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積累
所謂歸納,就是根據(jù)一類事物的部分對象具有某種性質(zhì),推出這類事物的所有對象都具有這種性質(zhì)。歸納的過程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步搜集和積累一系列事物經(jīng)驗或知識素材;第二步分析所得材料的基本性質(zhì)和特點,尋找出其服從的基本規(guī)律或共同規(guī)律;第三步描述和概括所得材料的規(guī)律和特點,從而將這些規(guī)律作為預測同類事物的基本原理。
技法指津
一、簡單枚舉
魯迅在《內(nèi)山完造作序》里寫道:“一個旅行者走進了下野的有錢的大官的書齋,看見有許多很貴的硯石,便說中國是‘文雅的國度;一個觀察者到上海來一下,買幾種猥褻的書和圖畫,再去尋尋奇怪的觀覽物事,便說中國是‘色情的國度?!痹谶@篇文章中,魯迅更進一步揭示了此類人因為枚舉的數(shù)量不夠多或考察的范圍不夠廣,不注意考察有無反例,以致“以偏概全”或“輕率概括”而最后必然要陷入的窘境:“倘到窮文人的家里或者寓里去,不但無所謂書齋,連硯石也不過用著兩角錢一塊的家伙。一看見這樣的事,先前的結(jié)論就通不過去了,所以觀察者也就有些窘。”簡單枚舉是歸納推理中最簡單的一種方法。
考生在作文時當還不能找到概括的充分根據(jù),但已有相當?shù)牟牧蠒r,就要運用簡單枚舉歸納推理,作出初步概括,推出一個或然性結(jié)論,以作為進一步分析的起點。如胡適曾有這樣一段談話:“凡是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絕頂聰明而肯做笨功夫的人。不但中國如此,西方也如此。像孔子,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是孔子做學問的功夫?!?/p>
二、比較
比較是確定對象共同點和差異點的方法。通過比較,既可以認識對象之間的相似,也可以了解對象之間的差異。在審題和論證中運用比較法時,考生要注意在表面上差異極大的對象中識“同”,或在表面上相同或相似的對象中辨“異”。正如黑格爾所說:“假如一個人能看出當前即顯而易見的差別,譬如,能區(qū)別一支筆和一頭駱駝,我們不會說這人有了不起的聰明。同樣,另一方面,一個人能比較兩個近似的東西,如橡樹和槐樹,或寺院與教堂,而知其相似,我們也不能說他有很高的比較能力。我們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p>
在進行比較時,考生必須注意要在同一關(guān)系下進行比較。也就是說,對象之間是可比的。如果拿不能相比的東西來勉強相比,就會犯“比附”的錯誤。比如,木之長是空間的長度,夜之長是時間的長度,二者不能比長短。
三、歸類
歸類是根據(jù)對象的共同點和差異點,把對象按類區(qū)分開來的方法。通過歸類,可以使雜亂無章的現(xiàn)象條理化,使大量的事實材料系統(tǒng)化。歸類是在比較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通過比較,找出事物間的相同點和差異點,然后把具有相同點的事實材料歸為同一類,把具有差異點的事實材料分成不同的類。
四、分析與綜合
分析綜合就是將事物分解成幾個部分,在一一分析完以后,再將幾個部分組合起來,得出結(jié)論。分析和綜合是兩種不同的方法,它們在認識方向上是相反的,但它們又是密切結(jié)合、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分析是綜合的基礎(chǔ);另一方面,分析也依賴于綜合,沒有一定的綜合為指導,就無從對事物作深入分析。
【崔翔/供稿】
文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文物鑒定大家馬未都,關(guān)于如何鑒別真品和贗品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從來不研究贗品,更何況每件贗品的破綻都是不同的。每個月,我都要抽空到博物館泡上一整天,不干別的,就是盯著古董看,一直看熟看透為止。收藏界管這叫養(yǎng)眼。經(jīng)過這樣反復、無數(shù)遍的養(yǎng)眼,眼睛就只會適應(yīng)真品的感覺,今后一旦看到贗品時就覺得非常扎眼。
英國銀行協(xié)會在對職員培訓期間,學員們一張假鈔也摸不到,訓練時用的都是真鈔,上課時講的都是真鈔的特點。對此,專家們這樣解釋的:學員們通過反復接觸真鈔,他們的手指、眼睛都習慣了真鈔的感覺,以后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假鈔,就會感到特別不習慣。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審題指津
這是一個由兩則內(nèi)涵相近的材料組成的作文。對于這樣的作文,考生在審題時需要分別理清材料的重點,并對兩則材料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進行分析,進而歸納出兩則材料的共同之處,以確定材料的最佳立意。
這兩段材料一則關(guān)于鑒別真品與贗品,一則是英國銀行協(xié)會以真鈔對職員的培訓。二者的共同之處都在于對于“真”的熟悉。馬未都適應(yīng)了真品的感官,一看到贗品就會覺得特別扎眼;英國銀行職員習慣了真鈔的感覺,一遇到假鈔就會感到特別不習慣。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本次作文可確定如下立意:
1.要以不變的“真”應(yīng)對萬變的“假”;
2.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3.用真善美滋養(yǎng)心靈,假丑惡就會原形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