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天毅
嚴防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是我國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40年來,中央、地方政府和企業(yè)形成事實上的“三維市場體制”,為中國高速增長奠定制度基礎。其中,地方政府同時又是競爭性的經濟主體,具有強烈發(fā)展沖動。但這一機制也累積了一些問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就是其一。
加強對地方債務風險的管理,能夠迫使地方政府轉變發(fā)展觀念,探索新形勢新約束下的發(fā)展之策。
一方面,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倒逼地方政府提高經濟治理的精細化水平。首先是提升國有資產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在中央“防風險”“房住不炒”的政策導向下,地方政府無法再依賴“土地財政”,而是更需提升國有資產利用效率,通過集中有效資產、整合低效資產、盤活存量資產,在保值增值中實現“開源”。
其次是提升財政預算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地方政府預算編制存在隨意性較大、編制水平不高的問題。嚴控地方政府債務使地方政府必須精打細算,在細化預算編制內容、強化預算執(zhí)行管理、嚴控預算外支出中實現“節(jié)流”。
再者是提升政府投資的精細化水平。過去,在較寬松的政策下,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盲目投資、無序建設的“政績沖動”。嚴控地方政府債務,迫使地方政府只能精心梳理支出和投資項目,分出輕重緩急、有保有壓,將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著力解決民生、脫貧攻堅、環(huán)保等關鍵問題。
另一方面,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將倒逼地方政府加大對內對外開放,轉變增長方式。首先,新時代的改革開放注重中央頂層設計和地方探索創(chuàng)新有機結合,嚴控地方債務將倒逼地方政府把深化改革、促進對內對外開放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在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中尋求發(fā)展機遇。
其次是規(guī)范政府有形之手,充分調動市場之手的積極性。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市場無形之手與政府有形之手配合得越好,合力越大。但一些地方政府在實際操作中將“看得見的手”異化為“不安分的手”,頻繁越位錯位,降低了市場配置資源效率,擠壓了社會投資空間。嚴控地方債務,有利于促使地方政府放下架子、在一些領域讓出投資空間,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
最后是變“政策招商”為“服務招商”。地方政府過去招商引資的重要策略之一,是通過各種政策優(yōu)惠對企業(yè)形成誘導。但在預算、審計等越來越嚴的內部規(guī)制約束下,地方政府提供“優(yōu)惠”的空間下降。地方政府間的經濟發(fā)展競爭,就需要從政策的競爭升級為服務的競爭,即所能提供的營商環(huán)境的競爭,最終實現從“政策洼地”到“服務高地”的提升。▲
(作者是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qū)人民政府區(q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