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星
唐太宗李世民執(zhí)政23年,銳意改革,平抑皇族宗室及門閥豪強既得利益階層,打開了庶族和寒士上升通道,整個社會由此進入良性循環(huán),極大地激發(fā)全民創(chuàng)造力,成就了大唐盛世“貞觀之治”。
消藩降爵減俸,平抑皇族宗室
在唐立國之初,高祖李淵(李世民的父親)大封子弟及同姓宗室,其中分封為王的皇室子孫年幼者頗多?;蕦O李承宗封為太原王時,才2歲,還有皇孫一出生就封王。據(jù)載,李淵廣封李姓宗室為郡王者,多達數(shù)十人。還授予這些分封各地為王者以兵權(quán),以屏輔王室,同時,還按宗親血統(tǒng)遠近行賞,以壯大自己的政治勢力。
李淵為了極力擴大李姓勢力,還在制度上規(guī)定,凡李姓的官員(即宗姓官),其地位均應(yīng)在同級官員之上;沒有擔任職務(wù)者,不服徭役;且每州設(shè)宗師一人,主要行使監(jiān)察震懾職能,且成制度化。
為營造清正廉明的官場氛圍,李世民繼位后先走群眾路線,在朝廷廣泛展開皇室及同姓宗室存廢大討論。
李世民規(guī)定,只有直系親屬才封王,繼王位者明確降為嗣王,再隔代又降為郡王,所享受食邑等,依次降低。其次,對一些疏遠和無功的同姓宗室,各降爵位一級,并減食邑。此舉糾正了其父李淵分封過濫的失誤。第三,這些王侯,所享食邑的租調(diào)不歸諸王征收,而改為朝廷的內(nèi)府供給,這就讓這些王侯完全成為有名無實的虛封,雖位高但無權(quán),無法干預(yù)地方行政。第四,對皇族宗室嚴格約束,教育他們奉公守法。對驕奢淫逸之皇子皇孫,剝奪身份治罪。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李世民將行為乖張屢教不改、且試圖謀反的太子李承乾,廢為庶人。對常常無理毆打其分封地縣令,又不顧農(nóng)時田獵任意踐踏莊稼的第六子李愔,削減一半食邑,并貶到偏遠貧瘠的虢州做刺史。此舉有效遏制了“太子黨”、“官二代”為非作歹,消解民怨。
論功分封朝臣,提升庶族地位
有廢,還須有立。貞觀元年,唐太宗大封功臣,論功行賞,不計私親,以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為一等。
淮安王李神通是李世民的叔父,以宗室自居,他說:當年晉陽起兵(指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時,我率兵先至長安,現(xiàn)在反以房玄齡、杜如晦等刀筆之吏功居第一,我很是不服。
李世民說:國家大事,賞罰最重要。賞罰分明得當,則無功者自退、為惡者皆懼,所以賞罰不可輕行。今記勛行賞,房玄齡等雖無汗馬之勞,然有運籌帷幄、鼎定社稷之功,猶如西漢的蕭何,故能功居第一。叔父雖于國為至親,怎能因私親泛濫與勛臣同賞?
其他一些本來心有不服者,見李世民的叔父都沒有爭到功名地位,自然也就不敢再爭。此舉,不僅有效提升了功臣社會地位,而且在朝廷上下樹立賞罰分明的導(dǎo)向。
在初唐,由于門閥氏族(即士族)勢力強大長達400年之久,新興的庶族階層,雖然因軍功或者財富、才氣上來,但因出身低微,仍無社會地位。房玄齡、魏徵等大臣雖已為高官,但依然有深深的自卑感,甚至爭相出重金,與依然有很高社會地位的士族聯(lián)姻,以圖改換門庭。
唐太宗認為此風不可長,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修撰《氏族志》,以便“刊正姓氏”,即對姓氏來一個大洗牌。
重新修訂成的《氏族志》共293姓、1651家,一改過去以豪門世族劃分門第等級的舊習,而是按照當世功績劃分。最大改觀是把大批沒落世族剔除此譜,將新興庶族族姓列入譜內(nèi),在整個社會營造了后代不努力就“富不過二代”的氛圍。
廢除“九品官人法”,打通上下流動的渠道
當時,唐代還沿用的是“九品官人法”制度選拔人才。
唐太宗完全廢除“九品官人法”之選拔人才制度,不僅打破了世家大族掌握政權(quán)的慣例,且解決了魏晉至隋初導(dǎo)致社會動蕩一大難題。
在完全廢除“九品官人法”后,李世民對隋朝已萌芽的科舉制度沒有照搬,而是順應(yīng)時勢進行了重大改革。除了考隋朝就有的“明經(jīng)”科外,還新增了“進士”科,且考試內(nèi)容和形式更能體現(xiàn)全面評判選拔人才的思路。
首先,考試的重點從“帖經(jīng)”,即背誦經(jīng)義,轉(zhuǎn)為考詞賦文章,既能檢查考生文化基本功是否扎實,又能充分展現(xiàn)其個性才華。
其次,還考“策問”,即時務(wù)對策。將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一些棘手難題變成考題,讓考生應(yīng)答。
第三,凡考中進士者,還必須經(jīng)過吏部“身、言、書、判”考試。身,即相貌是否英偉,一身正氣,可親可敬;言,即是否會說話,講道理,說得通,讓人心服口服;書,即書法是否字跡端正清楚,絕不能潦草或龍飛鳳舞;判,即批公文、斷案子,公文不僅要有文采,且必須合法合理合情,言情并茂,讓人看了點頭心服口服。
李世民推行完善科舉取士制度,打通社會各階層上下流動的渠道,成為貞觀之治一大德政,也是成就盛唐的一個支點。那些門閥士族子弟,不奮進讀書,僅僅憑祖蔭就能為高官的格局被打破。身份低微或家境貧寒之士人,只要努力學成,德才兼?zhèn)?,知書達理,就能參加科舉考試升上來。
(《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