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淼
一般而言,注史就是解釋歷史;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講,注史又分考證與解釋。凡屬于史料或史事的整理、鑒別、審查、辨訂等工作,以及偏重于這一路向的相關(guān)研究及其成果,均可歸入考證范疇。我國古籍中考證而成的史書主要是訓詁、考異之類,如清代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而諸如實錄體、典志體等史書,保存的史料大多是最為原始的,缺乏明確的意義和方向,因此必須經(jīng)后世史家的解釋才能被人們理解。我國古籍中解釋歷史的史書則多是注疏、集解一類,如晉代杜預的《春秋左傳集解》、清代阮元的《十三經(jīng)注疏》。筆者在此將結(jié)合自身的經(jīng)驗、讀書的感悟和創(chuàng)作論文的體會,對注史的原則、方法、模式三大問題稍作論述,并探討注史的兩種類型——考證與解釋——之間的關(guān)系。
注史分為考證和解釋兩類不同的工作模式,因此其原則和方法要分別研究。
先說考證??偟膩碚f,考證有內(nèi)、外兩種。內(nèi)考證是指衡量文本內(nèi)容的可信度,也就要靠新史料的寫作動機、背景條件選材標準、范圍等等,具體的操作有書證(憑借典籍)、物證(憑借實物與簡牘)和理證(憑借義理)。外考證即是從外表衡量史料,以決定其真?zhèn)渭爱a(chǎn)生的時間、空間等問題,主要是??焙捅?zhèn)?;其中的??庇钟兴姆N具體操作方法,即對校(“死?!保⒈拘#ū緯那昂蠡プC)、他校(“以他書校本書”)、理校(憑借義理)。
這里需要提一點,就是內(nèi)考證和外考證當中都包括的憑借義理考證的方法。陳垣先生在《??睂W釋例》當中總結(jié)了“校法四例”,其中對理校的論述是:“所謂理校法也。遇無古本可據(jù),或數(shù)本互異,而無所適從之時,則須用此法。此法須通識為之,否則鹵莽滅裂,以不誤為誤,而糾紛愈甚矣?!标愊壬J為這是最為高妙、也是最為危險的??狈椒?。理校如此,理證同樣如此。因為這種單憑義理進行考證的方法幾乎是沒有任何史料作為依據(jù)和佐證,只能通過人們的經(jīng)驗、直覺、知識等常理進行。一旦運用成功,則給人以最為出神入化的效果,甚至還能確定未知的往事;而一旦運用失敗,則要對后人的研究產(chǎn)生不良影響。
這里有一則很為人們熟知的例子,即《戰(zhàn)國策》中“觸龍說趙太后”這則故事。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出土之前,文中有“觸詟愿見太后”一語,有的本子作“觸龍言愿見太后”,后通過義理的判斷得出了“龍言”其實是兩個字、后世在傳抄中誤寫為一個字的結(jié)論,而考古得到的結(jié)果則證實了這一判斷。
再說解釋。可以說“解釋”一詞,往往也被人們從狹義角度進行,即對一個事物的大體情況進行介紹以便他人明白,這一點無需多言;而廣義的“解釋”還應當包括“理解”。因為“空洞的評判,然后又是空洞的翻案,給史學蒙上一層反復無常的外表,敗壞了史學的聲譽。將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時代的相對標準絕對化,并據(jù)此評判歷史人物的功過,只能得出荒唐的結(jié)論。”再加上時代的差異性,導致了歷史解釋在很大程度上所帶有的主觀性,因此,誠如馬克·布洛赫所說,“‘理解才是歷史研究的指路明燈”。
結(jié)構(gòu)性視角是一種近來新興的歷史解釋模式,筆者對這一模式雖然很是贊賞,卻也不得不諱言其不足。相比而言,筆者更贊成“移情”這一解釋模式。錢鐘書先生說得好:“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nèi),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笨梢?,歷史理解在某些情況下是與合理的歷史想象分不開的,要讓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史家去還原當時的歷史原貌,是需要“心靈重演”或謂“移情”的。筆者以《左傳》中城濮之戰(zhàn)的內(nèi)容為例:
“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憖次于城濮。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焉。子犯曰:‘戰(zhàn)也。戰(zhàn)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欒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zhàn)也。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監(jiān)其腦,是以懼。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
雖然城濮之戰(zhàn)距離《左傳》成書時間不長,但畢竟當時大戰(zhàn)的親身參與者已無人在世,晉文公與謀臣們的這些對話真的有史官在旁邊記載嗎?未必。因此(不論《左傳》是否左丘明所寫)就必須由作者進行心靈重演,也即作者唯有設身處地才能體會到晉文公當時復雜的心理。
再比如筆者對于曹操早期對待天子的態(tài)度。在我看來,他對天子原本是需要“奉”的,但因為自己的實力和名望不足以服人,所以需要“挾天子”;而對待割據(jù)一方的諸侯,則要征伐,實現(xiàn)他早期匡復漢室的目的,所以要“討不臣”;但是,“討不臣”必須有一個正當?shù)恼f法,于是就要藏起“挾天子”的本質(zhì),打出“奉天子”的幌子。所以綜合來看,曹操早期發(fā)動的戰(zhàn)爭(赤壁戰(zhàn)前)是“挾天子以討不臣”。
除此之外,解釋歷史的模式、方法還有許多,比如亨普爾的覆蓋率模式,因限于篇幅和筆者讀書所限,茲不贅述。
考證與解釋既有聯(lián)系、又有差異。二者的聯(lián)系除了均屬于注史的范疇外主要有兩點:一則在考證出歷史事實真相后,通過歷史解釋,史注又能形成史著;二則解釋歷史的典籍往往會令歷史事實模糊不清,這就需要做考證的工作以解決問題。而兩者間的差異更是顯而易見:考證是確定歷史事實的工作,解釋則是詮釋歷史的工作。“歷史解釋必須以實證為基礎,空言不能深切著明;實證也必須聯(lián)系解釋進行,否則便不能更好地發(fā)揮它在治史中的作用?!?/p>
(作者單位:齊魯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