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輝
關于幸福,似乎一直存在著一些理解誤差。比如在一則公益廣告里,一位年輕母親對孩子念叨著“等你長大了,我就可以享福了!”念了二十多年,孩子長大了,結婚了。那位已步入中老年的母親開始帶起了孫子,又對孫子說:“等你長大了,我就可以享福了!”片子最后,孩子在漸漸長大,母親的背影模糊中日漸佝僂……
這位母親從來沒有得到過幸福嗎?從片子里看,似乎如此。然而千千萬萬中國母親就是這么過來的,她們大多在這一看似辛勞漫長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幸福。
為什么我們會直觀地覺得她們不幸福呢?因為我們許多人內心對于享福有一種習慣性的設定,那就是什么也不用干,有錢花有人伺候,只玩不做事……其實如果真的實現(xiàn)了,你很可能體驗不到多少幸福感,有的只是空虛、無聊。幸福往往就是在看似辛苦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提煉”出來的,沒有苦何來甜?
對于幸福的感知,每個人差異很大。比如我父親,很可能是小區(qū)里最幸福的人。他老人家退休金三千多一點,在本市算偏低一點的,但他很知足。他認為自己早已沒有做事,國家還白養(yǎng)著他,自己占了好大的便宜。他這種認識顯然是糊涂的,我多次對他科普養(yǎng)老金的來源,他理解不了,依然沉浸在占便宜的快樂之中。
去年夏天,父親做了一場手術,切除了整個大腸和膽囊。普通人恐怕元氣大傷,心情肯定好不了。父親卻很樂觀,說十幾年前就查出有膽囊炎,醫(yī)生叮囑他最好不要吃雞蛋,他覺得是胡說八道,依然大量地吃?!澳懩仪辛司颓辛耍瑢﹂T王大爺、15棟的劉大媽不也切了嗎?沒啥大不了。要我忌口,那活得多別扭……”父親總能找到“難友”作為例子,以此獲得心理寬慰。在父親的影響下,我們家的兒孫都習慣于凡事拿不如自己的人當參照物,這樣常常越比越舒心,幸福感滿滿。不知不覺中,我們家就成了親友圈里經濟最不發(fā)達的。
與我們家相反,老婆娘家喜歡找強者比,她們家里人普遍進取心旺盛,整體上都比我們家混得好得多。然而沒人移民海外,沒人當上處級以上干部……于是老覺得生活不如意,覺得處處過得不如別人。他們家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生活給別人看,看別人生活”。這種狀態(tài)下,常常讓人焦慮不安,完全找不到幸福感。
像所有事物一樣,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十分的幸福感容易讓人不思進取,活得庸庸碌碌;而過低的幸福感,讓人情緒低落,失去生活的樂趣。九分幸福最好,樂觀中保有繼續(xù)努力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