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馬志國
鄭先生的父子沖突,與其說是房產(chǎn)問題,不如說是心理問題,是心理誤區(qū)引發(fā)了父子沖突。首先是補償心理情結(jié)的作用;其次是自我中心傾向的作用;最后是信息溝通障礙的影響。
鄭先生70多歲,從文化部門退休,為人處世、學識修養(yǎng)都很好。然而,最近卻與兒子發(fā)生矛盾,陷入父子沖突的困苦中。在父子沖突的過程中,雙方都不好受,都很痛苦,都希望有人傾聽,于是,就有了后來鄭先生的咨詢。
究竟鄭先生父子的戰(zhàn)爭是從何而起的呢?
鄭先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夫妻兩人工作一般,收入也一般,而且即將退休,生活越來越緊張;二兒子夫妻工作都比較好,收入也比較高,而且正年輕,生活蒸蒸日上。
鄭先生老兩口原本住在四樓,沒有電梯,由于現(xiàn)在都年事已高,而且身體也不好,打算換個有電梯的房子,方便一些。正好大兒子想買樓,于是,鄭先生就打算把一處閑置的房產(chǎn)賣掉,和大兒子買在一起,正好大兒子夫妻就要退休,也方便照顧自己。這樣,二兒子夫妻上班也輕松一些??紤]到兩個兒子的情況,鄭先生想在房產(chǎn)證上只寫大兒子的名字,就算支援大兒子了。至于自己現(xiàn)在住的房子,等到將來再說。鄭先生想當然地覺得,此前也支援過二兒子買房,自己這樣支援大兒子也沒有什么不妥。
結(jié)果,對鄭先生的這個安排,大兒子不情愿接受,二兒子也不同意。二兒子傳出來話說:這樣的事情怎能暗箱操作?幾十萬房款怎能歸一家?為此,二兒子與鄭先生陷入冷戰(zhàn),幾個月不去老兩口家,讓鄭先生很是郁悶、氣惱。
這不就是因為房產(chǎn)之爭引起的煩惱嗎?實際上并非如此。
都說清官難斷家務(wù)事,心理咨詢師更沒有能力幫人斷家務(wù)。但是,在與鄭先生及其家人進行了多次溝通后,發(fā)現(xiàn)房產(chǎn)之爭的背后,存在許多心理誤區(qū)。在鄭先生處理這個家務(wù)事的過程中,有一些公認的重要情節(jié),很說明問題。
第一,鄭先生之所以要如此支援大兒子,除了大兒子夫妻比較適合照顧自己外,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大兒子境遇不好,現(xiàn)在家境不富裕。鄭先生覺得過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照顧好大兒子的學習,沒有照顧好大兒子的工作,心中感覺好像欠了大兒子的,所以,現(xiàn)在要好好補償大兒子。
第二,鄭先生在上述事件的處理過程中,一直沒有一家人坐在一起面對面的溝通,沒有為此開過一次家庭會議,都是與兩個兒子單方面的溝通。特別是與二兒子發(fā)生沖突之后,更沒有了直接溝通,有的只是大兒子在其間傳話。這讓二兒子更加氣惱:這樣的事怎么就不和我商量?
第三,鄭先生的郁悶和氣惱無處宣泄,有一天,對二兒子的兒子,也就是孫子,大大發(fā)了一通牢騷。鄭先生對孫子訴說他爸爸如何不對,如何氣人,讓孫子無言以對,只能當場一個勁兒勸爺爺。事后,孫子不可避免地讓自己的父母知道了這一切。這讓二兒子更加氣惱:這樣的事和孩子說什么?
第四,鄭先生父子沖突其間,二兒子夫妻去看過鄭先生,鄭先生卻怒言相向。對兒子說:“你是不是走錯門了?”對兒媳說:“鄰居都以為我們是孤寡老人呢?”結(jié)果二兒子夫妻更不愿登門了。
這些細節(jié)也是兩代人都承認的事實。
通過分析可知,鄭先生的父子沖突,與其說是房產(chǎn)問題,不如說是心理問題,是心理誤區(qū)引發(fā)了父子沖突。
首先是補償心理情結(jié)的作用。導致這個家庭問題出現(xiàn)的最初心理動因,是鄭先生內(nèi)心的補償心理情結(jié)。不管具體的情況如何,在鄭先生心里就覺得自己虧欠了大兒子,所以現(xiàn)在要采取這樣的方式來補償大兒子。其實,從心理學上說,鄭先生是為了自己心理獲得補償,讓自己的心理獲得一些平衡。
其次是自我中心傾向的作用。自我中心,是指一個人只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圍世界。人際交往中,自我中心也算人之常情。但是,如果自我中心過度了,就會妨礙人們的感情交流,妨礙人們相互的理解,就會惹出很多人際關(guān)系的麻煩。顯然,鄭先生父子都存在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而作為長輩的父親,鄭先生更多地從自己的補償心理情結(jié)出發(fā),沒有站在兒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自我中心更為明顯。
最后是信息溝通障礙的影響。社會心理學顯示,人際溝通有直接和間接的不同。在間接溝通的過程中,由于有中間環(huán)節(jié),常常會造成信息的損耗和失真。再者,人們對信息也是有選擇地接收和處理的。一般的傾向是,人們喜歡選擇自己贊同的信息進行接收和處理。于是,彼此就很難全面地相互了解。鄭先生在處理這個問題上,一直沒有召開家庭會議,一直沒有召集大家面對面好好商量,于是,就導致了間接溝通的種種障礙,讓矛盾升級。而在孫子面前抱怨兒子,就更是不當?shù)拈g接溝通了。在鄭先生與二兒子很少的直接溝通中,又多是消極溝通,在難得的當面交流中,傳遞的都是消極的情緒,阻礙了父子關(guān)系的緩解。
鄭先生和兒子的父子沖突應(yīng)該怎樣化解?
一是積極心理換位。為了破除自我中心,就要進行心理換位。心理換位就是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互換位置,在人際交往中對所遇到的問題,設(shè)身處地地從對方所處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處理,深刻體察他人潛在的行為動因,不以自己的心態(tài)簡單地看待問題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在反復的多次溝通中,我重點幫助父子兩代人進行了積極的心理換位,讓父子雙方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其中,側(cè)重幫助鄭先生多站在兒子的角度去想一想。
二是增進直接溝通。經(jīng)過反復溝通,父子雙方都表達了想當面好好商量的愿望。不久,鄭先生主持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把問題擺在了桌面上,大家面對面,各抒己見,心平氣和,好好商量。最后的方案,與此前鄭先生自作主張的方案,相差無幾。但是,這個方案是大家在一起商量的結(jié)果,彼此都能心平氣和的接受。更何況血濃于水,親情很快在父子之間回暖,鄭先生從痛苦中救了自己,也救了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