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 劉春
一、厘清概念,根植教學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于“核心”的釋義為“中心,主要部分(就事物之間的關系說)”,“素養(yǎng)”釋義為“平日的修養(yǎng)”。其內(nèi)涵是個人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實踐中所習得的主要能力。這儼然與“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所闡述的總體框架有些許出入。林崇德先生主張“核心素養(yǎng)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基礎素養(yǎng)”,可見“核心素養(yǎng)”中“核心”一詞,遠非淺藏于“字面”輒止。正如鄭新麗所言:“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為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在受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需要的、解決復雜問題和不可預測情境的最關鍵和最具生長性的素養(yǎng)?!倍枳趥ハ壬脖硎竞诵乃仞B(yǎng)非唯一中心素養(yǎng)、高標素養(yǎng)、個性素養(yǎng),而是受教育者所應具備的多元素養(yǎng)、關鍵素養(yǎng)、基礎素養(yǎng)、共同素養(yǎng)。據(jù)此,“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涵,與其執(zhí)著于“核心”還是“綜合”,不如明辨三大方面何為主體,六大素養(yǎng)何為關鍵,十八個基本點如何輔之,進而相互作用,彼此玉成。
基于以上對“核心素養(yǎng)”的分析,中學語文教學要想有效發(fā)揮“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首先要立足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新課標”中對于“語文素養(yǎng)”有明確地闡釋,指出了“語文課程”的價值在于“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位于基礎,語文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要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實現(xiàn)兩大屬性的融合,而這恰恰與“核心素養(yǎng)”的宗旨不謀而合。
二、微觀課堂,把握學情
語文課程飽含的情感價值博大精深;故而,在實際教學中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完成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是一線語文教師要認真思考的關鍵?;凇靶抡n標”中對“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語文教學不僅要踐行“核心素養(yǎng)”的初衷,還要掌握課堂學生的實情,進而有目的、有側(cè)重地培養(yǎng)學生具備所需的“核心素養(yǎng)”。因而,一線語文教師要率先拷問自己有關教育目標的問題——語文教學是要將學生培養(yǎng)為“答題機器”,還是一個具有飽滿情感的“全面發(fā)展的人”。當下,語文課堂教學絕大多數(shù)以布魯姆“目標分類學”為藍本,遵循“三維目標”框架的教學形式。學生在“三維目標”的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是將精力投入到學習知識、精進技能、掌握方法等方面,對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則較少問津。這一問題的產(chǎn)生,除了“應試教育”的禁錮,教師本身的教學研究力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語文課放棄了語文應有的審美情感旨趣,僅僅“教過”“學過”一堂課,余味寥寥,意興索然,令人嘆息。
三、謀劃方略,探尋出路
(一)循序原則
1. 核心素養(yǎng)與教師素養(yǎng)彼此關聯(lián)
欲立學生之德,必先砥礪先生之德?!昂诵乃仞B(yǎng)”在文化基礎方面要求學生能學習、理解、運用人文與科學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涵養(yǎng)內(nèi)在精神,形成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xiàn)??梢?,語文教師在達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教育目標教學時不能將錯誤或未有定論的文化知識講授給學生,這與教師的職責相悖,更與“核心素養(yǎng)”中的精神相抵。核心素養(yǎng)為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前提假設,它不僅能夠促進每一個體(學生和老師)發(fā)展,同時也有助于形成運行良好的社會。
2. 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
面對應試教育,多數(shù)學生無法實現(xiàn)知識遷移,宿構(gòu)套嵌不在少數(shù)。因而,語文教師在備課與教學過程中,除了把文本的選字用詞的考究,各種修辭、表達方式的斟酌,如何將情感融于字里行間等工具性知識教給學生之外,還要緊密結(jié)合生活實際,擇取更多與生活有關的例子,促成學生學會觀察、體悟生活,豐富思想,進而真正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做到學以致用。
3. 與時偕行,啟發(fā)誘導
隨著科技的進步,多媒體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面對那些精美的課文,語文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使學生在動態(tài)中能感同身受。要智慧教學,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有效掌握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具備良好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
(二)貫穿始終
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三維目標”作為隱性線索具有潛在的生成力。教師要善于引入諸多鮮活元素,豐富并活化語文教學。無論是“核心素養(yǎng)”還是“語文素養(yǎng)”我們都要善于擇其精要,以一貫之。因而,語文教師要懷揣自信,將更多話語權(quán)交還給學生,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除此,還應該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聯(lián)結(jié)推演、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可以更形象地隱喻為“大音希聲掃陰翳,撥開云霧見青天”,在答疑解惑同時為學生暗示玄機,引領方向,守望未來。
(三)反躬自省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活動,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要角色之一,要實現(xiàn)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的教學目標,首先便要全方位提升自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教學后記、教研等方式來對自身教學過程進行簡單記錄和比較,這不僅有利于教師辯證反思每一教學階段中的不足,也為接下來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揚長避短、積累經(jīng)驗。其間,不乏優(yōu)秀教師可以應激調(diào)整,在落實“核心素養(yǎng)”方面做到淡定處之、從容應對。每位教師都是一面鏡子,語文教師要加強與同行交流共享,勤于“以人為鑒”。
良師益友才是教育的智慧。掌握學情不止于學習情況,還要洞察學生的內(nèi)心,教師只有在與學生彼此尊重,相互傾聽中達到精神的共通,改變語文課堂中教師占主導的授課形式,及時有效地調(diào)整教學,因材辨勢,方能促進學生發(fā)展,實現(xiàn)有效教學。而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
四、結(jié)語
教書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傳承與分享,這潛在的思想際會,便浸潤于“核心素養(yǎng)”輝映下的中學語文課堂中,更會綿延于教室聚散之外。故而,語文教師應不斷自省、檢視自身,強大自己。因為,教育的主體在于學生,他們是每一位師者“一輩子的目送,穿越千山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