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鎖明
在實際工作中,齊抓共管是一個高頻詞。一項綜合性工作應如何開展,人們時常會聽說要“齊抓共管”。事實上,一些涉及面廣、任務重、時間緊和要求高的工作任務,僅靠一個部門單打獨斗確實行不通,需要發(fā)動和依靠相關部門同心協力,才能抓住管好。然而,現實中有的齊抓共管卻成了“九龍治水”,出現“齊抓”都不抓、“共管”都不管的情況。這既影響了工作的順利推進,浪費了國家的經濟社會資源,也導致一些改革發(fā)展目標的落空,更損害了黨和政府的聲譽和社會形象。
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齊抓共管有助于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但問題是在一些地方和單位齊抓共管變成了“不抓不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關鍵在責任螺絲沒擰緊。
一是全局觀念不強。齊抓共管之所以在實施中“變了味”,演變?yōu)闊o人抓無人管,這與一些部門及工作人員的本位思想嚴重密不可分。僅從自身利益出發(fā),缺乏顧全大局的意識,缺乏精誠團結的合作精神,習慣于經營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將眼光緊緊盯在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上,要么不作為,要么亂作為,結果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摩擦、扯皮、掣肘等問題,使得一些早該解決或者需要協作解決的問題久拖不決。
二是分工職責不清?,F實中,一些本應由多部門協同完成的工作,結果是該誰抓不知道、該誰管不清楚,齊抓都“不抓”、共管都“不管”。究其原因,也與分工不明確、職責不清晰有很大關系。責任夯不實就談不上落實。由于相關責任主體的責權利分不清,有麻煩就會相互推諉,該承擔的不承擔,沒有擔當也沒有作為。有了責任你推我搡,有了好處一哄而上,有了難處一哄而散,出了問題板子不知道打在誰的身上,這勢必會造成“不抓不管”的不良結果。
三是溝通協調不力。一項整體性工作在實施中出現“踢皮球”的情況,除了分工責任不明確之外,還在于在分解分配分工時,各部門各單位溝通協作機制欠缺,相關銜接部分往往留有某些空當或模糊地帶,如何合作或聯動沒有處理好,造成工作盲區(qū)和管理漏洞。再者,一項綜合性工作往往牽涉到多個部門,少不了統(tǒng)籌協調,但現實中負責統(tǒng)籌協調的監(jiān)管機構卻不明確。由于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監(jiān)管機構來分割并管束各部門各單位的權力和職責,所以難免出現各自為政或政出多門的亂象。
四是失職追責不嚴。齊抓共管走形變味,實施效果大打折扣,還與問責追究不嚴肅、失責處罰不嚴厲有很大關系。在責任追究和處罰上,要么是制度體制機制不規(guī)范不健全,以致無章可循;要么是監(jiān)管機構怕“得罪人”,以致能推則推、能躲則躲,不愿去管。特別是對一些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由于問責查處不動真格,不僅不具有威懾效應,也起不到應有的警示教育作用。
五是黨性修為不夠。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干部缺乏責任心,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其崗不履其職,回避現實矛盾,碰見困難躲著走,遇到責任找借口,該承擔的不承擔,還常以要“齊抓共管”為自己的不作為進行辯解。在這里,齊抓共管成了互相推諉扯皮的托辭、逃避責任的理由。其“表”是慵懶,“根”卻在作風,反映出我們一些黨員干部黨性修為不高,擔當精神欠缺,奮斗意志消退。
齊抓共管之所以變成“九龍治水”,問題的根子在責任意識不強烈、責任分工不明確、責任落實不得力和責任追究不嚴厲。所以,針對齊抓共管中的“不抓不管”現象,關鍵還是要從重塑責任入手,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努力“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guī)則意識和奉獻意識”,積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著力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這樣才能抓出結果、管出成效。
第一,確立大局意識。最偉大的力量是齊心合力。在實施和推進一項綜合性工作任務時,關鍵是心齊,因而相關責任主體要從講大局、講責任和講奉獻的高度,牢固確立大局意識、團隊觀念和合作精神,充分認識認真履職、勇于擔當和甘于奉獻是立身之本、應盡之責和成事之基,并從服從大局的角度,主動配合其他部門或其他人,積極承擔工作任務,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實。俗話說得好,人心齊泰山移。只有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真正攻堅克難。
第二,明確分工責任。全面夯實工作責任,方能為抓落實奠定堅實基礎。為了順利實施齊抓共管,必須明晰權責主體,嚴明相關紀律和規(guī)矩,增強相關部門及人員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為此,主管單位要通過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將工作職責分解到相關部門,各部門再將職責細化,該誰抓的誰抓、該誰管的誰管,通過層層細化責任,確保每項工作都落到實處,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和一級抓一級的工作局面。一旦哪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發(fā)生差錯,應該由哪個部門承擔什么責任就很清楚明白,避免部門之間相互推諉。責任夯不實就談不上落實。如果沒有全面責任制,缺乏過程控制,齊抓共管就會虎頭蛇尾或是不了了之。
第三,健全協作機制。對于一項涉及多個部門的綜合性事務,齊抓共管要想取得好成效,必須健全協作機制。首先,落實主體責任歸屬,明確負總責的主管單位或領導干部,由其統(tǒng)一分割和管束其他各部門的權力和責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積極推動各部門齊心協力共同完成工作任務。其次,在對一個總體性任務進行分解分配分工時,必須將每一段工作的權利和責任落實到位,如同“鐵路警察,各管一段”,解決好部門之間的推諉扯皮問題。最后,為避免把“分工”當“分家”的各自為政現象,還要指定工作銜接環(huán)節(jié)的牽頭單位及負責人,明確管理主體,使其切實負起責任,消除部門之間因無人問津而致工作盲區(qū)和管理空白的問題。
第四,加大獎懲力度。把齊抓共管落到實處,必須強化制度建設,健全檢查、監(jiān)督、考核、獎懲等硬性約束機制。首先要發(fā)揮正面激勵的引導功能,通過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形成為敢于擔當者擔當的體制,并通過提拔重用那些干實事、干好事和干成事的同志,發(fā)揮正確選人用人導向的激勵功能和標桿效應。同時,堅持激勵和約束并重,對那些不思實干、推卸責任的人員,要加大考核追責力度,特別是對玩忽職守、推諉扯皮而造成嚴重后果的部門及人員,要嚴肅問責、嚴“打板子”直至依法嚴懲。通過強化監(jiān)督執(zhí)紀和問責,增強相關責任主體的責任心和擔當精神,讓他們將責任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和落實在行動上。唯有如此,相關部門和責任人才能切實負起責任。
第五,錘煉黨性修為。齊抓共管中出現的不作為現象,折射出我們一些干部缺失宗旨意識、服務理念和擔當精神。所以,解決齊抓共管中的不作為問題,還須與治理“為官不為”現象結合起來?!盀楣俦苁缕缴鷲u”,黨的各級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必須自覺增強黨性修為,樹立正確政績觀,牢記執(zhí)政為民理念,常思為百姓謀福祉,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作為重要遵循,加強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提升履職能力,形成各負其責、同向發(fā)力、實干興邦的良好工作氛圍,不斷以優(yōu)良的工作業(yè)績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作者系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