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芳 秦中奎
【摘 要】力學在物理學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雖然我國古代并沒有“力學”這一詞,但是并不影響古代人積累其技術經(jīng)驗和力學知識。只是古代中國人缺乏邏輯推理和應用數(shù)學解決物理問題的基本訓練和傳統(tǒng),沒有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罷了,并不是“中國古代無力學,因此亦無力學史”。本文以力學的不同領域為橫坐標,以古人的生產(chǎn)技術、生活用具、房屋構造以及詩詞歌賦等為縱坐標,在力學的不同領域中又以各個朝代為線,對我國古代的力學發(fā)展進行整體的論述。
【關鍵詞】力學 簡單機械 杠桿 滑輪
一、緒論
1.“力學”的古代詞義演變
物理學中的“力學”一詞,在中國古代并不具有現(xiàn)在科學上的含義。宋代周密的筆記《齊東野語》和元代的《金史·張行簡傳》的典籍中都有“力學”一詞,但是它們是“努力學習”的意思。在明清時期留下的地名中,有個“力學胡同”。每逢科舉歲月,這里住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儒生,他們中大多數(shù)在此用功念書,以待進士考課,此胡同因此得名。
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不僅有《重學》專書出版,而且將重學分為靜重學、動重學、水重學、氣重學、流質重學、天重學,也就是現(xiàn)在所謂的靜力學、動力學、水力學、氣體力學、流體力學、天體力學各分支。直到1866年,美國教士北京京師同文館教習丁韙良在《格物入門》中才將Mechanics翻譯成力學。但是,在京師同文館刊刻《格物入門》之后,力學一詞并未被普遍接受。直到1900年,當日本教材大量地傳播到我國并被譯成中文出版時,“力學”一詞才被中國人所接受。
2.中國古代力學發(fā)展
從北京周口店挖掘出來的石器表明,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已經(jīng)會打擊石塊,人們已領悟到鋒刃和尖劈的作用,制造了各種尖狀器和刮削器,如斧、鑿、鏟、針、鉆等。某些這類器物還裝有柄,表明杠桿已被使用。在距今約10萬年前尚無弓箭的時代,人們發(fā)明了“拋石索”,以將石球拋射。后來,人們創(chuàng)造了弓箭、箭鏃,利用天然纖維加工成繩索,人類從狩獵生活逐漸過渡到畜牧業(yè)。在距今約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中已經(jīng)有了大批的木構建筑和榫卯接合的經(jīng)驗,這些表明了靜力學的初步知識已經(jīng)開始指導當時的建筑師。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中,有以草泥為主的混合材料建筑,有一種符合重心原理的提水陶罐。正是因為來源于清貧者之中,墨家接觸更多的是民眾的生活。力學,本身就是產(chǎn)生于社會大眾的一種學問。在先秦之前就有了原始的木質尖狀耕作器,即耒耜。[5]人們“斷木為杵,掘地為臼”,制造簡單的石磨、石棍,從而杠桿、沖撞及磨壓的力學應用在生活和生產(chǎn)中開始擴大。從陶器的制作中,人們初步知道了某些有關旋轉運動的知識。
漢代從漢武帝時起,社會經(jīng)濟有了很大的恢復和發(fā)展:普遍使用牛耕、推廣鐵質農(nóng)具、改進耕作技術、興修水利,使農(nóng)業(yè)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在手工業(yè)方面,首先是冶鑄鐵的技術有了極大提高,燃料煤的使用、鼓風設備的改進,使當時能大量生產(chǎn)鐵質農(nóng)具、兵器和生活用具。從漢迄唐,雖政體時分時合,有興有衰,但科學技術總在緩慢發(fā)展之中。
二、中國古代對簡單機械的認識和應用
1.杠桿
第一,中國古代人類使用杠桿的事實依據(jù)。杠桿是人類最先使用的簡單機械,最早可以追朔到舊石器時代。當原始人拾起一根棍棒,并以此企圖撬動一塊石料時,他們實際上就是在使用杠桿。在距今約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石鏟、骨耜;在新石器時代,許多石制工具裝上了木柄;在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中發(fā)掘的新石器時代的石刃、骨刃,美觀、鋒利而有鑿柄孔,這已經(jīng)不是將木柄和石具用天然纖維捆束在一起,而是將木柄裝入鑿孔之中。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已在實踐中懂得了杠桿的經(jīng)驗法則:裝上木柄,延長力臂,儉省力氣。杠桿原理表現(xiàn)在被人們廣泛應用的桔槔、踏和衡器等上。
第二,簡單介紹桔槔的結構和記載桔槔的書籍。桔槔是一種取水機械,是不等臂杠桿,古籍上又稱之為頡槔。據(jù)說,商湯時賢臣“伊尹始作桔槔”。將一長木支撐于一根立柱上,使其支點的兩端長度不等,就造成了簡單的桔槔。桔槔的一端系有繩索、吊桶,另一端常捆扎一石塊,以助人拉舉重物。據(jù)西漢劉向的《說苑·反質》記載:春秋末年,鄭國大夫鄧析出游,曾下車教農(nóng)夫使用桔槔灌溉農(nóng)田。在《莊子·外篇·天地》中也記載了一種汲水工具,戽斗。由兩個人拉住兩邊的繩子擺動著斗,把低處的水送到高處的天地里去,它運用的是力的分解和平衡原理。因此,桔槔不僅被古人用來提水,墨家還將它改造成戰(zhàn)斗機械。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時,輔佐越王勾踐的范蠡,在兵書中寫有:“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fā)行三百步?!边@種“機”就是利用杠桿原理所制的拋石機。
2.滑輪
滑輪,古代稱為“滑車”。外國傳說,滑車出現(xiàn)在阿基米德之前(公元前300年)。然而,據(jù)史料記載,在此之前我國早就有了這類簡單機械。如《物原》記載:“史佚始做轆轱”(史佚是公元前1100年周代初年的史官)。據(jù)《左轉·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載:“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又據(jù)《通典》記載:“以八輪車上樹高桿,桿上安轆轱……亦謂之巢車,如鳥之巢?!保ā锻ǖ洹窞樘瞥庞幼?,成書于公元766-801年)
轆轱是滑輪的另一種形式,可能產(chǎn)生于商末周初。它常被用作井中提水的工具,其主要部件是一根短圓木,其一端有曲柄。圓木上繞繩索,可繞其固定軸轉動。當轆轱用于提水時,繞在其上的繩子的兩端均可系吊水桶,只要兩股繩逆順交轉于轱筒。這樣,達到轆轱總是做有用功的目的。這樣的轆轱稱之為雙轆轱、花轆轱或復式轆轱。方以智就轆轱起重省力一事寫到:“凡引重,用一轆轱省力倍,以筒筒圓木,入滑汁其中,以繩卷筒上。其力更省。”在轆轱轉筒和軸之間加入潤滑油,方以智稱之為“入滑汁其中”。
根據(jù)史籍和實物,我們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期之前,我國勞動人民已經(jīng)使用了桔槔、滑車和轆轱,后來記入文獻,并科學地歸并入一類。[7]其中“巢車”就是將滑輪和轆轱等機械歸為一體的總稱?!掇o海》中繪有巢車圖,巢車是一種專門用來觀察敵情瞭望車,車底部裝有輪子,可以推動,在雙支架桿上裝定滑輪,跨繞繩索,一端吊筐籃,另一端繞與絞車上,攻城時可用于觀察城內(nèi)敵兵的情況。在歷史上就有好多這些事例: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戰(zhàn)時,楚共王曾經(jīng)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親自登上巢車察看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