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瑋
摘要:詞匯教學貫穿于整個對外漢語教學的始終。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們往往從整詞出發(fā)進行教學,這種方法不能完全適應學習者的學習情況。針對近年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界忽視語素教學的狀況,文章從漢語詞匯的釋義模式出發(fā),分析語素義與詞義關系類型借此研究語素教學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意義,最后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語素教學法 語素義與詞義的關系類型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6-0181-02
一、語素教學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
“語素”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結構主義創(chuàng)始人布龍菲爾德提出來的。他認為,“跟別的任何一個形式在語音——語義上沒有任何部分相似的語言形式是一個簡單形式或者叫做語素?!痹谥袊Z言學界,對于“語素”這一級語法單位,呂叔湘先生曾明確提出“講漢語的語法,由于歷史的原因,語素和短語的重要性不亞于詞,小句的重要性不亞于句子”,并特別強調語素的重要性。
語素主要功能是作為構成詞語的材料,按照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將語素進行組合和替換,有限的語素就可以生成很多的詞。因而一種語言中的語素通常只有幾千個,而詞通常會有幾萬個,句子則是無限多的。葉蜚聲和徐通鏘先生曾在所著的《語言學綱要》中提到:“據(jù)估算,我國的中型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字和詞的比例約為1:6,這個數(shù)字大致也就是語素和詞之比。按照這個比數(shù)來說,漢語從語素到此擴大了五倍。所以,掌握語素和構詞法,是以簡馭繁,有效地擴大詞匯量的一個重要途徑?!?/p>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運用整詞教學的方法進行教學,詞匯學習是在對語言教材的教授之中完成的,第二語言學習者只能死記硬背,詞匯記憶效率低下,加之漢字是方塊文字難以記憶,導致學習者積極性也不高。僅靠死記硬背漢語詞語的方法來學習漢語顯得尤為困難,漢語學習者面對如此繁多的詞匯量很容易對漢語的學習望而生畏,產生抵抗情緒,不利于漢語的學習。
二、語素義與詞義的關系類型
漢語詞匯多以按一定規(guī)則組合的語素構成的合成詞為主。合成詞的詞義一般由它的幾個構詞語素構成,盡管有時候所構成的詞的詞義并不是每個的語素意義的簡單相加,但很多時候,所構成詞的詞義還是和構成它的語素義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
關于語素義與詞義之間關系類型的劃分,學界主要有七種觀點,本文主要采取符淮青先生的觀點。符淮青(1985)以詞義和參與構詞的語素義為研究對象,歸納出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即所有語素的意義都不顯示原義、部分語素在構詞中失落原義、語素義間接表示詞義、語素義直接地但部分地表示詞義和語素義直接地完全地表示詞義五種類型。
為了更好地描述語素義與詞匯義的關系,符淮青先生提出了以下的幾個基本概念:①詞義,簡用字母Z表示。②語素義,簡用字母C 表示。③詞的暗含內容,簡用字母A 表示。④補充內容,簡用字母B表示。⑤詞語包括的知識性附加內容,簡用字母S表示。
根據(jù)以上這幾個概念,我們用下列的一些字母公式對語素義與詞匯義的關系進行描寫分析與區(qū)分辨別。
(一)語素義直接地完全地表示詞義
(1)詞義等于幾個語素義之間的直接組合,用公式表示即Z=C1+C2+(B),例如:
平分:平均分配。 Z=C1平均+C2分配
(2)詞義與幾個語素的意義之間相同或者相近,用公式表示即Z=C1=C2+(B),例如:
洗滌:洗。 Z=C1洗=C2滌
(二)語素義直接地但部分地表示詞義
(1)詞義是幾個語素義的組合,但只部分地表示詞義,用公式表示即Z=C1+C2+A+(B)+(S),例如:
下野:執(zhí)政的人被迫下臺。 Z=A執(zhí)政的人被迫+C1+C2
(2)同義與近義語素共同表示部分的詞義,用公式表示即Z=C1+A=C2+A+(B)+(S),例如:
成績:工作或學習的收獲成果。 Z=A+C1收獲(=C2成果)
(三)語素義間接表示詞義
1.詞義是語素義的引申用法
(1)名詞。①詞根語素表示某種動作或行為,詞義引申為實施動作行為的主體。
司機:汽車、火車等陸上交通工具的駕駛操作員。
Z=C1主管,操作+C2機器(的引申)
②詞根語素表示某種動作行為,詞義引申為動作行為所關涉的事物。
學問:知識、學識。 Z=C1學習+C2提問(的引申)
③其他。老百姓:人民。
(2)動詞。
解放:解除所受的束縛,得到自由或發(fā)展,引申為推翻反動統(tǒng)治。
Z=C1把之前束縛著的東西解開+C2解除約束的引申。
(3)形容詞。
開明:原義是從野蠻進化到文明,后來引申為思想開通,不頑固保守。 Z=C1開放+C2明白(的引申)
2.詞義是語素義的比喻用法
(1)幾個語素全通過比喻的方法來反映客觀對象,例如:
線索:比喻事物發(fā)展的頭緒或探索問題的途徑。
Z=C1細繩子+C2粗繩子(的比喻)
(2)兩個語素,其中一個喻指,另一個則反映所指的客觀對象,例如:
玉米:一年生草本植物,莖高二至三米,植物果實顏色像玉石,可供食用。 Z=C1玉石的比喻+C2米
3.詞義是語素義的借代用法
(1)全部借代。細軟:指首飾、貴重衣物等便于攜帶的東西。
(2)部分借代。水酒:很淡薄的酒。
(四)部分語素在構詞中失去原義或語素義變得模糊
(1)偏義復詞。例如:窗戶 人物 舟楫 忘記 質量
(2)部分語素義模糊。①由一般名詞性語素加上量詞性語素構成的集合名詞,例如:事件 文件 人口
②詞義=模糊的C1+表類屬的C2,例如:啤酒 卡車
③其他,例如:老實 準備 實際 晚上 麻煩
(五)所有語素的意義都不顯示原義
東西:泛指各種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
據(jù)郝靜芳《詞義與語素義關系及對外漢語語素教學研究》一文中對語素義與詞義的關系類型在所有詞匯中所占比例的統(tǒng)計,五種關系類型的所占比例從多到少依次為:語素義直接地完全地表示詞義、語素義直接地但部分地表示詞義、語素義間接表示詞義、部分語素在構詞中失落原義和所有語素的意義都不顯示原義。
語素義組合所體現(xiàn)詞義的內容越多越直接,學習者猜測詞義的效果越好。對于語素義直接地表示詞義這種類型的詞語,我們就可以直接通過已知的語素義來猜測詞義;對語素義直接地但部分地表示詞義這一類型,我們就可以對已知語素義進行提取分析猜測詞義,并對猜測出的詞義進行引申;對語素義間接表示詞義這一類型的詞語,我們就要在已知語素義結合成的詞義的基礎上再進行聯(lián)想與加工;對部分語素在構詞中失落原義或變得模糊和所有語素的意義都不顯示原義這兩種關系類型的詞匯就并不適合上述通過語素義猜測詞義的方法了。在進行這兩種類型的詞匯的教學時,整詞教學的方法將更適用,教師在進行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時,應按照詞匯語素義與詞義關系的類型進行分類教學。
四、關于詞匯教學的建議
(一)重視語素教學
近些年,“詞本位”教學法在我國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一直占據(jù)著主導地位。雖然“詞本位”教學法主張以整詞教學為主,迎合了歐美學習者對于詞匯的認知模式,但這種認知模式并不符合漢語的構詞特點。以整詞為主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習者只從整詞的角度學習、理解、記憶詞匯,通過大量的講解和練習一味地死記硬背,增加了他們的學習難度,降低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他們不能夠理解詞匯是由更低一級的語法單位語素構成的,不會根據(jù)語素義進行組詞和擴展。
(二)整詞教學與語素教學同步進行
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初級階段,學習者的水平往往較低,對漢語的語素和構詞法的掌握還不夠熟練,所以在初級階段,應該采取整詞教學與語素教學同步進行的方式進行授課。這時候就需要采取機械記憶的方法,通過大量的練習和機械記憶首先記住一些基本的語素和詞匯,在中高級階段再進行構詞法的講解和語素教學。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教給學習者構成詞語的語素在單獨使用時的意義是什么,組合成詞后的意義又是什么,讓學習者進行對比分析,再進一步分析詞匯的構詞方法和使用規(guī)則,從語義、語法、語用三個方面全面地解釋所學的詞匯。
(三)先教構詞能力強的語素
漢語語素按構詞能力可以分為詞根語素和附加語素,詞根語素在詞中承擔整個詞的主要詞匯意義,是構成詞的根本要素。所以我們在授課的過程中應該先給學習者教授構詞能力強的詞根語素。從發(fā)展的角度看,現(xiàn)代漢語的單音節(jié)語素多是由古代漢語的詞匯發(fā)展演變而來的,因此現(xiàn)代漢語的詞根語素也主要是以單音節(jié)語素為主,先學習構詞能力強的單音節(jié)語素符合漢語的古今演變規(guī)律。且更有利于學習者之后學習過程中詞匯量的擴展。
(四)中高級階段運用構詞法進行詞語擴展
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我們通常會采用機械記憶以達到理解掌握構詞能力強的基本語素的意義的目的。到了中高級階段,學習者通過學習已經初步養(yǎng)成了一定的語素意識,可以結合語境、詞語的結構方式用已知的語素義進行簡單的思考,并由此推知新詞的詞義,這個時候再運用構詞法進行詞匯的擴展教學就順理成章了。對此,克拉申的“可理解輸入”假設也給在中高級階段利用構詞法進行詞匯的擴展這一教學方式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五、結語
本文從語素義與詞義的關系類型這一角度出發(fā),探討了語素教學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但這些理論上的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并結合一線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技巧將之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考慮到漢語語素系統(tǒng)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意義系統(tǒng),由于漢語語素的類型、語素的獨立成詞能力、語素的構詞能力、語素的多義性等特殊屬性,語素教學既有優(yōu)勢也有不足,我們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合理使用。
參考文獻:
[1]陳俊羽.語素教學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作用[D].北京語言大學,2007.
[2]馮麗萍,宋志明.詞素性質與構詞能力對留學生中文詞素識別的影響[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6):33-38.
[3]符淮青.詞義和構成詞的語素義的關系[J].辭書研究,1981(1):98-110.
[4]郝靜芳.詞義與語素義關系及對外漢語語素教學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53-57.
[5]賈穎.字本位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J].漢語學習,2001(4):78-80.
[6]李志才.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含相同語素的同義復合動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7]王樹齋.漢語復合詞詞素義和詞義的關系[J].漢語學習,1993(2):17-22.
[8]王周炎,卿雪華.語素教學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基礎[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5):39-42.
[9]張江麗.詞義與語素義之間的關系對詞義猜測的影響[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3):16-22.
[10]仲崇山.詞義和構成詞的語素義的關系補論[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2):56-58.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