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小亞
2017年5月2日,觀摩了韓志敏老師和李映霞老師關于《社會歷史的主體》的兩節(jié)公開課,他們既有教學的共同點,也有各自的特色,如各自的知識結構、個人性格、講述風格、語言特色、思維方式等都存在差異,從而造成教學風格上的差異。我們知道,教育對象的差異性注定了教育不可能是無差別的教育,要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全面綜合的發(fā)展,我們就不能統(tǒng)一規(guī)格、統(tǒng)一要求。我們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教師。個性教學,關注到教育對象的不同,關注到教育內容的不同,同時關注到教師的不同,韓志敏老師和李映霞老師的課做到了讓前來聽課的老師們眼前一亮。
一、教學過程中的共同亮點
1.遵循哲學思維的特點,強調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
在《社會歷史的主體》這節(jié)課上,韓老師和李老師都將教學出發(fā)點和歸宿點緊緊鎖定在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之上,試圖讓學生在學習本課知識之后,形成清晰的世界觀意識和方法論意識,在生活中,能夠避免由于部分影視媒體的推波助瀾,英雄史觀客觀存在的干擾;能夠彌補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健全,辯證地認識歷史發(fā)展的動力;以致達到情感的升華,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實際生活中的踐行懂得牢固群眾意識,培養(yǎng)學生尊重勞動、熱愛人民的情感。這種教學定位,有助于學生哲學思想鑄造,有助于思維方式提升,它抓住了哲學教學的真諦,體現了用哲學思維教哲學的要求。
2.從教學技能方面來看,都體現了一個“強”
該堂課顯示了韓老師和李老師駕馭課堂和教材的能力,如知識點透徹,能將哲學上社會歷史的主體和政治生活國家性質和主人等的知識點聯系到一起,構成一條知識線,知識面廣,能將政治學科知識有機結合,在駕馭課堂上表現在教師應變能力強,對學生的回答的問題,能用自己儲備的知識進行拓展、引導。
3.課堂中都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進來
二、韓志敏老師的教學特色
第一,在教學全程中教態(tài)始終自然、親切、大方,表現出了極高的親和力與人格魅力,在教學中充滿了教學激情,能極好的從情緒上感染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從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第二,整堂課以勞動節(jié)為主線,把整節(jié)課的內容串聯起來。先是以“慶祝勞動節(jié)有什么意義”引出勞動者地位作用,進而是人民群眾的地位作用,接著提問“你的爸爸媽媽是人民群眾嗎?你們愛他嗎?那你們愛不愛人民群眾?”層層推進的問題,把教學的境界提到了另一高度。接著問“目前作為人民群眾的普通一員,你們該怎么做?”整堂課利用勞動節(jié)這一剛剛過去的節(jié)日,緊緊圍繞這社會歷史的主體展開活動,化難為易,既有話題性,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感興趣;又有知識性,體現出了社會歷史主體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第三,教學中非常注重情感教育的升華,讓我深受啟發(fā)。我們都知道,教學目標的最高要求是情感價值觀的落實,也是新課標的要求。我們應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問題引導和親自體驗,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達到教育無痕、潤物無聲、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李映霞老師的教學特色
1.教學模式新穎,采用導學案和小組探究相結合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設計了三個探究:誰創(chuàng)造了歷史?兩種不同觀點的碰撞,引出本節(jié)課的內容。接著引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通過播放“扶貧脫貧”相關新聞視頻,讓學生形象、直觀感知“國家扶貧脫貧已成歷史必然”,調動學生學習探究其依據的興趣。最后讓學生自我小結,當堂記憶背誦。教學新課完成后,還及時進行了反饋練習。
2.教法的運用比較“活”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李老師在本節(jié)課中,靈活的教學方法是她的一大特色。有小組探究、有新聞視頻、有學生自我小結、有學生互評、有各式各樣的背誦,再回答問題上,有集體回答,小組回答,個別回答,某群體回答等方式,充分的展示了“有效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
3.緊扣高考主題,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能力
訓練題都是經過精心選取,力爭體現教學重點和難點,考查學生對基本觀點和原理的掌握情況,選擇題主要鞏固本節(jié)課的理論基礎,檢測學生的識記能力,簡答題培養(yǎng)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有利于突破重點和難點。注重知識點的落實和周邊知識的拓展,緊密聯系時政熱點和時代脈搏,充分體現了教學重難點。學生點評為主,老師補充,這種方式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解題能力,適應考試的要求。
四、值得思考的幾個問題
1.一節(jié)課是否討論次數越多越好
首先,課堂討論不要流于形式。其次,課堂討論問題的針對性一定要強,能突出重點、難點。再次,確定討論的問題應難易適中,能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確定討論的問題應有“爭議性”,能利于學生思辨。最后,課堂討論教師要有良好的監(jiān)控手段,做到“放”和“收”相結合。
2.“滿堂灌”,“滿堂問”應如何看待
“滿堂”的本質是什么?是極端,是強加,是對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背離。課堂教學一旦陷入一種極端性的強加,所以,無論是“滿堂灌”,還是“滿堂問”,都是應該加以反對的。既然問題都出在“滿堂”上,那么我們就立即去掉這兩個字好了?!肮唷焙汀皢枴?,還是大有必要的,課堂教學怎么能夠離得開老師的主導或指導作用呢!但是,除了老師的“灌”,還應該讓學生自己“學”起來;師生互動,這樣就不會“滿堂”了。
3.當堂記憶背誦時間是不是越短越好
“記憶有術”,是說增強記憶,是有一定技巧的。要提高記憶能力,必須有良好的行之有效的記憶方法。在教學中.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記憶方法,是大有益處的。 但不要搞一刀切,當堂背誦的任何知識都是幾十秒。我們也得分是什么課型,是什么知識點,難易度怎樣,學生學情如何等等情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追求為背誦而背誦。
總而言之,兩位老師的上課,風格嚴謹,板書凝煉,語言規(guī)范,方法得當,很好地完成了預期的教學目的,是兩節(jié)較成功的同課異構政治課??梢?,教師需要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才能培養(yǎng)具有個性化的學生,要不斷學習,善于反思,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保持和發(fā)揚自己的個性,敢于展示自己的個性魅力,做一個特色鮮明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