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站在熙攘的人群中,想想周圍的人也和自己一樣,都是父母百般疼愛養(yǎng)大的孩子,都帶著家人的牽掛和希望在為幸福而努力。行走在汗水淚水故鄉(xiāng)異鄉(xiāng)之間,尋找著肯定與尊重。多想想自己與他人的共同之處,心里就不會那么孤獨。自己趨避的正是他人趨避的,將心比心,很多事就好開解了。
希阿榮博堪布,1963年出生,幼年即隨家鄉(xiāng)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學佛法,16歲開始系統完整的聞思修,21歲進入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藏地佛法再弘期寧瑪派最偉大的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繼續(xù)修學,24歲獲堪布學位,開始在學院傳講諸多顯密法要。著有《次第花開》、《寂靜之道》、《生命這出戲》、《透過佛法看世界》等暢銷書。
凡事只關注自己,只關注眼前,總是以這樣的心去看待事物去做事,生活的路會越走越窄,心越來越枯澀。讀一讀佛菩薩的事跡,看到他們的心量是多么開闊廣大,我們會明白為什么自己的福報會這樣小。
通常慈悲心的訓練從親近的人開始,希望對方快樂,愿意分擔對方的憂苦: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你安樂,我要為此而努力,盡管我還在學習中,有時會顯得笨拙和力不從心。你若給我回饋,我很感激;若沒有,我也要慢慢學會不惱怒,因為我的愿望是你安樂。在你追求幸福自由的路上,有機會為你做點什么,我很高興。
人要能夠看破眼前。一時一事的得失好壞放到整個人生中看,都顯得渺小短暫。很多事情,當時覺得多么重大,而隔著時間空間回頭看,就知道人生充滿選擇和可能性,不走這條路,可以走那條路。若心態(tài)和見地不改變,那么盡管過程不同,生命的品質,也就是你的幸福感、滿足感、人生的修養(yǎng)和境界不會有大的不同。
人生不是一場較量,那樣的鋒利、緊張和抗拒是不必要的。學會欣賞美好,怡然自樂,多好??!
遇到的每個人都可以是你的一畝田,你以慈悲播種,收獲的是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