,一天半可以到達。

        第三,從蕪湖采購的商品運往上游山區(qū)的船只一般也在西河停留,翌日再出發(fā)。明中葉以后,由于交通的便利,蕪湖已經(jīng)成為一個繁華的城鎮(zhèn)。長江上下游各地的物產(chǎn),這里幾乎都能買到。明初人黃禮就說過:“蕪湖附河距麓,舟車之多,貨殖之富,殆與州郡埒。今城中外,市廛鱗次,百物翔集,文彩布帛魚鹽襁至而輻輳,市聲若潮,至夕不得休?!盵9]卷一到了明中后期更有發(fā)展,幾成都會。皖南山區(qū)的商人將山貨在蕪湖脫手后也會采購一些山區(qū)的稀缺商品運回山區(qū),逆水行舟更困難,所以也有不少商人需在西河暫時歇息。

        第四,西河處于水網(wǎng)發(fā)達的江南圩區(qū),這里水稻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十分發(fā)達,盛產(chǎn)油、米、藕等商品,而這些也是山區(qū)所需要的物品。隨著此地人氣的逐漸旺盛,當?shù)厣倘藦氖徍蚱渌胤讲少徱恍┥唐穪泶虽N售。所以徽寧一帶商人在此能采購到各式各樣物品,銷往上游山區(qū)。

        定居在西河的居民多為北方移民的后裔,他們先祖從北方遷徙到徽州、寧國等地,后又有部分再遷到西河一帶。如章仔鈞曾孫由徽州遷居漆林(今涇縣安吳鎮(zhèn)),經(jīng)章渡沿青弋江進入西河。涇縣桃花潭的水東翟氏、査濟村的查氏、休寧汪氏、歙縣程氏、太平縣甘棠鎮(zhèn)崔氏等,皆沿青弋江順流而下定居西河。旌德的趙氏、譚氏,則先流入宣城后轉(zhuǎn)徙西河;周氏、李氏、萬氏、董氏等也如是轉(zhuǎn)徙西河一帶。上述姓氏后裔至今仍居西河。筆者在西河實地調(diào)研時,發(fā)現(xiàn)一位老人家藏新修《燉煌世家洪氏宗譜》,其中說到洪氏源流:“三國時期,洪進率萬戶之眾及屯田漢兵南徙,部分子孫落戶皖南歙縣一帶。嗣后洪氏多聚居江蘇下邳、盱眙地區(qū)。古下邳、盱眙為一郡所轄。時部分豪門借江南開發(fā)之機,往往遷至浙江會稽、安徽宣城及歙祁等地。”[10]卷一可見歷史上有不少徽州人來宣城一帶定居。隨著人口的增加,西河鎮(zhèn)開始向圩堤內(nèi)側(cè)發(fā)展,延伸至鐵家灘、王家村一帶,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

        二、由遺存碑刻窺見西河鎮(zhèn)商業(yè)盛況

        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到了清代中葉,隨著全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更加繁榮。西河古鎮(zhèn)也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的西河古鎮(zhèn),街心全由青石路面鋪就,曲折蜿蜒約 1200米,整個街道呈南北走向,寬窄不勻,一般為2-3米。南面稱上街,北面稱下街。上到今天的王家大屋,下到最南端的八面佛,街道兩側(cè),商店鱗次櫛比,真正成了商品中轉(zhuǎn)站和集散中心?;罩莞?、寧國府的商人將山區(qū)出產(chǎn)的木材、竹子、茶葉、木柴、紙(表芯紙)等商品成批運往蕪湖。西河的江面上停滿了山區(qū)來的木排和竹排,這些竹木大多都先運往蕪湖,再從蕪湖進入長江,運往南京、鎮(zhèn)江、揚州、蘇州、上海等地出售。當然也有的就在西河當?shù)爻鍪?。太平府涇縣出產(chǎn)一種較粗糙的缸、壇、罐等,是百姓大眾生活必需品,很受大眾歡迎。涇縣的商人往往在木筏上攜帶大批各種不同規(guī)格的缸、壇、罐等運到蕪湖集散。從蕪湖來的船只裝滿了各種蔬菜種子、大米、日用百貨、徽寧一帶棉布、絲綢、瓷器、鐵制生產(chǎn)工具等等,也在此停留,準備運往山區(qū)銷售。

        由于上下水的商人往往都在此停留或住宿,使得西河古鎮(zhèn)人氣更旺。碼頭通往街道的巷道就有十幾條,如許蔚南巷、五顯殿巷、江東巷、芮家巷、土地巷、章家巷、永隆巷等。最盛時古鎮(zhèn)有200多家商店,各種服務設施如飯館、客棧、藥店甚至浴室等都一應俱全。豆腐店就有一二十家,醬坊、糕點店有十余家,糖坊、雜貨店、鐵匠鋪、銅匠店、秤店、布機店、雜貨店、礱坊、木器店、篾器店、布店、米行、京貨、豆腐店、藥店、醬坊、木材行、機坊(織布,紗從蕪湖進)、飯店、香店(香燭紙馬)等等。明代后期煙葉傳入中國后,迅速在國內(nèi)推廣。到了清代,吸煙人數(shù)猛增。上世紀中葉,西河也有了黃煙店,著名者是王元大黃煙店,其煙葉是從外地買進,在此加工成煙絲,吸水煙的人就離不開這種煙絲,所以外地來此批發(fā)黃煙的人也很多。西河藥店有十幾家,大者有二三家(既賣藥也看?。?,像“陳恒生”老店;浴室就有六家,樓上樓下。尤其是還有女浴室,是一名女老板王承(澄)清所開。由于西河商品流通十分旺盛,所以當時民間流傳一句諺語:“買不到的東西去西河,賣不掉的東西去西河。”可見當年西河商品交易的繁榮景象。

        蕪湖的大米往往供應長江下游的各大城市,蕪湖的糧行除了在蕪湖周邊和江北收購大米外,也到西河設行收購。最盛時古鎮(zhèn)糧行多達二三十家。西河地處沈公圩,盛產(chǎn)稻米。另外周邊南陵、宣城等地的大米也有運到此地與糧行交易。

        上個世紀初,西河人們以財富、名氣、房產(chǎn)、公認度來劃分商人的等級,公認有“西河八大家”,其中經(jīng)營各種行業(yè)的都有。

        在此經(jīng)營的商人來自四面八方,主要是太平府涇縣、旌德、太平三縣的商人。也有徽州府的商人。還有不少廬州府的人來此經(jīng)商,并定居在西河。由于商人眾多,事務繁雜,所以各地商人也紛紛建起會館,西河就建有旌德會館、廬和會館(或稱江北會館,廬州、和縣商人所建)、蕪湖會館等。

        古鎮(zhèn)商人在致富后也不忘公益事業(yè)。道光十三年(1833),西河一帶“歲遭屢歉,谷無玉庇,米與珠同”,餓殍遍野?!芭e目則長眠野藪,傷心是倒斃通衢”,于是西河成立澤及堂,發(fā)起捐款購買義冢,西河有140家商戶踴躍捐款,先后購買兩堟土地作為義冢,安葬死者。[11]捐輸商家名單如下:

        澤及堂捐輸碑記

        大清道光拾叁年歲次癸已仲呂月 吉立

        咸豐十年以前老行公堂捐助屋 洋 叁拾元

        同治八年十二月章 經(jīng)手

        朱德豐(捐錢四拾兩) 張順和(捐錢四拾兩) 張元豐(捐錢四拾兩) 吳正裕(捐錢伍拾兩) 張濰新(伍拾兩) 章重光(伍拾兩) 章必持(伍拾兩) 章連豐(伍拾兩) 吳中孚(伍拾兩) 吳中和(伍拾兩) 汪 (伍拾兩) 洪桐蔭堂(伍拾兩) 章珍士(伍拾兩) 翟彰明公(伍拾兩) 呂德元(伍拾兩) 田怡成(伍拾兩) 吳燕山公(伍拾兩) 朱永成典(捐錢壹伯兩) 朱永吉典(捐錢壹伯兩) 吳崇禮公(捐錢壹伯兩)吳燕翼堂(捐錢弍伯兩) 朱祥集(捐錢弍拾兩) 聚和坊(捐錢弍拾兩) 吳汾(捐錢弍拾兩) 正大坊(捐錢弍拾兩)吳復成(捐錢弍拾五兩)汪春茂(捐錢叁拾兩) 張義和(捐錢叁拾兩) 吳道盛(捐錢叁拾兩) 鳳恒源(捐錢叁拾兩) 吳恒豐(捐錢叁拾兩) 潘吉謙(捐錢叁拾兩) 吳恒春(捐錢叁拾兩) 潘怡怡(捐錢叁拾兩)張日新(捐錢叁拾兩) 張吉慶 (捐錢叁拾兩) 張謙益(捐錢叁拾兩) 張兆豐(捐錢叁拾兩) 鳳癀源(捐錢叁拾兩) 大道坊(捐錢叁拾兩) 章殿颺(捐錢叁拾兩) 吳慶成(捐錢叁拾五兩) 癀新坊(捐錢壹十兩) 鳳永茂(捐錢壹十兩) 中立坊(捐錢壹十兩) 陳開泰(捐錢壹十兩) 致聚坊(捐錢壹十兩) 章炳南(捐錢壹十兩) 致和坊(捐錢壹十兩) 萬孚坊(捐錢十五兩) 萬順坊(捐錢十五兩) 吳慶豐 (捐錢弍拾兩) 亨泰坊(捐錢弍拾兩) 吳永元(捐錢弍拾兩) 陶泰與(捐錢弍拾兩) 潘仁泰(捐錢弍拾兩) 聚成坊(捐錢弍拾兩) 郭泰坊(捐錢弍拾兩) 謙泰坊(捐錢弍拾兩) 章鼎豐(捐錢弍拾兩) 潘恒盛(捐錢弍拾兩) 吳源茂(捐錢弍拾兩) 王敬修堂(捐錢弍拾兩) 通泰坊(捐錢五兩) 陳大與(捐錢五兩) 王啟泰(捐錢五兩) 吳正美(捐錢五兩)恒泰坊(捐錢五兩) 毛錦茂(捐錢五兩) 鳳源源(捐錢五兩) 查意豐(捐錢六兩) 鳳義泰(捐錢六兩) 呂萬生(捐錢六兩) 潘謙吉(捐錢七兩) 潘志和(捐錢七兩) 潘咸吉(捐錢七兩) 張孚吉(捐錢七兩) 方尚德(捐錢七兩) 吳恒昌(捐錢八兩) 吳永慶(捐錢十兩) 汪德昌(捐錢十兩) 義森坊(捐錢十兩) 三泰店(捐錢十兩) 江益與(捐錢十兩) 王恒春(捐錢三兩) 陳震泰(捐錢三兩) 元聚店(捐錢三兩) 潘洪盛(捐錢三兩)王振川(捐錢三兩) 鳳永立(捐錢三兩) 瑞和店(捐錢三兩) 寕豐店(捐錢三兩)和與店(捐錢三兩) 汪吉成(捐錢三兩) 恒吉店(捐錢三兩) 慶元店(捐錢三兩) 鳳致大(捐錢三兩) 鳳復大(捐錢三兩) 復與店(捐錢三兩) 慶和店(捐錢三兩) 永美店(捐錢三兩) 張義泰(捐錢四兩) 鳳大有(捐錢四兩) 怡順店(捐錢五兩) 啟源店(捐錢五兩) 方德慶(捐錢弍兩) 呂桃(捐錢弍兩) 汪有恒(捐錢弍兩) 汪金泰(捐錢弍兩)陳文泰(捐錢弍兩) 胡隆典(捐錢弍兩) 王西林( 捐錢弍兩) 王長發(fā)(捐錢弍兩)嘉與店(捐錢弍兩) 恒升店(捐錢弍兩) 日升店(捐錢弍兩) 潘恒天(捐錢弍兩) 呂益昌(捐錢弍兩) 全吉店(捐錢弍兩) 鳳和與(捐錢弍兩) 潘和發(fā)(捐錢弍兩) 義順店(捐錢弍兩) 鳳義慶(捐錢弍兩) 董積盛(捐錢弍兩) 王如川(捐錢弍兩) 汪本立(捐錢三兩) 維昌店(捐錢三兩) 丁義昌(捐錢二兩) 怡盛店(捐錢二兩) 汪應誠(捐錢二兩)呂癀生(捐錢二兩) 方利記(捐錢二兩) 呂晉泰(捐錢二兩) 陳與發(fā)(捐錢二兩) 呂紹慶(捐錢二兩) 方正隆(捐錢二兩) 永典店(捐錢二兩) 江熒若(捐錢二兩) 恒生店(捐錢二兩) 呂典發(fā)(捐錢二兩)

        光緒三年(1877),水災后由于青弋江上的橋梁被大水沖毀,急需重修橋渡,鎮(zhèn)上發(fā)起捐輸,眾多商家積極響應。后將捐輸各商家名稱刻碑勒石,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因這份資料比較珍貴,特全文移錄如下:

        西河鎮(zhèn)樂輸碑

        大清龍飛光緒叁年歲次丁丑季秋月榖旦立

        趙永隆捐錢五兩 吳福茂捐錢五兩 張延魁捐錢五兩 程瑞與捐錢五兩 洪可言公捐錢陸兩 王恒春捐錢陸兩 王義泰捐錢陸兩 湯義發(fā)捐錢柒兩 源泰油坊捐錢捌兩 徐長泰捐錢拾兩 陶洪順捐錢拾兩 潘義成捐錢拾兩 周大和捐錢拾兩 榮泰捐錢十二兩 章秉培捐錢十五兩 澤及堂洋貳拾兩 老行公堂洋叁拾柒兩 永安堂錢壹伯兩 趙義記捐錢肆兩 鳳怡大捐錢肆兩 鳳大有捐錢肆兩 吳義發(fā)捐錢肆兩 周永茂捐錢肆兩 天泰捐錢肆兩 鳳聚源捐錢伍兩 陳泰興捐錢伍兩 元發(fā)捐錢伍兩 鳳致大捐錢伍兩 鮑德和捐錢伍兩 章怡新捐錢伍兩 宏泰捐錢伍兩 呂同義捐錢伍兩 崔癀和捐錢伍兩 允元順捐錢伍兩 正泰行捐錢伍兩 胡同慶捐錢伍兩 鳳復大捐錢伍兩 張成和捐錢伍兩 朱元茂捐錢伍兩 竟成捐錢貳兩 汪余祥捐錢二兩伍錢 汪意和捐錢叁兩 曹義和捐錢叁兩 汪萬成捐錢叁兩 舒永泰捐錢叁兩 王永泰捐錢叁兩 王德昌捐錢叁兩 章恒新捐錢叁兩 振泰捐錢叁兩 馬圣猷捐錢叁兩 鳳萬興捐錢叁兩 馬為天捐錢叁兩 鳳義泰捐錢叁兩 朱同發(fā)捐錢叁兩 鳳義慶捐錢叁兩 宏大捐錢叁兩 胡思義捐錢叁兩 王子嘉捐錢叁兩 王聿修捐錢叁兩 李錦武捐錢叁兩 呂仁和捐錢貳兩 恒生堂捐錢貳兩 向同發(fā)捐錢貳兩 吳承鰲捐錢貳兩 張義大捐錢貳兩 陶源泰捐錢貳兩 張復和捐錢貳兩 和興捐錢貳兩 榮慶捐錢貳兩 張義森捐錢貳兩 章和興捐錢貳兩 舒萬和捐錢貳兩 章繼恩捐錢貳兩 吳福裕捐錢貳兩 章源順捐錢貳兩 潘奎源捐錢貳兩 盛復興捐錢貳兩 董和發(fā)捐錢貳兩 呂大成捐錢貳兩 王和太捐錢貳兩 謝萬順捐錢貳兩 王同泰捐錢壹兩 程觀應捐錢壹兩 鳳義興捐錢壹兩 章承生捐錢壹兩 洪渭政捐錢壹兩 王金南捐錢壹兩 汪敬夫捐錢壹兩 和發(fā)捐錢一兩伍錢 吳義生捐錢一兩伍錢 王德成捐錢一兩伍錢 胡隆興捐錢一兩伍錢 鳳隆昌捐錢一兩伍錢 呂永成捐錢一兩伍錢 吳仁泰捐錢一兩伍錢 邵萬和捐錢貳兩 李復泰捐錢貳兩 王信泰捐錢貳兩 董怡發(fā)捐錢貳兩 復成捐錢貳兩 鳳大生捐錢貳兩 李永順捐錢壹兩 趙嘉會捐錢壹兩 無名氏捐錢壹兩 胡泰興捐錢壹兩 李永興捐錢壹兩 呂日升捐錢壹兩 章德大捐錢壹兩 翟怡慶捐錢壹兩 章述夫捐錢壹兩 章余慶捐錢壹兩 呂春和捐錢壹兩 萬盛樓捐錢壹兩 汪義和捐錢壹兩 鳳復順捐錢壹兩 陶正興捐錢壹兩 葉恒泰捐錢壹兩 陳恒玉捐錢壹兩 吳正泰捐錢壹兩 翟泰豐捐錢壹兩 章必開捐錢壹兩 陶祥泰捐錢壹兩 江義和捐錢壹兩 陶運綸捐錢壹兩 翟福順捐錢壹兩 陶元泰捐錢壹兩 趙義茂捐錢壹兩 德順樓捐錢壹兩 世順捐錢壹兩 吳樹勛捐錢壹兩 汪癀義捐錢壹兩 汪仁和捐錢壹兩 郎興發(fā)捐錢壹兩 郎朝富捐錢壹兩 張恒茂捐錢壹兩 吳復盛捐錢壹兩 袁邦俊捐錢壹兩 章繼善捐錢壹兩 程義發(fā)捐錢壹兩 左生一堂捐錢壹兩 方義發(fā)捐錢壹兩 翟同興捐錢壹兩 呂恒足捐錢壹兩 張義隆捐錢壹兩 王啟泰捐錢壹兩 孫永源捐錢壹兩 陳興發(fā)捐錢壹兩 萬有捐錢壹兩 田永和捐錢壹兩 鳳裕和捐錢壹兩 章源發(fā)捐錢壹兩 王義亨捐錢壹兩 德發(fā)捐錢壹兩 任德泰捐錢壹兩

        重修橋渡捐輸名目列左[12]

        從上述碑文可以看出:第一,捐輸者共154家,這當中絕大多數(shù)是商號名或店鋪名,可見當時西河鎮(zhèn)上商業(yè)繁榮、店鋪林立的情況。第二,我們比較一下兩塊碑文,相隔44年,竟然發(fā)現(xiàn)有七家仍然存在,它們分別是王啟泰、鳳義泰、王恒春、鳳致大、鳳復大、鳳大有、鳳義慶,它說明這七家商店至少存在了四五十年以上,這也是比較罕見的。第三,捐輸大多是捐一兩、一兩五錢,但也有捐肆兩、伍兩、陸兩、柒兩、捌兩的,老行公堂捐洋叁拾柒兩,永安堂捐錢壹伯兩,是最多的一家,可見此家生意做的很大。第四,徽商在其中不占多數(shù)。據(jù)當?shù)乩先嘶貞?,西河?zhèn)上的商人大多是涇縣、旌德、太平縣的商人,徽州商人不多。素有“無徽不成鎮(zhèn)”之稱的徽商為什么在西河比較少呢?一因為是涇縣、旌德、太平縣三縣商人到西河最為便利,離家鄉(xiāng)也近,所以來此經(jīng)商者較多。對徽商而言,沿青弋江而下,只有黟縣商人最方便,因為青弋江就發(fā)源于黟縣;績溪商人多沿水陽江而下,而水陽江又在西河下流清水河處與青弋江匯合。蕪湖是一個熱鬧非凡的四達碼頭,在這里經(jīng)商自然機會比西河多得多。二是因為途經(jīng)西河的徽商當然決不止黟縣一縣,其他各縣商人如要運竹木柴炭茶到蕪湖或到長江下游各城市銷售,也必經(jīng)西河,但他們一般多只在西河作短暫逗留,更少在這里安家落戶。因此,在西河的徽商不占主導地位。

        三、交通格局變化與古鎮(zhèn)衰落

        繁榮的西河古鎮(zhèn)在歷史上也經(jīng)歷過幾場浩劫。第一次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兵燹。清咸豐三年(1853)正月,太平軍突破清軍安徽防線,水陸并進,占蕪湖,據(jù)金陵。清廷下詔罪己,急令各地團練自衛(wèi),古鎮(zhèn)改稱西河團。由于西河為周邊稻米集散地,咸豐年間,太平軍與清兵在此筑營鏖戰(zhàn),爭奪糧源。據(jù)曾國藩奏稱:咸豐九年(1859)十一月,“寇(指太平軍)退踞許屯埠(許鎮(zhèn)),進犯西河,朱景山等創(chuàng)之,增軍守東守西。寇迭窺灣沚,我軍渡河擊?!盵13]卷四七五同年,太平軍數(shù)萬人于南陵縣城出發(fā),打敗清軍,占領西河鎮(zhèn)。同治元年(1862)六月十五日,湘軍鮑超部攻陷寧國府,使得太平軍輔王楊輔清經(jīng)營多年的皖南根據(jù)地完全喪失;農(nóng)歷十一月初,為奪回被清軍占領的寧國府城(宣城),太平軍自灣沚渡青弋江占領西河,截斷清軍寧國糧道,屯糧于馬家園。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初一日,太平軍“嘯聚西河、灣沚、紅楊樹、黃麻渡(今黃墓渡)、麒麟山一帶,不下十萬余人”,圖襲湘軍高祖山老營,清軍“眾軍合力蹙之,追襲四十余里,遂平高嶺、周家橋諸壘,直抵西河。賊乃倚水為險,對河立陣,意圖抗拒。俄而盧榮忠?guī)獱I炮劃由清弋江駛下,我軍結(jié)筏爭渡,水陸夾剿,浮戮無算,立毀堅巢,敗賊始往桃花園、灣沚一路而遁”[14]奏稿之六,鮑超督率諸將,分路出擊,大獲全勝,旋即收復西河,即派何紹彩一軍守西河。

        四年間,西河古鎮(zhèn)成為清軍與太平軍拉鋸戰(zhàn)的戰(zhàn)場,西河古鎮(zhèn)受到重創(chuàng)。百姓蒙受其難,店鋪紛紛倒閉,大批商人外逃,居民背井離鄉(xiāng),這也是現(xiàn)今留存古建筑多為清中晚期之故。太平天國失敗后,逃難的鄉(xiāng)民、商人才紛紛回歸,古鎮(zhèn)漸漸恢復生機。

        第二次重創(chuàng)是在日軍侵華時期。據(jù)當?shù)乩先嘶貞洠?938年2月11日,六架日機對西河古鎮(zhèn)狂轟濫炸,西河一片慘景。14日,五架日機再次飛臨西河上空,丟下幾顆炸彈即去;農(nóng)歷三月,一架日機三顧西河。重建于1912年的王家大屋墻壁和廂房木板至今仍見炸彈所遺痕跡。西河商人紛紛避難離鎮(zhèn)返鄉(xiāng),人走樓空,或店鋪易主,或為他人侵占。

        1940年4月23日,日軍由灣沚出動4000余步、騎、炮兵,占領西河鎮(zhèn)。次日,又兵分三路向西進犯。[15]305-3061944年3月29日,國民黨軍一四四師張昌德投日,率部進駐南陵,調(diào)轉(zhuǎn)槍口對付抗日軍民。日軍乘機南進,在黃墓渡、奎潭、埭南王埂、西河等地建立據(jù)點。[16]73西河商業(yè)受到再次受到重創(chuàng)。

        抗戰(zhàn)勝利直到上世紀70年代,古鎮(zhèn)又漸漸恢復并漸趨繁榮。不少船只夜間到達,但古鎮(zhèn)照樣營業(yè),西河幾乎成了不夜鎮(zhèn)。西河成了中心鎮(zhèn),周圍宣城、南陵、蕪湖三縣的茅鎮(zhèn)、金閣、黃墓、許鎮(zhèn)、洪楊、馬元、九蓮等方圓幾十里的人們都來西河采購。這里的紅花草竿高、質(zhì)量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廣東等省都有人來此批發(fā)紅花草籽。這里也盛產(chǎn)泥豆。泥豆可喂牛、榨油、做豆芽、豆腐等。外地不少商人也來此批發(fā)泥豆。

        但是,如此繁華的西河右鎮(zhèn)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終于衰落了,其主要原因就是交通格局的變化:

        第一,西河易遭水災,每年汛期都要被淹,尤其是1901年、1910年、1948年、1954年特大洪水,漫過圩堤,圩區(qū)全淹。1982年在青弋江上游建成陳村水庫。電站大壩位于涇縣桃花潭鎮(zhèn)的青弋江上,水庫建成后,青弋江航道水位受到控制,水運效益明顯下降,僅竹木排筏和小型機帆船及漁舟通航。[8]286這樣,皖南山區(qū)的豐富的物資循青弋江運出就受到極大限制。

        第二,近代以來,鐵路、公路運輸迅速發(fā)展,水路運輸逐漸被取代,這樣途經(jīng)西河的商人就越來越少了。皖贛鐵路1982年通車后,江南線路由蕪湖經(jīng)灣沚、宣城、旌德、徽州到江西的景德鎮(zhèn),大大便利了皖南山區(qū)與外界的聯(lián)系,青弋江水道運輸功能進一步弱化。

        第三,政府機構(gòu)遷出。當時西河公社、西河鎮(zhèn)政府都設在西河,1991年遷到紅楊鎮(zhèn),西河只成了一個社區(qū),政治文化地位下降。

        第四,改革開放后,西河居民的新生代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紛紛出去求學、打工,人口大量外流,這也加速了西河的衰落。

        四、余論

        西河的興盛得益于它的水路交通。青弋江是黟縣、涇縣、南陵三縣商人外出北上蕪湖或入長江的唯一便捷通道,西河是必經(jīng)之地。加上西河又是三縣交界、周邊物產(chǎn)豐富。而一旦交通格局發(fā)生變化,近代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了水運,西河的交通優(yōu)勢頓時喪失,盡管它的區(qū)位優(yōu)勢猶存,但也無可奈何地衰落下去。西河衰落的交通因素還在于其依賴的水運交通與現(xiàn)代交通方式難以銜接。近代以來的輪船無法在這樣的支線河流中大規(guī)模使用,導致商路必然發(fā)生移動。而同樣依賴水運的蕪湖卻可以利用瀕臨長江干流的地理位置,并采用新式輪船的方式,繼續(xù)保持其在商業(yè)上的優(yōu)勢。蕪湖地處吳頭楚尾,攬江望淮,襟寧帶漢,“扼中江之險”,素為皖江重鎮(zhèn),使之成為天然的商品集散地。在明清時期,蕪湖商業(yè)昌盛,“商千燈亂,吳歈雜楚歌。”[17]300近代以來,其交通樞紐的地位在新式交通工具促動下,仍享有“皖江中堅”的經(jīng)濟地位。由此可知,一個城鎮(zhèn)商業(yè)的興衰,首先取決于交通的便塞,其次也受到地理區(qū)位、經(jīng)濟腹地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古鎮(zhèn)的興衰有著其必然的規(guī)律,但是,如何復興傳統(tǒng)古鎮(zhèn),則是一個頗有價值的現(xiàn)實話題。

        參考文獻:

        [1]章綬.光緒宣城縣志[M].合肥:黃山書社,2008.

        [2]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宣城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3]鐘英.嘉慶寧國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4]陳汝霖,等.嘉慶太平縣志[M].合肥:黃山書社,2008.

        [5]蕪湖縣水利局.蕪湖縣水利文史匯編(內(nèi)部版)[G].蕪湖:1992.

        [6]蕪湖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蕪湖縣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7]李鼎.李長卿集[O].萬歷四十年.

        [8]涇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涇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9]梁啟讓,等.嘉慶蕪湖縣志[O],重印本,1913.

        [10]新修燉煌世家洪氏宗譜[O].現(xiàn)藏西河古鎮(zhèn)洪榮春老人家.

        [11]澤及堂捐輸碑記[O].現(xiàn)存西河鎮(zhèn).

        [12]西河鎮(zhèn)樂輸碑[O].現(xiàn)藏蕪湖縣西河鎮(zhèn)管委會.

        [13]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4]曾國藩.曾國藩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2011.

        [15]中共蕪湖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ǎn)黨蕪湖歷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16]本書編委會.中國共產(chǎn)黨蕪湖縣地方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17]蕪湖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蕪湖歷代詩詞(上)[M].合肥:黃山書社,2010.

        責任編輯:馬陵合

        猜你喜歡
        西河碑刻古鎮(zhèn)
        煙雨蒙蒙青西河
        小讀者(2021年2期)2021-03-29 05:03:52
        碑刻
        西河水云間
        青年歌聲(2019年8期)2019-12-10 23:19:07
        明清豫西北戲曲碑刻所見的“會”與“會首”
        中華戲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4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發(fā)現(xiàn)
        中華戲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0
        古鎮(zhèn)之旅
        西河的秋天
        古鎮(zhèn)——鎮(zhèn)遠古鎮(zhèn)
        同里古鎮(zhèn)
        千年古鎮(zhèn)
        五月激情综合婷婷六月久久| 日韩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影院|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高潮夜夜爽免费观看| 中国美女a级毛片| 欧美巨大性爽|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 | 亚洲无av高清一区不卡| 国模91九色精品二三四| 绝顶潮喷绝叫在线观看| 麻豆av传媒蜜桃天美传媒| 国产爆乳美女娇喘呻吟久久|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护士| 日本黑人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99国产精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做a爱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久久久| 日本av一级片免费看|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免费国产|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人不卡另类日韩精品| 中文亚洲欧美日韩无线码| 91精品全国免费观看青青| 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婷婷六月丁香| 男男车车的车车网站w98免费| 亚洲网站免费看| 91l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内女人喷潮完整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精品88|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青青草| 丰满少妇按摩被扣逼高潮|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中文在线| 国产三级韩三级日产三级|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无遮无挡三级动态图| 亚洲av色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综合极品美女av| 国产精品麻豆成人av电影艾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