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敏
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經(jīng)常哀嘆:“哎,誰知道這篇作文要寫什么?!睂W生的感嘆道出了選材的茫然與無助。學生無話可寫,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nèi)狈ι畹捏w驗,缺乏寫作資源。但事實上,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天地間存在著豐富而獨特的寫作教學資源,作為教師,我們要獨具慧眼,要善于發(fā)掘本土獨特的資源融進語文課堂教學,以此豐盈學生的習作資源,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一、游賞自然景觀,描繪美麗畫卷
“東甌名城”溫州,有五潭二井之秀、九獅一象之奇的仙巖;峰險洞幽的百丈漈;“動植物王國”之稱的烏巖嶺自然保護區(qū);更擁有被譽為“海上名山、寰中絕勝”的雁蕩山,楠溪江、南麂山列島等著名景區(qū)。這眾多的自然景觀都是我們學生習作素材的資源庫。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描繪自然山水的課文有很多,如《索溪峪的“野”》《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等,在具體教學中除了讓學生理解內(nèi)容、受到美的熏陶,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探究作者是怎樣把這美麗的風景表現(xiàn)出來的,引領學生在具體的文章中習得習作的法寶。比如《紫溪峪的“野”》一課,內(nèi)容淺顯易懂,學生一學就會,教師關鍵是要學生明白課文在表達、謀篇布局上的特點,學習課文先概括介紹后具體描寫的方法,學習作者充分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顯然《桂林山水》一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的山水特點的描寫,也是學生學習仿寫景的經(jīng)典段落;《七月的天山》則是以作者游覽順序的變化“進入天山一再往里走一走進大山深處”這樣的先后順序描繪途中的自然風光。
學習完描寫山水風光的課文后,教師不妨建議家長利用節(jié)假日帶孩子一起走進家鄉(xiāng)的青山綠水或名勝古跡,學生在游賞中感受家鄉(xiāng)的旖旎風光,既充實了寫作素材,也增強了自豪感,在欣賞、贊嘆、自豪之中,激發(fā)了創(chuàng)作欲望。
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以“游覽雁蕩山”為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課文學到的方法,既可以按游覽路線描寫所看到的自然風光,也可以模仿文中描寫山水特點的方法,寫一寫雁蕩山山險、石奇、水秀的特點。教師還可出示新學的描繪山水的詞語或句子,鼓勵學生靈活運用,描繪所看、所思、所想。
教師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融入本土的自然景觀,為作文素材注入新鮮的源頭活水,也是語文課堂教學所難以企及的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
二、感悟民俗文化,傳承家鄉(xiāng)文明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备鞯貐^(qū)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樹立“大語文”實踐觀念,銜接課外,引進鄉(xiāng)土資源。鄉(xiāng)土文化進課堂,既豐富了學生習作素材,也增加了語文教學的厚度。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課文寫的都是民風民俗。教學中教師可以此為契機,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通過調(diào)查走訪、資料查詢,引導學生了解自己身邊的民風民俗。比如,過年過節(jié)的攔街福,二月二吃芥菜飯,清明掃墓緬懷先人做清明團子,端午吃五黃、編蛋袋,八月十五吃月餅舉家團圓,冬至節(jié)“搓湯圓、滾湯圓”等傳統(tǒng)習俗。又如滿月對周、喬遷新居、婚壽祝福等日常風俗。而民間藝術表現(xiàn)形式更是豐富多彩,吹糖人、米塑、甌繡、藍夾纈制作等。比如,我們鎮(zhèn)上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藍夾纈技藝的展館,在教學中可幫他們安排相應的活動內(nèi)容:文明欣賞工藝品;了解工藝師制作工藝品的過程;了解工藝品的用料;拍攝照片并配上簡單的文字說明。學生在調(diào)查走訪中收集了很多資料,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這些材料進行整理“打包”,并把整理好的材料引進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展示課,比如圖片展覽、圖片點評、片段描寫、活動感言等生活氣息濃厚的活動。展示課上學生自由暢談,盡情展示,興致盎然,他們在濃濃的鄉(xiāng)土文化中抒發(fā)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心中涌起的情感自然流瀉筆端寫起來也就得心應手。
三、挖掘家鄉(xiāng)特產(chǎn),傳揚家鄉(xiāng)美譽
各地都有豐富的特產(chǎn),溫州 也不例外,教學中,教師要把這些特產(chǎn)引進課堂,豐富的特產(chǎn)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取之不盡的寫作資源。在具體的教學中,比如溫州茶山楊梅、鴨舌、江蟹生等,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其外形特點,了解它的內(nèi)在品質(營養(yǎng)方面、經(jīng)濟方面等),及其生長過程(制作方法)或是一些相關的故事等,這期間學生除了觀察,還需要向家長或老農(nóng)請教相關知識,必要的話還需查詢資料。之后,教師讓學生或用形象生動的解說詞來介紹家鄉(xiāng)特產(chǎn),或用貼切優(yōu)美的廣告語向顧客推銷產(chǎn)品,或是用朗朗上口的詩歌來歌頌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因此教師要獨具慧眼,引領學生親近地方資源,擴寬他們的視野,打開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在實踐中捕捉題材,體驗情感,激發(fā)創(chuàng)作熱情,傳揚家鄉(xiāng)美譽。
四、了解人文資源,激發(fā)家國情懷
溫州山清水秀,人才輩出,古有劉伯溫、孫詒讓;今有數(shù)學家蘇步青 、國旗設計者曾聯(lián)松等。眾多的人文資源,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去深入挖掘、探究。在活動中,教師引領學生積極查詢文獻資料,調(diào)查走訪。學生在眼看、耳聽、用心觸摸中,引發(fā)心中對人民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再來寫作,便水到渠成。
豐富的地域資源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資源庫。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開發(fā)、整合鄉(xiāng)土資源,引領學生親近鄉(xiāng)土文化,那么腳下這片豐沃的土壤,必將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