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
那天來參加調解節(jié)目的是一對父子。
父親,59歲,在職業(yè)生涯即將結束時,希望兒女成家立業(yè),自己好安享晚年??伤挪幌滦摹?/p>
兒子,32歲,無業(yè),和父母住一起。其實他有自食其力的愿望和能力。大學畢業(yè)后,他做過好幾種工作,保安,五金店店員,擺地攤,在廣告公司打工。最近一份工作是在足療店做按摩師,月收入五六千元,老板對他評價很好,他也以此為榮。
但在父親眼里,這些工作都不理想,辛苦且不夠體面,然后就說家里不缺錢,說母親病了希望兒子陪在身邊。
兒子辭工回了老家,起初琢磨去做燒烤,或者學做糕點。父親仍然不同意,他很不解,兒子怎么從沒想過去做一個高尚職業(yè)?父親是公務員,平時接觸的大都是知識分子、藝術工作者。他把兒子送到朋友的廣告公司,希望他往平面設計方向發(fā)展。在這里,兒子最擅長的,依然是噴繪、制作廣告牌等需要細心耐心、較好動手能力的工種。
最后,兒子離開了廣告公司,因為這份工作是父親安排的,他不喜歡。
他說,凡他想去做的,父母都堅決反對。而越是父母要他做的,他就堅決不做。一直以來,雙方就是這樣一種擰巴模式。服從,但不是真服從,最終反抗,再服從,循環(huán)不止。
現(xiàn)在,父母催兒子去談女朋友,讓他早點成家。兒子說,結婚這事和工作一樣,讓他望而卻步。他現(xiàn)在破罐子破摔,有什么資格與別人談戀愛?
可以說,從小到大一路走來,他都沒讓父母省心過。
何以至此?他說上小學時,成績不好,老師總說他笨?;氐郊?,父母也說他笨。于是他一笨到底。父親有一官半職,在家里很強勢。哥哥是優(yōu)等生,大學畢業(yè)后進了國企,發(fā)展得很好,經(jīng)常出國。兩相對比,他在父母眼里就是廢物。
“廢物”卻是父母親手塑造的。父親也承認,當年對待兒子簡單粗暴,總認為老師就是對的,哪怕兒子被老師用鞭子抽打,他們也只怪兒子太笨。
旁人都覺得兒子善良。母親生病之后,他陪在她身邊,用礦泉水瓶剪成花籃送給母親,逗她開心。父親說工作勞累,他幫父親按摩,被夸按得好,他就去學按摩,并能夠以此為業(yè)。工作中,他對顧客也是十分周到。
但跟哥哥的成功比,跟父母的期待比,這一切不被看重。沮喪、悲觀彌漫他的全身,玩網(wǎng)游成為救命稻草,現(xiàn)實世界里的失敗者,變成游戲里的大玩家,多少帶來一些安慰。他也熱衷網(wǎng)絡賭博,刷爆信用卡,父母幫他還債。他的賭博欠債,再次印證了父母對他的評價。
他不想當廢物,也想證明自己,但父母總在他耳邊說,這事那事不適合他。他有過反抗,到底習慣了服從。因為多年來,他聽到的都是否定的聲音,深信“我就是個廢物,我離不開父母”。
說到源頭,兒子說,3歲時,一天不知做錯了什么,外婆說了一句“這孩子長大了會有問題”。這句話,家里人后來總提起,無形中,他就記在心里了?,F(xiàn)在果然如此,沒事業(yè),沒愛情,成為父母的負擔。
聽到這,我感慨萬分。想起心理學上的“自證預言”,即預測本身恰好可以促成被預測事件的發(fā)生。許多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圖式(個體的知識經(jīng)驗系統(tǒng)、認知結構)會促使人們關注與圖式相符的信息,從而推動人們在無意識之下去行動,以符合預期。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俄狄浦斯王。其父忒拜國王求得神諭,知道兒子會弒父娶母,就讓侍衛(wèi)把嬰兒帶出殺死。兒子卻生還,并在成年后,與父親狹路相逢。沖突之下,兒子殺死父親,進入城邦,被擁為王,娶了母親。預言成真。
在我經(jīng)歷的調解中,這樣的情形還有很多。
記得有姐妹多人來調解,焦點是一套房子。她們說起從前,母親給孩子們算命,說最小的妹妹最可憐。結果,小妹在大姐抱著去找媽媽的路上摔了一跤,落下殘疾。那天的焦點是,母親留下的房子要不要全留給小妹,讓她老有所養(yǎng)。姐妹間意見不一。
而眼前這個小伙子,如果小時候沒被周圍人反復說“將來會出問題”,也許就不會成為現(xiàn)在的“問題”青年。
當然了,人最終還是要學會自己長大,承擔責任,而非永遠活在別人的預言里。為什么不反過來想——用努力去證明所謂預言不過一句戲言呢?
舉我的例子。小時候,夏天跟著小伙伴在門前的河里撲騰,看我畏首畏腳,父親笑著說我一生都下不了水。可我通過多年努力,學會了游泳。所以,關鍵還是看自己。
我所在的家長群里,常看到引用的這樣一段話——
“我欽佩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后學會得體地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系不是一種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p>
愿天下的父母和他們的孩子,既能彼此相愛,又能各自精彩。
編輯? 趙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