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女,可以說伴隨了巴爾蒂斯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有300多幅,主要描繪的對象都是少女。因而少女也就變成了巴爾蒂斯作品中最突出的隱喻符號。巴爾蒂斯說:“青春期代表著將來,它面對的一切成為一種完善的美?!鄙倥脑偎苄宰尠蜖柕偎菇o予了她們多樣的象征含義。
關(guān)鍵詞:巴爾蒂斯 少女 象征
一、天真與純潔
對于不追求名利的巴爾蒂斯來說,經(jīng)歷了世界大戰(zhàn)和人生滄桑之后,只有這些純真的童年是他無限的向往,少女也就成了他借以抒發(fā)情感和思想的對象。
巴爾蒂斯說:“我的作品是宗教繪畫?!彼旬嬛械纳倥闯墒羌儩崯o瑕的美麗天使,獨自一人,享受著那一刻的時光,或是靜靜地等待著某種命運的到來。時間在畫里凝固了,人物如同蠟像,詭異與純潔、短暫與持久、瞬間與永恒相互交織。
例如在1940年巴爾蒂斯繪制了一幅畫作《采櫻桃》(《櫻桃樹》)。畫中一個含苞待放的花季少女站在木梯上,一手扶著木梯,另一只手上伸采摘樹上的櫻桃。背景是鋪滿了陽光的草坪和山岡。整幅畫面的色調(diào)無比明亮溫暖,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和諧美好,給人一種很強的幸福感。少女的身體則處在大樹的蔭影下,斑駁的陽光灑在她藍色的裙子上,好像使少女的身姿更加奪目動人。即便背對著觀眾,但透過畫面,也能很清晰地感受到她清純可愛的氣息。畫家更像是把這一刻所有的美好定格了,這時的女孩像一位天使,她的美是真實和永恒的。
在巴爾蒂斯的作品中,有多幅作品描繪了沐浴后的裸體少女。如現(xiàn)藏于紐約曼徹波里坦藝術(shù)博物館里的《壁爐前的少女》,作品里剛從沐浴中走出來的少女,對著壁爐上的鏡子精心地梳理著她的秀發(fā)。畫中正處在發(fā)育期的少女有著豐潤的身體,即便全身赤裸,也沒有絲毫成年女性那般引誘的氣息,相反卻顯現(xiàn)出青春的純潔與完美。她好像只是對著鏡子觀察和欣賞著自己的身體,這里沒有絲毫欲的困擾和丑惡的纏繞。這幅畫,作者以極大的熱情,采用了明亮的色彩和簡潔的手法,刻畫了少女那無瑕而結(jié)實的身體。在1957年創(chuàng)作的《金色下午》,同樣是一幅少女剛沐浴結(jié)束的作品。女孩手里拿著一條黃色的浴巾,女孩那多姿的體態(tài)、白皙柔滑的皮膚,在陽光的映照下變得更加晶瑩剔透。少女本就是純粹干凈的,而沐浴后的少女更是圣潔明凈的。這也許正是巴爾蒂斯偏愛刻畫沐浴后少女的原因。當然,這種特點也存在于畫家其他作品中,如《壁爐前的裸女》《熟睡的裸女》等。
二、詭異與神秘
巴爾蒂斯善于從普通平凡的生活場景中揭示人的心理活動。所有的天使也有好壞之分,幼年時的偏執(zhí)心理經(jīng)常在畫中體現(xiàn),在或冷漠或平淡或詭黠的畫面中似乎包含著一種莫名的思考。
對于巴爾蒂斯來說,這一切物象的背后,表達的是一種看不到的存在,一種眼睛所不能看到但可以用精神去感受到的真實存在。畫于1934年的《吉他課》,是一幅極具爭議的作品,描繪的是在吉他課上,女教師把一名女學(xué)生放在腿上猥褻的畫面。作品中,女教師一只手狠狠地抓住少女的頭發(fā),另一只則邪惡地伸向了少女的私處,臉上流露出陰險罪惡的神情。而少女一只手攤放在地上,另一只手則伸向了老師的胸部。她的嘴巴微張,眼睛上翻呆滯,似乎是等待著魔鬼的到來。后來,巴爾蒂斯曾在一次采訪中解釋過此畫,出于當時畫家本人一貧如洗,他需要一些“丑聞”讓自己擺脫這種狀態(tài)。不管畫家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每一個觀看的人都能從這幅畫中感受到殘忍的氣息。
巴爾蒂斯善于利用不同的光線制造氣氛,讓感到迷惑的觀者的視線跟著這道光線,走進充滿神秘的房間。他一生在追求和探尋著夢與現(xiàn)實的存在,一種物象背后的真實存在,一種難以言狀的愿望?!斗块g》是巴爾蒂斯代表作之一。畫面更像是來自夢魘中的一幕,女孩裸體躺在正對窗戶的沙發(fā)上昏睡過去,像是一個被控制的木偶。猥瑣的侏儒狠狠地拉開窗簾,故意將女孩暴露在陽光下。這里的窗戶不再是室內(nèi)與外面的連接,而是光線進入房間的通道。光線烘托了神秘的氛圍。侏儒是否象征著人類丑惡的一面。更加別有深意的是角落里詭異的貓。你好像無法捕捉它的目光,它是那么的尖銳、空洞?;蛘咚攀沁@場戲劇的策劃者?這顯然是畫家刻意加入的,那么畫家想表達怎樣的象征含義呢?類似的作品還有1964年的《三姐妹》,1933年的《窗》,1955年的《起床》,1949年的《永遠不會到來的日子》。
三、結(jié)語
在20世紀波濤涌動的西方藝術(shù)畫壇上,巴爾蒂斯顯得那么地格格不入和獨樹一幟。他借用少女表現(xiàn)了純凈和美好,以及隱藏于美好之后的邪惡。巴爾蒂斯的孤獨并非是指他人的不理解,而是源于對自己內(nèi)心的追求和了解。他拒絕加入畫派,沒經(jīng)過正規(guī)的美術(shù)教育,喜歡離群索居。也正因如此,他只是通過筆下的少女,追尋真實的自我。巴爾蒂斯說:“我一直在我的畫里確認自我,結(jié)論是:我不存在?!?/p>
參考文獻:
[1]龍飏寰.巴爾蒂斯繪畫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xué),2010.
[2]賈慧芬.巴爾蒂斯繪畫藝術(shù)淺析[D].保定:河北大學(xué),2016.
[3]張雙.巴爾蒂斯繪畫藝術(shù)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xué),2011.
[4]石治明.論巴爾蒂斯繪畫作品的形式語言[D].錦州:渤海大學(xué),2013.
(作者簡介:魯迎艷,女,碩士,江蘇師范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研究方向:油畫)(責任編輯 王珊)