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雪
摘要:本文從我國古代傳統(tǒng)教育的知、情、意三個層面探討了如何教育學生的方法,以期在學生心田上播下知、情、意的種子,使之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關鍵詞:學生教育;知、情、意;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5-084-1
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說:教師和莊稼人一樣,畢生都在用心血耕耘著,只是一個在青山綠水間勞作,一個在學生的心田上躬耕。在我們耕種的一塊塊心田上,也總有這樣那樣的雜草。盡管許多優(yōu)秀教師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并非所有的心靈耕耘者都能找到最好的辦法去根除雜草。比如在傳授知識方面,當有的教師自認為已經(jīng)講得很透徹明晰,卻仍有學生作業(yè)出錯甚至一無所知時,他們有的會壓不住心中的怒火橫眉冷眼,厲言訓斥甚或棄而不顧;在道德培養(yǎng)方面,教育者們常常表現(xiàn)出耐心缺失,甚而無暇顧及。當學生出現(xiàn)了不良行為時,自然是批評、懲罰、懲罰、批評,從關愛學生的層面上講,批評、懲罰的動機本沒有錯,然而,與此同時,卻忘了在他們心間播下真善美的種子,結果只是讓學生知道犯錯誤后會受到懲罰。在志向引導方面,教育者大多犯了舍長就短的毛病,有的學生就知道好好學習能考高分,考了高分能上好學校,如此功利的思想使他們心中缺乏圣潔、理想的燈塔,在坎坷艱辛的人生旅途中,自然缺乏堅韌綿恒的毅力,這也許就是為什么教育者總是抱怨優(yōu)秀學生太少的根本原因。上述種種行為非但沒有除掉雜草,反而撒上了莠子的種。要想除掉雜草唯一的辦法是在上面種上莊稼;要想讓靈魂無紛擾,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jù)它,要想培養(yǎng)德智體俱佳的學生又該用什么去占據(jù)他們的心靈呢?
我國古代傳統(tǒng)教育理論認為,教育可分為三個層面,他們是:知——知識與認識能力;情——情感、審美能力;意——意志、志向、理想。試想,當教育者們在學生的心田上播下知、情、意的種子,讓它們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雜草不就沒有生根發(fā)芽的地方了嗎?
知:即要求教育者在所事專業(yè)方面精其要領,教起學生來才夠游刃有余,憑你的橫溢才華感染學生,讓他們切身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從而愿學、樂學。古今中外流芳百世的教育家無不都是學有建樹者,他們憑借豐厚的學識征服了千千萬萬的學子,并把他們引入知識的殿堂。所以教師決不能只滿足于教書匠的角色,而應不遺余力鉆研探索,努力使自己成為學者型的教師。遺憾的是現(xiàn)實中,有的教師自身能力欠缺,學生學習不佳時,不是“叁省乎己”,而是指責抱怨?jié)M天飛,把對學生的批評隨意升級為訓斥、侮辱甚至體罰。長此以往,惡性循環(huán),不佳者更不佳,完全背離了教育的初衷和原則,足見教師“學富”之必要。其次還應注意,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以色列諺語說:“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去發(fā)現(xiàn)真理”,培養(yǎng)學生能力是教育之根本。學生掌握了能力,就能獨自解決問題并從中獲取成就感,增強自信心,自然越學越帶勁。當學生在求知上遇到困難時。明智的教師應當以足夠的熱情和耐心多角度,多方位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其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培植保護他們對知識的興趣。
情:即要求教育者自身要具有豐富、高尚的情感和較高的審美能力。在對學生的道德培養(yǎng)方面,以情入手,效果更好。人的感情世界并不是神秘的,是能夠理解和加以引導的。寓理入情,潛移默化似的教育方式更能深入人心。難怪法國的巴威爾說:“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覺的談話中獲得”。遺憾的是現(xiàn)實中當我們對學生進行道德規(guī)范教育時,往往只用簡單抽象的語言說要勤學上進、樂于助人等等。事實上,這些籠統(tǒng)的語言對他們來說大多是耳旁風,而一旦學生出現(xiàn)道德行為偏差,教育者的嘲諷訓斥就會忍不住接踵而來,這卻無異于火上澆油。有時甚至是你給它講了道理,學生仍固執(zhí)己見,因為他的認知、審美能力畢竟有限。那該怎么辦呢?孔子曾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還是舉個例子來說吧:在教育學生要養(yǎng)成誠實守信的習慣時,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做人就應該誠實守信,如果你不誠實守信會怎么怎么樣。而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如開主題班會、舉辦講座、觀賞相關影視作品,聯(lián)系古今,討論與此有關的名人名事,讓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事跡來觸動他們的情感、心靈。
三個層面中,意的教育引導最艱難,也最容易被忽視,然而它卻是人的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并非都是聰明絕頂之人,但他們一定都具有遠大的理想,堅強的意志,刻苦的品行。因為在決定一個人將來是否能有所成就的諸多因素中,智力充其量只占20%,而其余80%的因素中,意志、信心等作用不可低估。在“意”的培養(yǎng)方面,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多數(shù)教育者僅采用了簡單的口號式方法,動輒“要有堅強的意志”,“要有遠大的理想”等等。這些命令式的語言如隔靴搔癢,在學生心中了無痕跡。魯迅早就說過“長者須是指導者、協(xié)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明智的做法是怎樣的呢?教育者身體力行的示范自不必說,重要的是要從平常點滴的小事入手,真正落實到日常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上,讓學生親自感知、認識到持之以恒的可貴。讓堅韌,自信成為一種習慣。對于理想的樹立,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勝枚舉的名人事跡,當代的模范人物,身邊典型事列等等無疑都是最好的教材。俗話說:“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一個震撼人心的鮮活事例,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
蔡元培先生諄諄告誡后人:“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最后,愿我們的教育者都能秉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古訓,言教身教合一,在學生心田上播下知、情、意的種子,為國家、社會培養(yǎng)出德智體俱佳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