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軍
“天哪,他們犧牲時,大多數(shù)年齡不超過35歲;論家庭條件,絲毫不遜色于今天的我們?!弊罱星嗄陮W生仔細梳理了“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之后,禁不住如此感慨。誠哉斯言,這些為了民族復興而英勇獻身的烈士,其先進事跡感天動地、無畏壯舉可歌可泣。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他們一往無前、義無反顧,置富裕生活于不屑,視年輕生命于不顧?追根溯源,“無他,信也?!?/p>
信,信仰信念、理想追求。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曾經(jīng)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信”固然指的是誠實守信,其實也未嘗不能理解為信仰信念。試想一下,一個人活在世上,如果沒有一點信仰信念,沒有半點理想追求,其與動物有何區(qū)別?而正是有了信仰信念,才可能做到誠實守信,一生不辜負自己的選擇和決定。毛澤東同志也說過,人活著,終歸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某種程度上,這“精神”又何嘗不是信仰信念、理想追求,要求挺直精神脊梁,葆有精神靈魂。
一次閑談中,有位老領導的話振聾發(fā)聵,猶如醍醐灌頂:早期的共產(chǎn)黨人可謂真正的共產(chǎn)黨人,他們是因為信共產(chǎn)主義、馬克思主義,才萌生了加入共產(chǎn)黨的強烈愿望和熱切盼望;而今天的某些共產(chǎn)黨員,卻是組織上已經(jīng)先期入了黨,思想上才稍微信共產(chǎn)主義、馬克思主義,有的甚至窮其一生,渾渾噩噩、混沌恍惚,完全不知共產(chǎn)主義、馬克思主義為何物。此言一語中的,說明既然是信仰信念,就必須發(fā)自肺腑地相信,深入骨髓地堅信,滿腔熱情地篤信。
毋庸置疑,選擇理想信念不易,堅守信念、捍衛(wèi)理想更難。匈牙利革命詩人裴多芬曾經(jīng)如此明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革命者的基因是相似的,英雄們的血脈是相通的。共產(chǎn)黨人夏明翰也是仰天高歌: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至于寫下遺書《可愛的中國》的方志敏烈士,更是留下了一句千古流芳的名言:“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絕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崩硐胍驗檫h大而成其為理想,信念因為執(zhí)著而成其為信念。正緣于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胸懷遠大理想、堅守執(zhí)著信念,才能舍小家為大家,不在乎物質享受上的安逸,不吝惜生命只有一次的寶貴,愿意為理想信念、宗旨信仰而拋頭顱,灑熱血。
葉公好龍,口惠而實不至。有無矢志不移的信仰信念、理想追求,口說無憑,全在于用實際行動來踐行與驗證。戰(zhàn)爭年代,無數(shù)革命志士冒著槍林彈雨,忍著全身劇痛,拖著遍體鱗傷的軀體匍匐前進,正是“愛就一個字,我只會用行動來表示”的完美注解和生動詮釋。而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進程中,同樣也有一批批共產(chǎn)黨員將理想信仰化作扎實、務實、踏實的行動。焦裕祿身患不治之癥肝癌,但為了與“三害”作斗爭,硬是堅持用鉛筆頂住肝部伏案工作;廖俊波以“能在現(xiàn)場就不在會場”的工作作風,與“起步就是沖刺,開局就是決戰(zhàn)”的雷厲風行姿態(tài),決意用自己的辛苦指數(shù)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shù)。立說立行,邊說邊做,說到做到,一切的一切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只因為最初的選擇、無怨無悔的抉擇。
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今天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尤其需要共產(chǎn)黨員銘記信仰信念,勿忘理想宗旨,堅決做到不為任何利益所誘、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不為任何壓力所迫、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得不承認,承平時期往往也是最容易疏忽松懈、麻痹大意之時,越發(fā)需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保持入黨時那么一種謙虛謹慎狀態(tài),那么一股拼搏奮斗精神,將革命進行到底,完成先輩先烈未竟的事業(yè)。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唯有一以貫之地“信也”,堅信、篤信、守信、踐信,才能“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讓共產(chǎn)黨人的風格風骨一覽無余,彰顯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