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波
20世紀30年代,伴隨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產生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司法機關和司法制度,奠定了我國人民司法的基礎。梁柏臺是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唯一系統(tǒng)學習過蘇聯法律并具有蘇聯律師執(zhí)業(yè)經驗的法學家,被中央蘇區(qū)領導人稱為“紅色法律專家”,曾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司法人民委員部部長、最高特別法庭臨時監(jiān)察長、內務部副部長和代部長等職,對中央蘇區(qū)司法制度建設的正規(guī)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梁柏臺作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部紅色憲法的起草人、人民政權的第一位司法部長和第一位檢察長、中國勞動改造教育感化制度的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中國人民法制和人民司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梁柏臺1899年9月生于浙江新昌縣,1918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師范學校,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梁柏臺和劉少奇、任弼時、肖勁光等人先后赴蘇聯,1922年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同年底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4年,梁柏臺到蘇聯遠東城市海參崴工作,先后擔任蘇聯沿海省職工蘇維埃華工指導員、遠東五省職工蘇維埃委員和主席團成員等職,建立革命組織,傳播革命思想。妻子周月林隨梁柏臺到遠東工作,擔任伯力省華工俱樂部主任。
當時,蘇聯遠東的法律訴訟中,有很多案件同時涉及蘇聯人與中國人。蘇聯法官中沒有懂中文的,翻譯又不能直接解決問題,因此法院要求將精通中文與俄語的梁柏臺調到伯力省法院擔任審判員。此前,梁柏臺專門學習了一段時間的蘇聯法律,打下了扎實的蘇聯法學理論的根基。他致力于紅色法律研究和司法工作,為之后回國領導國內根據地法制建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當審判員的時候,梁柏臺認真處理每一個案子,非常注意調查研究。后來到了中央蘇區(qū),他經常向最高法庭主席何叔衡和司法干部說,調查一定要仔細,要注意調查對象,要兩方面都調查。
1931年年初,梁柏臺來到莫斯科,找到共產國際東方部,要求回國工作。東方部的領導同意他們夫妻回國,但是要求他們把兩個孩子留下送進莫斯科國際幼兒園。1931年5月,梁柏臺根據共產國際的命令,踏上了回國的征程。梁柏臺夫婦7月到達閩西蘇區(qū),9月到達瑞金。1931年11月,在瑞金召開了第一次中華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一蘇大會”),選舉產生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組織了臨時中央政府的行政機關中央人民委員會。在中央人民委員會的各個部委中,司法人民委員部是我黨最早的帶全國性的司法機關,部長由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中央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張國燾兼任。但張國燾1931年3月后被中央派往鄂豫皖蘇區(qū)擔任分局書記,無法履行司法人民委員部部長的職務。1931年12月31日,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任命梁柏臺為司法委員會委員,作為司法人民委員部的實際負責人。不久,梁柏臺被任命為司法人民委員部副部長,主持司法人民委員部的工作。在1934年1月的“二蘇大會”上,梁柏臺當選司法人民委員部部長,周月林擔任蘇區(qū)中央局婦女部部長、國家醫(yī)院院長。
在蘇區(qū)時期,工作生活條件很艱苦。據周月林回憶:“房間都很小,既是辦公室,又是臥室。梁柏臺就住在司法部里面,辦公室里放一張床,來的人就坐在床上。他自己辦公有一條凳子,另外還有一張桌子,別的啥也沒有。我們剛到的時候,連毛主席也沒有床睡,睡在地上。我們不圖什么,只要有一張床鋪,一張桌子,一條凳子就滿意了。那時我們的生活很艱苦,一天吃兩頓飯,戰(zhàn)士吃什么,我們也吃什么,穿的是公家發(fā)的布草鞋。梁柏臺對生活隨便得很,根本不去想搞點什么東西吃。晚上工作得很遲,餓了就喝點水,既充饑又解渴。”
梁柏臺長期在遠東從事華工工作,搞過政府工作,學過紅色法律,做過法院審判員,有司法工作的實踐經驗。1931年11月的“一蘇大會”成立了我黨歷史上第一個憲法起草委員會,由任弼時、王稼祥、毛澤東、周以栗、鄧發(fā)、張鼎丞、曾山、袁德生、劉建中、梁柏臺等組成。別人都是黨政領導人和各蘇區(qū)領導人,而“法律專家”梁柏臺是以憲法的撰稿人和其他法令起草人的身份參加的。1933年8月1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第48次會議決定成立第二次中華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起草委員會,負責起草大會報告和修訂有關法令。這個委員會由王稼祥、劉伯承、洛甫、潘漢年、毛澤東、胡海、吳亮平、沙可夫、劉少奇、陳云、何克全、梁柏臺、鄧發(fā)、高自立、林伯渠15人組成,以梁柏臺為主任。人民委員會任命梁柏臺為“二蘇大會”籌備組秘書長?;I備會議是一件很煩瑣的事。據苦力運輸總工會委員長王中仁回憶:“1000多個代表的住和吃,就不容易解決。1000多個代表要住下來,都得臨時搭房子,我們工會就派出3個竹木和泥水工,在沙洲壩大會會址附近的村子搭了幾十間房子。那次大會,還有九個國家的來賓和100多個白區(qū)來的代表,一頓要搞十來個菜。這許多物資要從各地運來,梁柏臺就和我們運輸工會聯系,要我們把所需要的物資從各縣運到瑞金?!?/p>
在梁柏臺回國主持司法工作以前,各個根據地都根據自己的情況建立了一些審判機構。如1930年,閩西根據地制定了《裁判條例》,鄂豫皖蘇維埃則授權革命法庭制定了法律法規(guī)并由政府頒布施行。但這些立法活動以及司法部門的設立沒有體系性可言,也沒有明確的司法指導原則,主要是根據各地革命發(fā)展中遇到的矛盾與斗爭因地制宜地制定法規(guī)。在法學上,這種立法被稱為“臨事設法”,與真正的司法制度有著較大差距。梁柏臺主持司法工作后,在這些零散的立法與司法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了整合與修訂,促進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相對完整的司法體系的誕生。
梁柏臺先后起草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草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組織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革命法庭條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司法程序》《勞動感化院暫行章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重要立法者,奠定了中國紅色法制的基礎。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任命梁柏臺為內務部副部長,后任代理部長。兼管內務部工作期間,梁柏臺負責制訂了《優(yōu)待紅軍家屬條例》《托兒所組織條例》,簽發(fā)了《關于修理河道及沿河兩岸的道路問題》的訓令。
此外,梁柏臺還先后擔任過《紅色中華》代理主筆、蘇維埃大學委員會委員、中央審計委員等職,工作涉及司法、檢察、民政、郵電、交通、衛(wèi)生、教育、宣傳和財政等方面,為紅色政權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周月林回憶:“梁柏臺一到瑞金,中央就要他起草憲法、土地法、婚姻法等法律,這些東西都是他起草的。他一天到晚地寫,除了吃飯外,他就寫東西。另外,他還起草了各部的工作職責范圍,那時我們剛成立各部,我們的同志做黨的工作知道,搞軍事工作也知道,但怎么搞政府工作不知道。梁柏臺在蘇聯參加過政府工作,所以要梁柏臺起草各部的工作職責范圍,印發(fā)各級政府參照執(zhí)行?!?h3>創(chuàng)立紅色司法早期機構裁判部
“司法機關過去在蘇區(qū)是沒有的,是中央政府成立之后的創(chuàng)舉。在司法上,每種工作都是新的創(chuàng)造和新的建設?!绷喊嘏_在《司法人民委員部一年來工作》中的這段話,揭示了中華蘇維埃司法工作的開創(chuàng)性的歷史事實。梁柏臺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工作。
1932年1月,梁柏臺根據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1931年12月3日頒布的第6號訓令的精神,以司法人民委員部通令各級蘇維埃政府成立司法臨時機構——裁判部。梁柏臺制訂了《裁判部的暫行組織及裁判條例》,6月9日正式頒布實施?!稐l例》對裁判部的性質、組織系統(tǒng)、法庭之組織及審判之手續(xù)、各級裁判部的權限、檢察員的工作和任務等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緊接著,6月20日,召開了閩贛兩省及瑞金直屬縣裁判部長會議,貫徹學習《條例》,完成縣一級裁判部的建立。1933年3月8日,又召開閩贛兩省及瑞金直屬縣、附近各縣的裁判部長聯席會議,并提請3月28日人民委員會第30次常會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進行專門討論,作出相應的決議。此后,梁柏臺又作出《對裁判工作的指示》,制定《裁判部五個月工作計劃》。
在中央,國家司法行政機關和國家審判機關采取“分立制”,即在中央人民委員會內設立司法人民委員部,專管司法行政工作。司法人民委員部下設民事處、刑事處、勞動感化處、總務處,分別掌管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的行政事宜、各地看守所和勞動感化院的事宜,以及審判機關的設置、司法工作人員的任命和培訓、法制宣傳和制度建設等。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下設最高法院,專管審判工作,下設民事、刑事和軍事三個法庭,有權對一般法律作法定解釋,審判各省裁判部及高級軍事裁判所的判決書和決議。在地方則采用審判與司法行政“合一制”,不專設司法行政機關,即在省、縣、區(qū)或市蘇維埃政府內設各級裁判部,兼理審判和司法行政工作。下設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分別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各級裁判部皆設立裁判委員會,以討論和建議關于司法行政、檢察與審判各種問題。各級裁判部在審判方面受最高法院節(jié)制,在司法行政上則受中央司法部的指導。蘇區(qū)當時沒有專門的檢察機關,而是采取“審檢察合一制”,將檢察機關附設在審判機關之內。在最高法院內設立正副檢察長各一人,檢察員若干人,省、縣裁判部內設檢察員若干人。
此外,梁柏臺還提議創(chuàng)辦勞動感化院,對犯人實行感化政策,又建立了勞動法庭和軍事裁判所,建立起一個獨特的司法體系。勞動感化院的創(chuàng)立,是梁柏臺對蘇區(qū)法制建設的一大貢獻。
1932年2月19日,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第7次常會上,聽取了梁柏臺以司法人民委員部代表身份參加閩西政府裁判部刑事法庭、公開審判幾個重要案件的情況匯報。梁柏臺提議創(chuàng)建勞動感化院,中央人民委員會責成他起草感化院章程。會后,梁柏臺很快起草了《勞動感化院暫行章程》,對勞動感化院設立的條件、目的、隸屬關系、內部設置機構和職能等方面作了具體而明確的規(guī)定:勞動感化院是裁判部的一個附屬機構,目的是看守、教育及感化違反蘇維埃法令的一切犯人,使這些犯人在監(jiān)禁期滿后不再違反蘇維埃的法令;勞動感化院每日的工作時間為8小時,需盡力搞好生產,講究經濟效益,不但不要政府津貼,而且還要為國家創(chuàng)造財富提供財政收入?!墩鲁獭愤€規(guī)定,勞動感化院勞動管理科的任務是進行建設及管理各種工場,監(jiān)督和指導犯人的工作等事宜;勞動感化院文化科的職能是組織和管理犯人的教育事宜,如識字班、政治課、俱樂部、列寧室、圖書館、墻報編輯、游藝晚會、音樂、弈棋、編輯劇本等事宜?!墩鲁獭芬灾腥A蘇維埃共和國司法人民委員部命令形式,于1932年8月10日公布實施,在當時堪稱一個開創(chuàng)性的文件。司法人民委員部先后在江西、福建和瑞金直屬縣等地辦了五個勞動感化院。不少罪犯通過勞動感化院的改造,釋放后成為遵紀守法的蘇維埃公民。毛澤東在“二蘇大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贊揚說:“蘇維埃的監(jiān)獄對于死刑以外的罪犯采取感化主義”“對于死刑犯以外的罪犯采取感化主義,即是用共產主義精神與勞動紀律去教育犯人,改變犯人犯罪的本質”。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各根據地具備法律知識、訓練有素的法律人才奇缺。有鑒于此,梁柏臺高瞻遠矚,在不同時期的文章或工作報告中,都十分強調司法工作人員培訓的重要性。梁柏臺在《司法人民委員部一年來工作》中指出,不僅“司法機關的干部特別缺乏”,而且“裁判部一部分工作人員,缺乏工作經驗,缺乏法律知識,因此在工作上常發(fā)生許多困難。造就司法工作人員,實在是一件迫切應做的事情,司法人民委員部以后應當盡量地造就司法工作人員,以充實各級裁判部的干部”。雖然限于蘇區(qū)革命斗爭的局勢,在當時還談不上在蘇區(qū)開展正規(guī)的法律教育,但是通過實際司法工作,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司法工作者。
為了壯大司法干部隊伍,提高司法素質,梁柏臺采取了許多積極有效的措施。一是開辦司法干部訓練班。僅以《司法人民委員部五個月工作計劃(1933年8-12月)》為例,他就擬訂舉辦訓練班的計劃:計劃于1933年9月舉辦培訓規(guī)模200人的司法部短訓班、督促贛閩兩省裁判部分別開辦縣區(qū)兩級裁判部工作人員和裁判部書記員訓練班、開辦一期軍事裁判所工作人員訓練班等。二是采用實習工作的方法提高司法干部水平,抽調縣裁判部的工作人員到省裁判部來學習工作。三是采用邊學邊干的方法來提高司法干部的水平。對司法部的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邊干邊學,在機關內做工作的時候,每天給一定的學習時間;每次出去巡視回來,安排幾天時間訓練,使他們在工作、學習和訓練之中成為有較高水平的司法干部。四是選拔一批青年充實司法干部,并對他們進行法規(guī)、法令、條例、司法程序和司法工作的學習和訓練,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司法專門人才。五是實行“活的指導”,組織上級機關干部去指導下級機關的工作,進行面對面的活的指導,或組織巡視團到新區(qū)和邊區(qū)巡視裁判部工作,解決實際問題。六是建立瑞金模范縣,把瑞金縣蘇維埃政府裁判部建成模范法庭,成為司法部工作人員的實習場所。七是建立司法工作人員委任制,未經上級同意,不得抽調裁判部工作人員;裁判部的工作人員不得由其他的工作人員兼任,以建立一支穩(wěn)定的有較高專業(yè)水平的司法專門隊伍。
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民經濟人民委員部部長吳亮平回憶:“梁柏臺這個同志很好,很實在,對革命很忠誠,很照顧人,沒有什么打擊人的事。內務部、司法部的工作很糾纏人的。在人民委員會討論問題中,梁柏臺發(fā)表意見非常具體,非常實在。那時王明路線統(tǒng)治中央,但梁柏臺老老實實做工作,從不搞王明路線那一套,都是在毛主席、張聞天領導下,老老實實、實事求是地搞好本職工作。譬如內務部工作,擁軍優(yōu)屬,優(yōu)待紅軍家屬工作抓得很緊。梁柏臺待人很誠懇,開會時講話也不多。他負責司法部,也不是隨便抓人,打擊人。而且梁柏臺這個人事務管理工作做得很好,所以在二蘇大會上,他是秘書長?!?/p>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后,梁柏臺任中共中央分局委員,中央政府辦事處副主任,留守贛南,繼續(xù)堅持游擊戰(zhàn)爭。1935年3月4日,梁柏臺在率部通過敵人封鎖線激戰(zhàn)中左臂負重傷,不幸被國民黨地方反動武裝“鏟共團”抓獲。梁柏臺被捕后視死如歸,不久從容就義,時年36歲,實現了他生前“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光輝誓言。2006年1月20日,新華社“永遠的豐碑”欄目以“為紅色政權建設作出貢獻——梁柏臺”為題,對梁柏臺進行了專題報道。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