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
“精致利己主義”這個詞近年來突然火了起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稱別人或自稱為“精致利己主義者”。“利己主義”這一似乎不怎么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為方式也在慢慢贏得自己的市場,“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老口號倒是顯得有些魔幻與愚鈍。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之間的爭論歷來屬于哲學或社會思想范疇,注定了它們很難界定出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倒是反觀社會對于這些思潮的接受程度,或許能對當今時代有些新的認知,所謂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2012年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在武漢大學 “‘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說:“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yǎng)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p>
按照錢理群教授的提法,精致利己主義者參照的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然人性論,實質是利用現(xiàn)實條件達到利己以作為人生的最終目的。所謂“精致”,是指他們有著很高的智商和教養(yǎng),其所做的一切事情在表面上看來都是合情、合理、合法和無可挑剔;同時,他們又有驚人的“世故老成”,經常做出“忠誠”的姿態(tài),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體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為自己謀取潛在的利益,成為既得利益集團的一員。由此觀來,精致利己主義更像是利己主義的隱藏表現(xiàn)形式,在單純的利己過程中,更追求一個較好的名聲。
上述對精致利己主義者做出的描繪,比較貼合現(xiàn)實環(huán)境。接下來我們試著從社會思潮的角度來剖析一下“精致利己主義”。“精致利己主義”由“精致”和 “利己主義”兩個詞組成。
先說“精致”。“精致”一詞與“野蠻”“原始”相對,這是根據(jù)社會的主導生產方式界定的。隨之變化的還有教養(yǎng)、文化水平、消費水平等等,所以“精致”一詞更多的表述一種時代特征,此乃現(xiàn)代化最優(yōu)利己主義的表現(xiàn)形式。
再說利己主義。利己主義作為人類的本能欲望之一,可以說是伴隨著人類的存在而存在的。利己主義是一種個人利益至上的社會思潮。功利主義政治思想的奠基人邊沁就明確提出“個人利益是唯一現(xiàn)實的利益”,同時對自我犧牲精神表達了鮮明的批判立場。邊沁還把社會利益當作個人利益的總和,進而得出“部分就是整體”這一論斷。其實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該思潮實際代表的是英國資產階級利益。邊沁還提出,功利原則不應該考慮動機,動機道德與否無所謂,只需考慮結果,即要看是否能給人們帶來最大利益。
有人說單純的利己勢必導致公共利益缺失混亂與個人私利的美化。關于這個問題,18世紀蘇格蘭學派提出了一種假設:社會秩序是在個人絲毫不考慮公共利益的情況下追求各自最大利益而無意識產生的。亞當·斯密進一步豐富了利己主義這一思潮,并提出了“自然秩序”“社會分工”“看不見的手”三個概念來支撐這一思潮。
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人自然是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斷者,應該讓他有按自己的方式來行動的自由。假設他不受干預的話,他不僅會達到他的最高目的,而且還能有助于推動公共利益。雖然每一個個人都最關心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但他是社會的一員,他追求利益的活動只能沿著自然的社會秩序所指定的道路前進。通過社會分工,一個人再也不能脫離別人而獨立。人們必須相互協(xié)作、相互幫助,這也是出于人們互通有無、進行交易、滿足各自需要的利己心。一個人幾乎經常遇到別人給他幫助,他卻不能期待這種幫助僅僅是出于別人的仁慈。為了達到他自己的目的,最好的做法是激起別人的利己心,而不是同情。至于追求個人利益的活動為什么能自然地增進社會公共利益,亞當·斯密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自然秩序中存在著一種自然平衡和調節(jié)的機制,使得人的各種動機和沖突的利益自然達到調適。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由此產生的行動必然在自己的利益中包括了別人的意義。因此人們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時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當然并不是所有學者都認可亞當·斯密的觀點。在此先不討論利己主義是對是錯,筆者嘗試從利己主義何以才能實現(xiàn)的角度,來解讀利己主義在當今中國社會是否適用。
關注到亞當·斯密的論述中提到,由于存在一只“看不見的手”,人們的行動必然在自己的利益中包括了別人的利益。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句話,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汽車爆胎對所有車主來說都算不上一件有利益的事情,但唯獨對汽修工人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只有汽車出現(xiàn)故障他們才有賺錢的機會。那么按照極端利己的說法來說,為了實現(xiàn)個人利益最大化,汽修工人是不是應該去主動扎破車主的汽車輪胎呢?顯然幾乎沒有汽修工人會選擇這樣做,原因乃是亞當·斯密所說的自然秩序與社會上種種約定俗成的限制,諸如道德、法律。
這就不難看出,利己主義思潮的內容中暗含了一個非常理性且苛刻的要求,這個要求是人們高度被道德約束且考慮后果的行為準則;是強有力且執(zhí)行到位一視同仁的法律保障;是健全有效的多方監(jiān)督;是換位思考替他人著想的人文主義思想……
這是一種高度理想化的狀態(tài),對人本身、國家的執(zhí)政、法律、監(jiān)督等都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正是這樣的高要求讓諸多學者對此表示懷疑,甚至詬病已久。英國社會學家埃里克·羅爾指出,“亞當·斯密所犯的錯誤是把他當時的社會特征看成是永恒有效的;他把受歷史條件制約的當代社會秩序中的現(xiàn)象看成是自然的人類動機,并且解釋為普遍性原則?!眮啴敗に姑芩幍臅r代為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資本主義發(fā)展迅速,生產力急需得到解放,給予經濟最大的自由度確實是當時英國社會最為合適的選擇。
羅爾關注到亞當·斯密在經濟學上的成就,并敏感發(fā)現(xiàn)亞當·斯密試圖把經濟理論應用到社會生活上的可能謬誤。換言之,資產階級的功利結果順勢成為功利主義道德的準則,每一個唯利是圖的資本家都可以打著“道德”的幌子招搖過市。由此,功利主義看似是將個人利益和諧融于社會利益的例證,實則為維護個人私利的美化。法國哲學家孔德指出,自由競爭的企業(yè)制度不能在利己的個人間產生任何持久的社會團結的紐帶。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社會整體利益不可簡化為個人利益或特殊利益的加和,在充分了解國家所具有的社會整合、道德教化等復雜功能之后,人們才能真正理解何為社會整體利益。黑格爾的理論無疑是一種國家決定論,但不可否認他對整體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在筆者看來,哲學觀點、社會思潮歷來是沒有好壞對錯之分的,不同思潮觀點之間的區(qū)別乃是在于是否適合這個時代,也往往是與某個時代契合的觀點會在那個時代被推崇。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辯證法告訴我們,社會既不會放過普通人,也不會放過偉人。如果某個人物成為了歷史中的杰出人物,這也許并不是因為他本人是與眾不同的“天縱英明”,而是他們的特殊利益在歷史某一特定時期正好與歷史潮流相重合而已。
所謂精致利己主義這幾年在我國盛行,私以為有如下幾個原因:首先是現(xiàn)代化?,F(xiàn)代化之下的經濟發(fā)展勢必伴隨著越來越細的勞動分工,而勞動分工是一個導致社會分層的關鍵因素。在任何一個商業(yè)社會里,無論人們如何標榜平等權利,少數(shù)人的成功必定意味著多數(shù)人的倒霉;特別是在我們所處的現(xiàn)代社會中,一個共同體的成員,除了親屬和鄰里聯(lián)系外,對任何聯(lián)系都失去了感覺;除了談生意,再沒有共同感興趣的事情可以交流。正是在經濟行為成為人與人交往的絕對主因時,利益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人們的首要關注點;其次,公共生活的缺失。參與公共生活是討論公共話題,明確公共利益的最佳方法,人們在公共空間中交換觀點,對社會狀態(tài)各抒己見,對所遇不公現(xiàn)象公然抱怨等等現(xiàn)象,都是形成公共利益意識的最佳途徑。然而總體上說,我國目前公共空間不足,某些領域存在過于嚴格的規(guī)范,也許這樣的做法在某方面有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但另一方面也會讓市民社會趨向于原子化,缺乏公共空間參與公共生活的原子化個人,當然沒有能力去思考所謂的公共利益,個人利益成為其全部,原本對公共利益有所關注的個人也會在這樣大環(huán)境中逐漸失去興趣和信心;最后,朋友圈等網絡社交對個人的展現(xiàn)趨向于盡善盡美,人們本能地在社交媒體上形成一種攀比之勢,而個人遭遇的苦難、不公、煩惱較少見之。如此情形之下,人們?yōu)榱嗽诰W絡上獲得表演性質的愉悅,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就趨向于爭取所有可能美化自己的事物。
相比目前盛行的“精致利己主義”,更希望我們社會有一個正直的道德環(huán)境和公正的處世原則,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分庭抗禮,各有部分根植入市民的心里,實現(xiàn)有限度的利己主義,自覺的利他主義。
歷史是人的激情、希望和利益的巨大墳場,但理性和自由始終在歷史上勝利地前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