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本身就是一個個性化的行為,然而在高職院校人文素質(zhì)課程教學中教師的分析往往掌控著學生的理解過程,文本意義的生成也是由教師整齊劃一地規(guī)定著,學生在學習中難以獲得學習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因此,筆者以教學《中外人文名作導讀》為例,通過“個性化閱讀”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探討“個性化閱讀”教學在高職人文素質(zhì)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人文素質(zhì)課程;《中外人文名作導讀》
閱讀本身就是一個個性化的行為,但在高職院校人文素質(zhì)課程教學中教師的分析往往掌控著學生的理解過程,文本意義的生成也是由教師整齊劃一地規(guī)定著,學生在學習中難以獲得學習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個性化閱讀是因人而異的閱讀,學生閱讀的理解需要一個多元啟迪的“入口”,學生獨特的感受需要一個多元表達的“出口”。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設計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經(jīng)歷、閱讀積累出發(fā)構(gòu)建對文章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在閱讀中讀出別人未曾發(fā)現(xiàn)的新意,超越作者、超越文本,從中發(fā)現(xiàn)自我的樂趣。筆者在人文素質(zhì)課程《中外人文名作導讀》教學中嘗試開展個性化閱讀,頗有收獲。
一、 在經(jīng)典閱讀中感受個性化閱讀的魅力
一部好的作品,從它誕生那天起,就給讀者預留了無限廣闊的闡釋空間。從不同視角出發(fā),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讀出不同的意蘊。正是在這各不相同的闡釋中,作品獲得了永久的生命力,閱讀者也從中獲得了無限的樂趣。這是經(jīng)典的魅力所在,也是個性化閱讀的魅力所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做好方法指導,讓學生充分感受個性化閱讀的魅力。
(一) 激發(fā)思維,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閱讀
德國美學家姚斯認為:文學作品本身沒有生命,是讀者的閱讀賦予了作品無窮的意義。因此,我們要激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有創(chuàng)意地去閱讀,感受個性化閱讀的魅力。譬如,品讀《天才夢》中母親說“我寧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這句話時,可以采用文本對比閱讀和巧妙的問題設計來激發(fā)學生去思考:
這樣的一位母親和史鐵生《我與地壇》中那位每天失神地呆呆地站在門口目送殘疾兒子出去,帶著一顆焦灼的心大海撈針般地去地壇找尋兒子的母親有什么不同嗎?
通過多角度地對比閱讀,學生很容易有創(chuàng)意地讀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有學生讀出《我與地壇》里母親的堅忍和偉大,讀出《天才夢》里母親是因為不愿看到敏感天才女兒在現(xiàn)世中的愚笨和四處碰壁的困難,狠話底下的柔情。也有學生讀出《我與地壇》中叩開人生道路之門的兒子對母親的悔恨遺憾,讀出《天才夢》中沉浸在自己夢里繁華世界的天才女兒對母親真切感受的忽略。
(二) 品味語言,多層次揣摩文本情感
劉勰曾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在個性化閱讀實踐中,最要緊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文本的情感。作家筆下那些有形的可感的文字是豐富多彩的,有概括的表述,也有細節(jié)的描摹;有情感的直抒胸臆,也有含蓄的表達;有按順敘的娓娓道來,也有倒敘插敘的峰回路轉(zhuǎn);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也有“人比黃花瘦”的清新婉約……只有細加體會,才能讀出意味深長來。
譬如賞析《西廂記·驚艷》中寫張生偶然在道場上看到崔鶯鶯,被她的美艷吸引,便動心思設法接近,要向和尚借一間僧房暫住。還沒有開口借房,唱的卻是:“不做周方,埋怨殺你個法聰和尚”。教師就要提示學生發(fā)揮想象,借助人物語言的暗示,探究作品已經(jīng)呈現(xiàn)的文字背后沒有直接寫出的內(nèi)容。這樣才能讀出“今朝張生”和“昨夜張生”的不同,才能體會到“極無理可笑語,然卻是異樣神變之筆”的意味深長。只有通過語言文字創(chuàng)設出來的內(nèi)容及情境,讓學生多讀多悟、吟詠品味、含英咀華,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受到感染與熏陶,才能貼近作品的靈魂。
(三) 鼓勵參與,多形式呈現(xiàn)閱讀體驗
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不盡相同,他們所習慣的呈現(xiàn)閱讀體驗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喜歡朗讀,有的喜歡表演,有的喜歡表述,有的喜歡交流分享……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創(chuàng)設恰當?shù)姆諊?,鼓勵學生多形式地分享閱讀體驗。在《中外人文名作導讀》教學中,筆者在課前設置“我的閱讀分享”環(huán)節(jié),在課內(nèi)安排進行情景劇表演、精彩語段朗讀分享環(huán)節(jié),在課后引導學生做個性化批注摘記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多形式分享他們的閱讀感悟和體會。譬如,在“敬重自然”這個專題教學中,課前“我的閱讀分享”環(huán)節(jié)就有學生和我們分享了柴靜的《看見》讀后、《穹頂之下》觀后的感悟,《看見》中記錄的一個個大事件和紀錄片報道環(huán)境污染的現(xiàn)狀,讓學生明白只有心存敬重,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充分認識自然的偉大與意義;而不尊重自然、破壞自然,必將遭遇大自然的無情懲罰。這樣的閱讀體驗,既落實了課內(nèi)學習目標,又拓展了人文知識,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充分感受個性化閱讀所帶來的魅力。
二、 在互動對話中推動個性化閱讀的開展
閱讀是一種超越時空的生命的相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高職人文素質(zhì)課程課堂教學中開展個性化閱讀,就是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提高認識、交流思想、發(fā)掘潛能和熏陶情感。教師是互動對話的引導者,要給學生留足自主閱讀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來推動個性化閱讀的開展。
(一) 精心預設核心話題,點燃個性閱讀的激情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才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精彩紛呈。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當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更不能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師生是同讀者和踐行者,對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的理解教師與學生在各自知識的積累的基礎上會表現(xiàn)出不一樣的理解點。所以,教師可以精心預設核心話題讓學生反復思考,交流討論,在逐步修正和完善個人觀點過程中點燃個性化閱讀的激情。譬如探析“人生選擇”的專題中,筆者教學《天才夢》一文時,就給學生預設了這樣一個話題:
張愛玲在《傳奇》出版時宣告“出名要趁早”,而作家畢淑敏卻認為“確立目標要趁早”,你們認為在當下這兩個觀點哪個更契合我們?你們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學生在思考和交流討論中,會逐步悟到人生的選擇無關對錯,僅僅在于自己能否有勇氣在矛盾中做出選擇并勇敢承擔一切后果。面對選擇時,能夠?qū)W會選擇,正確選擇,這比什么都重要。這樣,閱讀真正成為了學生個性化行為,學生在其中充分感受到個性化閱讀的魅力,也充分感受到個性化閱讀帶來的喜悅和樂趣。
(二) 隨堂生成及時追問,碰撞思想交流的火花
課堂教學中,在圍繞主問題討論學習的同時,有時會生發(fā)許多奇思妙問,教師要善于抓住教學契機,因勢利導,及時追問,啟發(fā)學生對文本的美詞佳句精段、結(jié)構(gòu)技巧手法、含義主題情感等進行深入探究,碰撞出思想交流的火花,重組課堂生成性資源,真正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譬如教學汪曾祺《受戒》一文時,有學生在課上忽然發(fā)問:“小說里的和尚可以喝酒殺豬吃肉,甚至有老婆,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的和尚卻不準許這樣做?”抓住學生這一發(fā)問,筆者追問:“如果現(xiàn)在的和尚這樣子,會被叫做什么?”生答:“花和尚!”筆者追問:“為什么現(xiàn)在的和尚喝酒殺豬吃肉會被人唾棄,而同樣場景在小說里你們卻能感受到錯位的美?”生答:“那是因為荸薺庵里的和尚們無一例外地按照自己想過的方式去生存,活得特別真實?!惫P者再次追問:“除了真實,打動你的還有什么?”生異口同聲答:“還有他們的淳樸和善良?!贝_實,人性美不止在于它的真實,更在于它的淳樸與善良。
這樣的個性化閱讀體驗,讓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朦朧與博大,也可以感受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趣,更可以感受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之后“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
(三) 引導學生學會質(zhì)疑,培養(yǎng)探究創(chuàng)新的品質(zhì)
愛因斯坦曾說:“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睂W會質(zhì)疑是創(chuàng)新的開端,學會質(zhì)疑是啟智的關鍵。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勇于提問,而且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梢砸龑W生從課題發(fā)問,從文本內(nèi)容發(fā)問,從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乎情理之處發(fā)問,在教學結(jié)束前預留適當時間讓學生發(fā)問等等。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多方位發(fā)問,讓學生由不敢問到敢問,由不會問到會問。這樣,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才會有質(zhì)的提高。
教師一定要學會耐心傾聽,放低身段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并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一無所知,他們有時比教師懂得還多鉆得還深,甚至不少生成性問題還不時令老師猝不及防。這樣,慢慢地學生的興趣被點燃了,思維被打開了,人文素質(zhì)課便枝繁葉茂,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也便落地生根了。
三、 在拓展延伸中提升個性化閱讀的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在個性化閱讀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帶入文本,去感知去品味去感悟,而且還應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課外,引向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在拓展中提升個性化閱讀的能力。
經(jīng)典閱讀是與偉大靈魂永恒思想進行交流的過程。所以,筆者在《中外人文名作導讀》教學中,一是課內(nèi)設計拓展環(huán)節(jié),潤物細無聲。每堂課都設計拓展延伸的環(huán)節(jié),或是與專題相關的知識遷移,或是與文本有關的閱讀反思,或是與作家相關的逸聞趣事等,讓經(jīng)典閱讀內(nèi)化為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成為學生日常自覺自愿自在自為的行為,努力提升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能力。二是舉辦“我的閱讀分享”,共享而共進。每次課前安排五分鐘“我的閱讀分享”小環(huán)節(jié),每學期末舉辦一次閱讀分享專場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課外閱讀的心得體會和感悟。通過生生間的互動交流,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分享,共同進步,既拓展了閱讀視野,又提升了閱讀能力。三是課外增加學生閱讀量,厚積而薄發(fā)。結(jié)合文本教學推薦學生課外觀看《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知性欄目,從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yǎng)料,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從而提高人文素養(yǎng)。同時,有序地向?qū)W生推薦導讀附錄的100篇人文經(jīng)典拓展閱讀書目,鼓勵學生課外積極閱讀,在持續(xù)的閱讀中鑄造健全人格,在堅持不懈的自我修煉中擁有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
總之,我們要積極提倡個性化閱讀,讓高職人文素質(zhì)課堂成為學生張揚個性的舞臺,讓閱讀成為學生個性釋放的過程,讓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愉悅穿行、發(fā)現(xiàn)自我!
參考文獻:
[1]熊佳紅.高職院校學生個性化閱讀教學指導[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5,(6):41-45.
[2]曹維菊.談個性閱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閱讀與作文,2012,(5):33-68.
[3]王建峰.師生互動理論及其現(xiàn)實有效性問題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2,(6):75-77.
[4]劉夢溪.我們還要閱讀經(jīng)典嗎?[J].招商周刊,2007,(6).
作者簡介:
葉春來,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