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有平
洛南縣新農(nóng)合經(jīng)辦中心,陜西商洛 726100
手足口病屬于小兒臨床常見病,患兒多大因為腸道方面的病毒導致手足口等部位出現(xiàn)有皰疹等表現(xiàn),具有傳染性,受到消化系統(tǒng)病毒感染,病毒會經(jīng)過消化系統(tǒng)進入患兒血液,非常容易誘發(fā)病毒性腦炎,影響到患兒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情況嚴重時將影響到患兒身體和智能的發(fā)育情況,甚至直接導致患兒死亡。相關報道表明,重癥手足口病死亡率是輕癥手足口病死亡率的20倍[1]。臨床上在進行重癥手足口病的治療時,常選擇病種免疫球蛋白進行治療,這種治療方式能取得非常好的治療效果,并發(fā)癥風險相對較低,但是病種免疫球蛋白本身存在有一定的不良反應,部分患兒初次使用病種免疫球蛋白治療可能無效[2]。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月該院收治的110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進行研究,分析丙種免疫球蛋白治療重癥手足口病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110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其中男性患兒60例,女性患兒50例,年齡6月齡~8歲,平均年齡(3.5±1.9)歲,這些患兒中,30例患兒存在有發(fā)熱情況,45例患兒存在有皮疹,30例患兒存在有嘔吐情況,10例患兒心動過速,5例患兒抽搐。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與患兒監(jiān)護人簽訂知情同意書,將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兒55例,年齡7月齡~8歲,平均年齡(3.7±2.1)歲,觀察組患兒55例,年齡6月齡~8歲,平均年齡(3.3±1.4)歲,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等各項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所有患兒進行個體化治療,包含對癥治療、免疫支持治療以及抗病毒治療3個方面。選擇物理退熱方式,靜脈滴注甘露醇,0.5~1.0 g/kg,4 次/d,降低患兒顱內(nèi)壓,同時進行消炎治療,選擇甲潑尼龍(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20030727),1~2 mg/(kg·d),持續(xù)治療 3 d,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適當減少用量。為患兒提供器官保護治療,使用維生素C防止患兒心肌損傷,選擇抑酸劑實現(xiàn)對患兒胃粘膜的有效保護,部分患者存在有顱內(nèi)病變,使用神經(jīng)保護藥物。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使用病種免疫球蛋白進行治療,結合患兒體重、體質以及病情,選擇0.1~0.3 g/kg標準,首次注射后3~4 d患兒不存在有不良反應后,進行第2次注射。
對比兩組患兒炎癥恢復時間,判定治療效果:顯效:治療2 d內(nèi),患兒潰瘍面積存在有明顯的減少,口腔疼痛消失,潰瘍3 d內(nèi)愈合;有效:患兒病癥2~3 d內(nèi)好轉,潰瘍面積變小;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該次研究中所有試驗數(shù)據(jù)均運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計量資料通過t來進行檢驗,計數(shù)資料通過χ2來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兒治療有效數(shù)分別為45例、52例,有效率分別為81.8%、94.5%,觀察組患兒治療有效率更高(P<0.05),具體情況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對比
對照組患兒各類癥狀恢復平均時間(3.7±1.3)d,觀察組患兒各類癥狀恢復平均時間(2.2±1.1)d,觀察組患兒癥狀恢復時間明顯更短(P<0.05)。
小兒手足口病在夏季和秋季最為常見,傳播方式包含有呼吸道傳播、接觸傳播以及消化道傳播等。重度手足口病患兒存在有昏迷、嘔吐、眼球震顫等病癥,在呼吸系統(tǒng)方面,存在有呼吸苦難、呼吸節(jié)律改變、口唇發(fā)紺等癥狀,在虛幻系統(tǒng)方面,包含有四肢發(fā)涼、面色蒼灰等癥狀。重癥手足口病與腸道病毒71型存在有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與該病毒嗜神經(jīng)毒性有關[3]。當前臨床上針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治療,除了隔離治療、對癥治療等治療方式以外,還包含有合理休息以及清淡飲食等護理措施,在治療藥物方面,有甲潑尼龍、病種免疫球蛋白等。抗病毒藥物并不存在有特效藥,實際治療過程中以對癥治療為主,保護患兒臟器功能。在實際治療過程中,還可以采取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提高治療有效性,比如說皮膚管理,維持皮膚干爽,避免皮膚受到刺激,針對部分存在有潰爛患者,及時消毒;在口腔護理方面,鼓勵飲水,溫水漱口,強化口腔護理;在環(huán)境管理方面,為患兒提供舒適的病房,采取隔離措施,老師洗手制度,注意臥床休息[4]。
甲潑尼龍在重癥手足口病的治療機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非特異性免疫抑制。②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患者水腫程度。③降低因為應激反應所帶來的一系列刺激,避免對機體系統(tǒng)造成過多的損害。病種免疫球蛋白能夠實現(xiàn)對IgG抗體的有效補充,封閉抗原,實現(xiàn)對病毒在機體內(nèi)復制機制的有效阻滯,增強機體免疫力,同時還能夠對抗體產(chǎn)生一定的刺激,產(chǎn)生抗病毒抗體,最終降低病毒血癥在抗體方面的影響。
該次研究表明,在治療有效率方面,對照組與觀察組患兒治療有效數(shù)分別為45例、52例,有效率分別為81.8%、94.5%,觀察組患兒治療有效率更高 (P<0.05);在癥狀恢復之間方面,對照組患兒各類癥狀恢復平均時間(3.7±1.3)d,觀察組患兒各類癥狀恢復平均時間(2.2±1.1)d,觀察組患兒癥狀恢復時間明顯更短(P<0.05)。
綜上所述,針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在采取個體化治療的基礎上使用病種免疫球蛋白進行治療,能夠實現(xiàn)對患兒病情的有效控制,提高治療成功率,縮短患兒恢復時間,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易靜.早期足量甲基強的松龍聯(lián)合丙種免疫球蛋白在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治療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8):78-79.
[2]高宇.重癥手足口病行早期足量甲基強的松龍聯(lián)合丙種免疫球蛋白的療效[J].母嬰世界,2015(2):137.
[3]冉啟惠.早期、足量甲基強的松龍聯(lián)合丙種免疫球蛋白治療重癥手足口病的臨床研究[J].醫(yī)藥前沿,2016,6(18):164-165.
[4]潘賽榮.丙種免疫球蛋白治療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療效及護理[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2,13(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