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上班忙沒時間做飯,周末在家懶得做飯,于是叫外賣成了家常便飯。但可別以為叫外賣是現(xiàn)今才有的事兒,其實在千年前的大宋王朝,“外賣”行業(yè)就已經非常發(fā)達了,就連皇帝也喜歡點“外賣”。
皇帝叫“外賣”,還給小費
宋朝食肆上的美食,簡直可以單拎出來做一期“舌尖上的宋朝”。夏有“麻腐雞皮、素簽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兒、冰雪甘草湯、荔枝膏”等消夏涼品,冬有“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膾”這些熱氣騰騰的烤肉。
其中“冰雪甘草湯”是用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湯,然后再放涼,放涼以后再加進磨碎的冰塊??诟星逄?,伴著碎冰有點像糖水冰沙,光聽聽就覺得很消暑。宋孝宗就曾經貪涼吃多了冷飲,拉了好幾天的肚子,嚇壞了一群大臣。
冬天的“旋炙豬皮肉”,“旋”是切塊,“炙”是燒烤,就是將豬皮肉放在炭火上烤,烤得滋滋冒油,豬皮微焦,一口下去,香脆酥嫩。
民間有這么多好吃的,就連在宮中吃著山珍海味的皇帝,都無法抵擋誘惑。宋孝宗趙昚就對民間“外賣”情有獨鐘。在隆興年間的一次觀燈節(jié),入夜之后叫了夜市上的“南瓦張家圓子”和“李婆婆魚羹”等宵夜,送進宮來,吃過之后龍顏大悅,小費給得很是大方,“直一貫者,犒之二貫”,足足多付了一貫(1000文銅錢)做“小費”。
太上皇趙構也很喜歡“外賣”。在宋孝宗趙昚(shèn)來向他請安的時候,趙構特地點了“外賣”,“訂單”上有李婆雜菜羹、賀四酪面、臧三豬胰胡餅……看來趙昚愛“外賣”是有跡可循的。
“快餐、外賣、訂餐”一條龍服務
皇帝叫“外賣”,市民也一樣。宋朝“外賣”常見到什么程度呢?
宋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里面講了,宋朝的“白領”、精英們和現(xiàn)代人一樣,“下班”也懶得自己在家做飯,索性“打包”飯菜回家,或者點個“外賣”:“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菜?!?/p>
需求催生服務,聰明的老板們?yōu)榱藬埧?,推出“快餐”和“送餐”服務,就在情理之中了。比如有顧客趕時間,“欲速飽”,飯館伙計就先上像現(xiàn)代的蓋澆飯之類,再上“細菜”(點后再烹制的菜品),這樣就節(jié)省了顧客等待的時間,近乎如今的“快餐”。
若有顧客不愿在店里吃,又不想自己在家做飯,怎么辦呢?那么,只要派個人先來點菜,“逐時施行索喚”,相當于如今打個電話,飯館就實行上門服務,派專人“就門供賣”,送到再付錢,以方便顧客。在北宋有名的《清明上河圖》中就畫了一個汴京“外賣小哥”,端著兩個食盒,剛從店家出來,不知往誰家送著“外賣”,其舉止神態(tài)之細膩逼真,令人嘆為觀止。
至于南宋,雖偏安一隅,政治上軟弱,經濟上卻一點不寒磣,其都城臨安(杭州),就是一座人口過百萬的繁華大都市,不缺錢的老百姓,吃喝玩樂的心思也是滿滿的。于是臨安城“處處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油醬、食米、下飯魚肉、鲞臘等鋪。蓋經紀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買見成飲食,此為快便耳”。換言之,宋代都市下館子或叫“外賣”成風。
南宋的飯館也登門承辦筵席,如比較大的酒樓就有“筵會假賃”的服務項目,由“四司六局”承包,租賃器具,供應酒菜,從下請書(請?zhí)┑桨才抛巍⒆狼皥?zhí)事等等,都有人承攬備辦。主人只要出錢,不用費絲毫力氣,就可以在家里舉辦盛大宴會。
“外賣”市場也細分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的“外賣”還細分了市場。
正店,也就是豪華大酒樓,一般不提供外賣服務,所謂店大欺客,南宋時也有這陋習。你想叫碗面條或“蓋澆飯”,不可能的,店家只服務有身份、有地位、有錢的上層客人,講究一整套服務程序。
如貴客來了,先“提瓶獻茗”,入座飲茶一杯,再端上“看盤”,開始點酒菜。有傳菜的伙計記唱念報給廚房,廚房里有“鐺頭”記錄在案,依次燒菜,須臾,“行菜者左手三碗,右臂自手肩馱疊約二十碗,散下盡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錯”。當然,這種豪華店也提供大型宴會的承辦。
腳店,一般指特色經營店,“賣貴細下酒,迎接中貴飲食”,好比如今的中檔餐館,接待中檔消費的客人。這種店通常有“外賣”服務,不過,大多“外賣套餐”,其價格估計也不低。
那么,當時的“外賣”要怎么送呢?飯菜在外送途中涼了怎么辦?宋朝解決問題也非常全面:溫盤。溫盤專門用于給食物保溫,是一種厚底的盤子。上下兩層瓷,上薄下厚,中間空心,在里面注入熱水,盤子便可起保溫作用。這裝著菜的溫盤還得放進食盒里面,食盒形狀與現(xiàn)在的保溫飯盒很相似,以木制的居多,層層分裝,以免菜肴串味。在各種古裝電視劇里面,每逢“到大牢里送飯”的情節(jié),一定會挎上一個這樣的食盒。
送“外賣”這樣的活誰來干?雖說上面《清明上河圖》提到了“外賣小哥”,然而在當時,送“外賣”還不是一個職業(yè),沒有統(tǒng)一制服,也沒有小電動車可以穿行大街小巷。于是店小二被開發(fā)出了新的技能:送“外賣”,而且無論多遠,基本靠走路。
(《幸?!傋x》2018年第7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