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一生或多或少會犯不同的錯,有時是因為怯懦,有時是因為認知的淺薄。那時候的我們是那么懦弱,以至于當一些事突如其來發(fā)生,很可能本能地選擇了逃避,事后又想切斷或忘記那些與之相關的人與事。最終是否成長,取決于最終你是否在對往事的追悔中懂得了責任與承擔。
在《追風箏的人》中,你會看到許多主題:友情與親情,正義與邪惡,戰(zhàn)爭與和平等等,不過,最能震撼我們的,應該是對人性的拷問:主人公阿米爾與哈桑的故事貫穿和平與戰(zhàn)亂時期。他們從小一起長大,盡管身份懸殊,但哈桑對于阿米爾的忠誠遠遠超過了主仆,然而,當哈桑為阿米爾奪得風箏大賽的冠軍時,阿米爾只是欣喜于自己的獎勵,當哈桑為了追風箏被凌辱時,阿米爾只是躲在墻后不敢上前一步。過多的自責與愧疚積壓在一起,他竟然為了掩飾自己的罪行編造謊言將哈桑以及他父親趕出自己的家,只是為了不被揭穿。
他們多年不曾聯(lián)系,而后阿富汗陷入戰(zhàn)亂,戰(zhàn)火紛飛中,阿米爾看到了哈桑留下的信,他終于明白,自己如此愧對的男人,是他的同父異母的兄弟。為了贖罪,他來回顛簸,只為給哈桑的孩子一份平靜。他站了起來,像哈桑兒時對待他一樣。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只風箏,不管那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地去追?!弊分鹆耍_步才會更加踏實堅定,人生才會更加充實美麗;追到了,天空才會為我們大放光彩。人生也許就是在犯錯和贖罪中輪回,犯錯并不意味著人生就此毀滅,完善自己,拯救自己,救贖才是人生中最亮麗的篇章。
卡勒德·胡賽尼的童年是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度過的。在當?shù)兀棚L箏是很受歡迎的休閑活動,也給他留下了美好的記憶。成年后,他無意間在報紙上看到關于風箏的新聞,產(chǎn)生了寫一篇關于放風箏的懷舊文章的念頭,但到后來,它變成了兩個男孩的故事,這個故事與他們的階級和家庭有關。他認為,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夠感動大家,歸根到底是因為它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故事:一個有缺陷的人想要克服自己的缺陷,成為更好的人。另外,它是關于家庭的:一個人想要努力獲得父愛。它也是關于友情和兄弟之情的:一個人怎樣彌補自己的錯誤。這些都非常貼近人性,即便不是阿富汗人,也可能從中獲得共鳴。
每個人的命運都像風箏一樣,它向往更高更遠的天空,但卻受著那根細細絲線的牽引而無法擺脫。也正因有這根絲線的牽引,它才不至于消失在天際或跌落塵埃,而是在空中劃出優(yōu)美的人生軌跡。當這根絲線被割斷,就要鼓起勇氣去追尋那飄落在遠方的風箏,這樣才能獲得內(nèi)心的安寧。
在我們?nèi)松牟煌瑫r期,都有想要追逐的風箏。它可能是父母的期望,珍貴的友誼。也許我們不知道自己內(nèi)心那斷線的風箏會飄向哪里,但還是要用心勇敢地追尋。每當天空放飛起風箏的那一刻,我們也該懂得珍惜擁有的一切。
——娟子,貴陽廣播電視臺、都市女性廣播新媒體編輯
這是一個人的心靈救贖之旅,也是一個阿富汗人的回歸之旅。從罪惡回到解脫,從異國回到他已經(jīng)逐漸忘記的族人之中?!蹲凤L箏的人》一書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也向世人展現(xiàn)了阿富汗人苦難的命運。在這個灰色的背景上,唯有風箏在高昂飛翔,飛行在一切的惡行和苦難之上,可以讓人仰望,給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在寫作中有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為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并且理解在這種環(huán)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這使得整本小說有了溫度,甚至能聽到書頁里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開。然后奔騰或是嗚咽,越過急灘,沖出峽谷,最后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和菜頭
追到那只風箏
江蘇南菁高級中學 高一(8)班 顧依潔
剛開始看時,我尤為不解,為何作為小說敘述者的阿米爾是一個反面的形象,任性、怯懦、偽善,相比之下,哈桑的沉著、勇敢和正直更易讓人產(chǎn)生好感。但隨著情節(jié)的逐層推進,我漸漸明白,全書是一個連貫的整體,是講述阿米爾由惡至善的蛻變過程。在這過程中,他一直在追,追逐心中的風箏。
我開始理解阿米爾,畢竟人生來都是有弱點的,他一時沖動犯過的錯也許每個人都曾經(jīng)歷過。我開始同情阿米爾,他被罪惡感整整糾纏了二十六年,無路可逃;我開始敬佩阿米爾,盡管曾經(jīng)做過錯事,但最后,他敢于走上那條重新成為好人的路,給過去一個交代。他最終還是戰(zhàn)勝了心中的黑暗,善最終還是戰(zhàn)勝了惡,這場追逐以勝利告終。
想想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我們也在追逐著心中的風箏,或是金錢,或是權(quán)利,或者正義……風箏在天,我們在地,一路上無數(shù)次仰望會讓我們忽略腳下的路,也許風箏會將我們帶入歧途。如果,你有幸在風箏尚未落地前,發(fā)現(xiàn)自己走錯了方向,那么,請不要放逐自己,雖一失足成千古恨,但仍要想辦法挽救,去追逐自己的初心,追逐美好人性的回歸,追逐靈魂的救贖……
你追到了那只風箏,它便會永遠留在你的心中……
(指導教師:張卓君)
你是千千萬萬遍
浙江溫州市蒼南縣靈溪二高高二(3)班 李紫赫
初讀這本書時,我只感到無盡的心酸將我包圍,抱怨他們命運的不公,厭惡阿米爾的軟弱與欺瞞,同情哈桑的坎坷人生,痛斥戰(zhàn)爭的殘酷和不近人情,我只看見人性的黑暗與復雜,但當我再次閱讀時,我卻反而被其中的溫情和人性的美好感動。
當哈桑不顧一切只為阿米爾好好活著、驕傲地活在世上時,當哈桑的孩子逐漸走出陰影,獲得新生時,我仿佛能看見他們過去的童年時光,在沒有那件事情發(fā)生之前,純粹單純的友情如同鮮花在阿富汗綻放。
沒有歇斯底里的大哭大喊,只有如鯁在喉無語凝噎的壓抑,在沉悶中忽然看見光照于案,頗有種“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意味。故事的最后,阿米爾帶著哈桑的孩子放飛風箏,在藍天白云的映照下,風箏顯得尤為鮮艷,它盡情地飛著,唱著光明的贊歌——
為你,千千萬萬遍呼喊,為你,千千萬萬遍忍耐,為你,千千萬萬遍學會愛,為你,千千萬萬遍沉默,為你歡笑,為你流淚……
因為你,是我的千千萬萬遍的期許。
我聽見哈桑輕輕呢喃,我聽見后來的阿米爾也如此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