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是金圣嘆對《西廂記》點評著作,他不僅高度贊揚了《西廂記》為“妙文”,為“天地之書”,還嚴厲駁斥了《西廂記》為“淫書”這一說法,不僅批改完善了前人版本的《西廂記》,而且對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和《西廂記》的傳播具有非常重大影響。本文從金圣嘆著文第六才子書的文本出發(fā),首先向大家介紹金圣嘆其人,其次介紹著書緣由以及舉例金圣嘆如何批西廂。
【關(guān)鍵詞】金圣嘆;《貫華堂第六才子書》;點評考究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8-0222-01
一、金圣嘆其人
金圣嘆,公元1608年生,卒于1661年,明末清初人。明滅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嘆。金圣嘆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和文學批評家。晚年的金圣嘆被奸臣所害,含冤而死,歷史上有名的“哭廟案”就是指金圣嘆。金圣嘆是一個矛盾之人,他批《水滸傳》,是對反封建抵制,但是他卻因為反抗腐敗政府統(tǒng)治而蒙冤致死。金圣嘆對后世文學最大成就是他的“六才子書”,分別是對歷史上六部大作《離騷》、《莊子》、《史記》、杜詩、《西廂記》、《水滸傳》進行評點,對后世文學影響深遠。其中,金圣嘆對《西廂記》點評對我國戲劇史產(chǎn)生重大影響。他在王實甫版本《西廂記》的基礎(chǔ)上進行批改完善,深化了劇中人物性格,修改唱詞,著眼于內(nèi)容,使之更易于閱讀和普及,并改掉結(jié)尾大團圓的局面,從而突出了反封建主題,更加突出了戲劇本質(zhì)特性。
二、為何作《貫華堂第六才子書》
“或問于圣嘆曰:《西廂記》何為而批之刻之也?圣嘆悄然動容,起立而對曰:嗟乎!我亦不知其然,我與之批之刻之,以代慟哭之也。夫我之慟哭古人,則非慟哭古人,此又一我之消遣也?!贝藶椤敦炄A堂第六才子書》序一曰慟哭古人,從中可以看出金圣嘆的幽默以及寫此書目的之一為悼念那些已逝去作《西廂記》的古人。序二曰留贈后人,金圣嘆作此書第二目的是想為后人留下點什么,而不是像自己一樣日思夜想古人卻觸不得。“前乎我者為古人,后乎我者為后人?!蔽闹小肮湃酥诤笕耍瑒t皆同乎?曰皆同。古之人不見我,后之人亦不見我,既已皆不見,則皆屬無親,是以謂之皆同也。然而我又想忽然念之:古之人不見我矣,我乃無日而不思之,后之人亦不見我,我則殊未當或一思之也。親于我之無日不思故人,則知后之人之思我必也”都表明了金圣嘆作此書目的。
三、《貫華堂第六才子書》結(jié)構(gòu)摘要及部分點評舉例
在《貫華堂第六才子書》卷二中,金圣嘆提出了讀西廂記八十一大法,開篇圣嘆就稱西廂記為妙文,否定淫書一說,不過圣嘆也感謝之前淫書說法,不然不會有那么多人都來讀西廂,圣嘆認為“淫書說”有助于西廂記普及閱讀,但堅決不認為其是淫書。例如書上所說“有人來說《西廂記》是淫書。此人后日定墮拔舌地獄。《西廂記》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
關(guān)于卷三至卷八內(nèi)容提要。卷三為金圣嘆用很大篇幅寫唐代詩人元稹的《會真記》附會真詩?!段鲙洝分袕埳c鶯鶯的故事最早始于元稹所作傳奇小說《會真記》,又名《鶯鶯傳》。卷四到卷七為《西廂記》的正文,每一卷有四章,每章有四個題目,卷四四章分別為“驚艷”、“借廂”、“酬韻”、“鬧齋”,卷五四章分別為“寺警”、“請宴”、“賴婚”、“琴心”,卷六四章分別為“前侯”、“鬧簡”、“賴簡”、“后侯”,卷七四章分別為“酬簡”、“拷艷”、“哭宴”、“驚夢”。卷八為續(xù)的四章,題目分別為“泥金捷報”、“錦字緘愁”、“鄭恒求配”、“衣錦榮歸”。卷八后有附錄為“才子西廂醉心篇”。
卷四開篇“《西廂》者何?書名也。書何為乎名曰《西廂》也?”介紹《西廂記》為何取名西廂,以及金圣嘆認為西廂非單純普救寺西廂,而是西廂之西又有別院,他得出這個言論有兩個原因,其一,“教天下以慎諸因緣也”,他認為世間萬物一切皆從因生;其二,“教天下以立言之體也”,他認為“君子立言,雖有傳奇,必有體焉,可不敬與!”
卷五的第三章“賴婚”中,金圣嘆評鶯鶯“若不是張解元識人多,別一個怎退干戈?”一句“識人多”措辭妙絕?!氨阋晕釓埥庠獮樵紫嗖焕⒍?此蝗?,豈復三百字、三千字、三萬字所得換哉”?!白R人多”三個字完美地表現(xiàn)了張生在普救寺解圍中的功勞和鶯鶯對張生愛慕,所以雖然只有三個字,卻表現(xiàn)了三百字、三千字都未必能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和含義,因此獲得圣嘆盛贊。
卷六第四章“賴簡”中,評張生“是槐影風搖暮鴉,是玉人帽側(cè)烏紗”,“槐影烏紗,寫張生來,卻作兩句;只寫兩句,卻有三事。何謂三事?紅娘吃驚,一也;張生膽怯,二也;月色迷離,三也。妙絕妙絕!”張生此唱詞只有兩句話,但是圣嘆認為它卻包含了紅娘吃驚、張生膽怯、月色迷離三個內(nèi)涵,故而圣嘆驚嘆妙絕。
四、結(jié)語
金圣嘆批西廂,所作之書點評詳細,文法措辭嚴謹,不愧為我國明末清初偉大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其文學造詣之高為后世文人敬仰。從點評中我們看到了金對《西廂記》肯定與喜歡,對我國戲曲理論批評提供了范例。但是金圣嘆戲曲理論也有缺陷,那就是在批西廂的時候有點極端,過于推崇“文”的部分,而忽視了《西廂記》“戲”的本質(zhì)。
參考文獻:
[1]金圣嘆.金圣嘆全集(三)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M].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