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說小學是每個人從呱呱墜地到外界感知的領路人,那么語文課程就是那雙牽引你前進渾厚有力的雙手。語文作為義務教育的必修課程之一,也是與外界產生聯系的基礎。伴隨著科技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與運用,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過程也應成為受益者。
關鍵詞:語文教學;信息技術;受益者
語文,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枯燥又乏味,每每聽到老師聲情并茂閱讀時總覺得有些浮夸,藏匿在書本后捧腹大笑,背誦文章往往又找不到訣竅,完全失去了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對小學生而言,文字本身缺乏生動、形象的描述,有些抽象的概念更是如天方夜譚。這時,我們需要的是將這些抽象概念做成像動畫片一樣可以看到,這樣不僅簡單易懂,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學習的主動性,信息技術無疑成為最有力的教學手段。下面就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改進措施。
一、 現階段問題
(一) 定位極端化
1. 無法抽離教材本身
目前仍有大部分教師備課采用原始的手寫教案,無法抽離教材本身,簡單地將文章中心思想進行提取,如縮句般謄寫,完全忽視信息技術的存在。例如四年級下冊中的《西湖的綠》,僅僅用文字很難形容西湖的美,很難描述出綠的程度,文字深入描述只會增加小學生負擔,他們腦海里存在的只是幾個簡單的文字描述,毫無想象力而言。
2. 電子課件泛濫成災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應該是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其閱讀的視野,寓教于學才是最佳的學習方式。然而越來越多的教師鐘情于電子課件的制作,音效、動畫的完善,完全忽視了電子課件本身應具備的引導性。例如二年級上冊中《丑小鴨》在課件的板面大幅度刻畫丑小鴨與白天鵝的形象比對,完全忽視了文章存在的教育意義,使得與文章深意背道而馳。
(二) 教學過程簡單死板
在我看來,語文老師應具備豐富的課外知識,閱讀量應超乎常人。小學語文教師相對而言是小學生的領路人,教其從學說話到會說話,一言一行影響都很深遠。知識儲備量的不足,會導致教學方式單一化,授課全程無互動,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若課后存在例如背誦課文、默寫生字的強制性任務,學習會生硬地完成任務。詩詞的背誦如二年級上冊三單元的《游子吟》,在不理解其含義、生字的狀況下,該如何去記憶、去背誦?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二、 適量調整,適應教學
(一) 適當創(chuàng)新情景,激發(fā)學習興趣
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興趣?!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天性是無憂無慮,簡單快樂。如果將二年級課文《趕集》從孩子喜歡吃,喜歡玩的天性出發(fā),將集市中的物品、發(fā)生的事情制作成動畫版課件,極大地激發(fā)其熱情,小學生會覺得書里都有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書本里或許還有我家里的布娃娃,久而久之,即使沒有老師的督促,都愿意去學習,去了解,因為回家可以和爸爸媽媽分享,去“炫耀”。
(二) 增加課堂互動,努力做到人人參與
沒有壞學生,只有“懶”學生。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明星沒有與粉絲的互動就無法“大紅大紫”。45分鐘的課堂活躍程度決定了學生的接受程度。而老師的精彩演講缺少與學生的互動,形似對牛彈琴。網絡教學的優(yōu)勢,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生動、形象、簡潔、直觀。我們應該將其特點展現出來,使課堂知識在教與學中漸漸消化。例如在講到三年級課文《我們去聽秋的聲音》時,可以簡單將秋天的圖片及秋天特有的聲音混合制作成含有音頻的PPT文件,利用音效從枯燥無味抽象的文章中解脫出來,增加課堂學生的模仿,真正做到教學合一。
(三) 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課外閱讀
聽、說、讀、寫是語文的使命。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凡是沒有學會流利、有理解地閱讀的人是不可能順利掌握知識的?!崩收b課文是小學的必修課,如果閱讀過后都不明白文章的重點在哪里,哪些是過程,需要表達一種怎樣的中心思想,那就僅僅停留在“讀”的層面。學海無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獲取知識的手段趨于多樣化,從網絡中閱讀、視頻中聽取,這些很大程度上能填補教師知識面不足的一面,使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四) 優(yōu)化家庭作業(yè),培養(yǎng)團結合作
語文作為基礎性課程貫穿整個義務教育,在人格及教養(yǎng)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小學生而言,家庭作業(yè)不應僅僅停留在聽、說、讀、寫,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其學習的興趣,在文字海洋中尋求樂趣。課后的家庭作業(yè)可以讓同學之間互相協作或者家庭合作完成課外閱讀拓展,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前預習,課堂上有利于提高大家參與積極性,利于課外知識拓展與交流。
三、 結束語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極大地影響并改善著你我的生活,由小及大,由里至外,我們都應合理有效運用,避免極端化失去其原有的價值。若將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結合,不僅能拓寬學生視野,還能最大程度調動學生課堂的積極性。自主學習、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是需要從小培養(yǎng)的,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對一個人成長發(fā)展作用影響深遠。
對小學生而言,要想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必須投其所好。從小朋友身邊熟知的游戲、動畫片、零食等入手,借助信息技術的手段,生動、形象地將課件內容與之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娛樂、學習中角色扮演,對教材知識與課外閱讀融會貫通,遠離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錯誤學習方式。將枯燥乏味的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結合,進一步填補教師知識面缺乏的不足,調動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使雙方成為互聯網普及大環(huán)境下的受益者。
參考文獻:
[1]徐云.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29):50-52.
[2]黃運炳.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5):00111.
[3]李兆林.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J].未來英才,2017(19).
[4]謝朝會,張正全.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有效性[J].教育科學:全文版:00210.
作者簡介:
趙雪,吉林省德惠市,德惠市菜園子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